《玄门道教》五方佛之西方阿弥陀佛[2]

玄门道教最新章节目录
   弥陀经》作个批注,也不能超过这个要解,赞叹到无以复加。所以我们今天把《弥陀经要解》看成跟经一样的重要,绝不为过。
    第三《观无量寿佛经》是讲西方净土理论的依据,很重要。讲修行的方法,讲西方极乐世界九品的因果,上品上生要怎么个修法,上品中生怎么个修法,九品因果。我们对这三经若不是完全了解,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认识就不完备,必须要三经合起来研究。
    古大德对《无量寿经》的称赞,称为中本华严,把《无量寿经》的地位提得跟《华严经》一样高,中本华严。大本华严是什么?大本就是我们现在念的《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无量寿经》称为中本华严,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所以《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特别是《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些菩萨们,几乎每一个人都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遵是遵守,修学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呢?就是十大愿王,因此我们念佛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人,对于十大愿王要重视,要努力的来修学,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到普皆回向,一定要修,这是什么?这是上品。上品上生的统统都修十大愿王,所以这部经加在净土三经后面,成为四经,很有道理。
    印光老法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我们看他一生的行谊,的确很像大势至菩萨,他这一生的行持非常像,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所以他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后面,变成净土五经,为什么呢?这一章经,jīng要,经文中最重要的四句话。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果我们对这四句话能深深理解,对于这个法mén就死心塌地了,不会再起个妄念,你心里石头落地了,你决定能够成就,而且对于念佛的功德、利益,虽然经文不长,但是这个赞叹到了极处。又不是其它四部经所能比的,这是赞叹功德、利益。提出修行的要领,这四句话是修行念佛的要领,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才晓得这个法mén,确确实实超过了禅宗,超过了密宗,超过了一切法mén,真实的超越了。
    附:迎光大师《净土五经》跋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一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则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则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初、二多属戒学,三则三学圆具。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故于《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及《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以期净业行者,于律仪戒之执身不作,进而得定共戒之制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离念、断huò证真。然纵得定共、道共二种实益,犹当兢兢业业,执持律仪戒,以为自利利他、维持法道之轨范。则空解脱人,无由以大乘藉口,而因之以坏luàn佛法、疑误众生也。
    【佛经记载、论典记述
    关于阿弥陀佛的成佛,净宗祖师袾宏在《阿弥陀经疏钞》卷三举出八种∶
    1《法华经》载大通智胜如来时有十六王子出家,其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号为阿弥陀。
    2《悲华经》载无量劫前有转轮王,名为无诤念。彼于西方世界作佛,号为阿弥陀,国名安乐。
    3《大乘方等总持经》载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时,有净命比丘总持十四亿部经典,随众生意乐广为说法。彼净命比丘,即今之阿弥陀。
    4《贤劫经》载云雷吼如来时,有一王子名为净福报众音,曾供养彼云雷吼如来。彼净福报众音王子,即今之阿弥陀。
    5《贤劫经》又载金龙决光佛时,有一法师名为无限量宝音行,力弘经法。彼时之法师,即今之阿弥陀。
    6《观佛三昧经》卷九载空王佛时,有四比丘得念佛三昧,其第三比丘,即今之阿弥陀佛。
    7《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mén经》载狮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一国王名为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禅定行。彼胜威王,即今之阿弥陀。
    8《一向出生菩萨经》载阿弥陀佛往昔为太子时,闻此念佛微妙法mén,jīng进奉持。
    关于阿弥陀佛的成佛因缘,除前文所举者之外,经典中尚有多说。按,阿弥陀佛并未见于小乘经典中,然在其余大乘经中,则屡有载及。又,阿弥陀佛乃一切大乘经典所通说,故大乘诸宗无不言及,然其见解未必一致。总的说来,大抵可分为两类。其一,以理xìng为主的唯心弥陀,己心净土。其二,以事相为主,指方立相,立界外净土,现在说法的弥陀。
