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门道教》竖三世佛之未来佛弥勒佛

玄门道教最新章节目录
   【弥勒尊佛
    即未来佛,藏语谓“强巴”。“弥勒”是梵文的音译简称,新称弥帝隶,梅低梨,mí谛隶,梅怛丽,每怛哩,梅怛丽yào,昧怛曳。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mén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一生补处菩萨。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
    注维摩经一曰:“什曰:弥勒,菩萨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mén子。”
    法华嘉祥疏二曰:“弥勒,此云慈氏也。过去值弥勒佛发愿名弥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经,弥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说慈心三昧经,故曰慈也。
    华严经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
    天台净名疏五曰:“言弥勒者,有云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国人称为慈氏。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无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
    俱舍光记十八曰:“梅怛,此云慈。俪yào,此云氏。菩萨于慈姓中生,从姓立名,故名慈氏。旧云弥勒,讹也。”
    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梅怛丽yào,此云慈,即旧云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缘:一值慈佛发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言弥勒或云梅低黎,并讹也。”
    慧苑音义下曰:“弥勒,具昧怛曳,此翻为慈氏也。”
    慧琳音义十四曰:“弥帝隶,古云弥勒,皆讹略不正也,正音云每怛哩。”
    西域记七曰:“梅怛丽耶,唐言慈,即姓也。旧曰弥勒,讹略也。”
    在密教,胎藏界之弥勒,坐于中台八叶院东北方之莲上,金刚界之弥勒在贤劫十六尊中,坐于东方,羯磨会三十七尊中之西方金刚因菩萨,即为此尊之本誓,大轮金刚者,此尊之教令轮身也。密号曰迅疾金刚。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此佛常怀慈悲之心。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无能胜”。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bō罗奈国的一个婆罗mén家庭,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现在兜率天内院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据《弥勒下生成佛经》所说,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弥勒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以三会的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在我国弥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时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如甘肃炳灵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jiāo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而如来形的弥勒像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与释迦佛的造像没有多大区别。大致从北魏开始,中国逐渐流行对弥勒下生的信仰,同时也开始出现穿上佛装的弥勒佛像。由于弥勒作为未来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还有一些弥勒的巨像产生。最大的弥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又称大佛楼。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总长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像则为四川凌云大佛,此佛立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上,大佛依断崖造成,坐像世称“乐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宽二十八米,雕像相好庄严,比例匀称,气魄雄伟,临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弥勒,最大的铜制弥勒佛就是西藏札什伦布寺中的强巴佛。
    【弥勒生缘
    弥勒上生经曰:“佛告优婆离:弥勒先于bō罗捺国劫bō利村bō婆利大婆罗mén生,劫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家本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sè光明yàn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ròu经曰:“佛住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伽nv村自在天祠jīng舍,时有迦bō利婆罗mén子名弥勒,躯体金s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弥勒出世
    弥勒为贤劫千佛之第五佛。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出世于第十之灭劫。继绍释迦佛。于龙华树下以三会之说法,化了一切之人天也。
    一切智兀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ròu经曰:“时诵经仙人者,今此众中婆罗mén子弥勒菩萨摩诃萨是。我涅盘后五十六亿万岁当穰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转妙。”
    菩萨处胎经二曰:“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下成无上等正觉。”
    【弥勒净土
    yù界六天中第四之兜率天有内外二院。其内院常为补处菩萨之生处。今弥勒菩萨生于此。故谓之为弥勒之净土。弥勒上生经说净土之相。以劝愿生。兜率净土弥勒三尊是弥勒菩萨、法华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复有他方诸大菩萨发心而来,古来大德发愿往生者众,其中有阿难尊者、戒贤大师、道安法师、法遇法师、玄奘大师、窥基大师、无着菩萨、世亲菩萨、智者大师、智晞、灌顶、玄朗、道宣律师。近代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慈航法师……
    【弥勒三尊
    中尊是弥勒佛,左是法华林菩萨,右是大妙相菩萨。
    【布袋和尚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布袋和尚,明州宁bō奉化人,或谓长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布袋和尚应化事迹不胜枚举,在这里略举一二,若有人问怎样做才不可堕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bō罗。
    有人问和尚有法号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
    问大师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曾有居士恭请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mén上曰: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sè。
    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布袋和尚有歌曰。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疆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锡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他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其后在其它州有人见和尚亦负布袋而行。于是四众竞图其像。今岳林寺大殿东堂全身见存。
    之所以示时人,时人不识,因为他“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mén,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清·王廷诤题福山涌泉寺联有人曾赞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赞语反映出作者及大众的心声。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建阁时,将弥勒菩萨塑像于寺内,宋徽宗赐阁名为“崇宁”,从此天下寺院才开始供奉布袋和尚。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像,所雕的弥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xiōnglù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dàng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瑜伽师地论
    弥勒讲述,无著笔记,梵名,略称瑜伽论。为瑜伽行学派的基本论书,亦为法相唯识宗最重要的典籍。内容记录作者闻弥勒自兜率天降至中天竺阿逾陀国之讲堂说法之经过,其中详述瑜伽行的观法,主张客观对象乃人类根本心识的阿赖耶识所假现之现象,须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对立之观念,始能悟入中道,为研究小乘与大乘佛教思想之一大宝库。
    本论全书判为五分,名称是本地分,摄抉择分,摄释分,摄异mén分,摄事分。五分的大要为:一、本地分:这是前五十卷的内容,此分广说瑜伽禅观境界十七地之义,以境、行、果三相摄十七地,这是本论的主体。二、摄抉择分:次三十卷,略摄十七地,显扬本地分中未尽要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