    兹略述各宗所说如下∶
    1法相宗∶《唯识论》卷十说自xìng身、受用身、变化身等三身。自xìng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弥陀与诸佛应无分别。受用身份自受用、他受用。阿弥陀佛是他受用报身。但地前菩萨及凡夫二乘所见的弥陀是变化身,地上菩萨所见是他受用报身。亦即初地菩萨所见的弥陀佛,是坐于百宝莲台座上,如《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六十万亿那由他佛身。二地所见,系千叶莲台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后得无漏智所变,为十地菩萨而现,其所居净土,系净居sè究竟天。如是,现一实身,凡圣不同见,应机而现种种身,是因众生福力不同,而产生佛身粗妙之别。亦即能化的弥陀随所化根机示现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弥陀所现佛身为增上缘,凡圣各各随智识福力浅深厚薄变现佛身,故所见佛身有粗妙之别。三贤的菩萨、二乘凡夫之类见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萨见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萨见坐大宝莲台、具无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卢舍那身是弥陀对地上菩萨所示现的佛身。以此佛身为增上缘,地上菩萨依各自之心识变现相好圆满的广大能化佛身而观。因此,菩萨进至初地时,地前所见的劣佛身潜隐,殊胜微妙的佛身显现。但地上菩萨非不能见地前所见佛身,地上菩萨yù见佛变化身亦能得见。因此,地上菩萨以他受用报身为正所见,兼见变化身。
    2三论宗∶此宗亦谈三种佛身,即正法法身,修成法身,应化身。正法法身就是实相法身,又名理法身、自xìng身、法佛。修成法身就是自受用报身,又名智法身、报佛、内应身。应化身是他受用身与化身所合并,都是起利他之化用,故合为一身。此化他之用,由本法身而起,非正酬报因位的佛身。若此佛身别开为二身时,就他受用身而言,是殊妙广大的佛身,又名外应身,是化度地上菩萨的佛身。又就化身而言,是丈六等的粗身形,又名变化身;此系为化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佛身。此三身中,正法佛是理法身,为修证之理,故不生不灭而常住。修成佛是智法身,为能证之智。因为是冥契所证之理的能证之智,故智法身亦是常住。《大智度论》说,萨婆若是实法,非生灭。萨婆若译为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智,是常住不灭的实法。应化佛系法身应所化根机而现起的化他悲用,故为生灭无常之形相。初二身乃理智之本体,非化他之佛身,故无说法。应化身系由本体而现起的化他佛身,有sè声,有宣说法mén的悲用,故能对所化有情说法。
    3华严宗∶据智俨的《孔目章》卷四〈往生章〉所述,阿弥陀佛国,一乘三乘不同。若依一乘,阿弥陀佛土属世界海摄,此系近引初机成信故。教境真实,佛国圆融、不可说故。若依三乘,西方净土是实报处。通成四土,即法xìng土、事净土、实报土、化净土。化是报化,非化身之化。如是,系以西方净土摄属于世界海,以阿弥陀佛为莲华藏庄严世界主,也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毗卢遮那的同体。华严宗分佛土为二,一为国土海,一为世界海。国土海是不可说之果分,世界海是因分可说之土。此世界海有三类,一是莲华藏庄严世界海,二是十重世界海,三是无量杂类世界。若配于三生成佛,第三是见闻生之土,第二是解行生之土,第一是证入生之净土。莲华藏界既是证入生之净土,故与不可说果分同其体。故《五教章》卷三说(大正45·498b)∶‘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等,当是十佛等境界。’西方净土摄于此主伴具足的莲华藏海,阿弥陀佛与十身具足的毗卢遮那同体。
    4天台宗∶此宗认为佛必具足三身,土是四土横竖一处。故弥陀之安养,虽难定何身何土,然皆为具缚凡夫生处。有昼夜六时之别,饭食经行之义,有声闻缘觉,佛亦说三乘法。是故判弥陀净土为应身应土。而《大乘同xìng经》所说的于净土中成佛者,皆是报佛,是就断无明的人所见而言,非同居土的凡夫所见。《观经》第九观所说的弥陀身量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为达圆教第七信位的人而特别显现的佛身。《大智度论》说西方世界出于三界,故西方世界不摄属于三界。又就彼佛土而言,彼土虽有三界但无四恶趣。然此弥陀净土与诸佛同居土又有不同。弥陀净土横具四土,故修圆妙观而生彼者通huò虽未尽,其身常拜实报身,得居实报土,此与生于诸佛同居土后,断通huò,转果报方住上土不同。诸佛同居土虽具四土,悉是竖四土,断huò,转报然后能入上三土。其有横之义,但只是暂时依佛之加被力而见。故极乐上品的生死,通huò尚有,与常时见报佛,住报土者大异其趣。又依智旭《梵网经玄义》及《小经要解》所述,四土横竖之义俱约断huò而说。所谓竖,是出同居土后入方便土,出方便土后入实报土等。横则不移当处,自感见方便、实报、寂孕三土。诸佛四土中的寂光土等上三土虽有横之义,但于同居净土中,大体有竖义无横义,唯极乐同居横具四土。此系十方世界未曾有之处,全xìng起修之因缘唯弥陀有之。华严之秘藏、法华之极意唯在执持名号的念佛法mén。其他如带业往生,即得不退之说,如弥陀同居土、最胜无比之说,颇能发挥天台、四征微意。
    5禅宗∶禅宗以直指人心,见xìng成佛为宗旨,以佛心传心,只修行心地,自分觉知。故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唯守本来面目,显自己本分,不拘泥善恶因果之差别,安住无住空寂之心,若至无念无想,本来真xìng顿显,称为成佛。其本有圆成本来面目,人人具足的佛xìng一理,名为无量寿。即心即佛之宗义,心外不见佛。《六祖坛经》说(大正48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