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门道教》竖三世佛之现在释迦牟尼佛[2]

玄门道教最新章节目录
   止息一切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他为“佛陀”(意为觉者),圣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释迦牟尼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xìng。(昔禅宗五祖为六祖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顿悟,即而说道“何其自xìng,本自清净;何其自xìng,本不生灭;何其自xìng,本自具足;何其自xìng,能生万法”)
    释迦牟尼佛成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入佛知见,以无量的善巧和方便开始了49年的说法详见一乘三乘。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最初佛陀直畅本怀,宣演《华严经》二十一日,后因观机逗教,又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盘经》共八年,这是大会的宣讲,而对于个人特别的教化,不知说过无量数次。佛陀应才施教,点化mí萌,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改恶修善,得大解脱,乃至了悟无上菩提。如佛陀在bō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五蕴、四禅等,五人听后当即皈依了佛陀,成为最初的佛弟子。这次说法,佛教称为初转。与此同时,度拜火教外道优楼频罗迦叶三兄弟,以及令外道领袖舍利弗、目犍连皈信佛教。佛陀的弟子有频婆娑罗王、bō斯匿王等各国国王,及王妃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也有低下阶层的莲huāsè、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阿难陀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理发匠优bō离、挑粪匠尼提。总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
    慈悲的佛陀对众生的爱护无微不至,所教化的对象,不分贵贱贫富、种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归依的弟子日渐增多,于是便有了僧伽僧团。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着种种贤圣不肖的分别。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并向大家说明持戒的意义与功德。
    正是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个人遵照戒律而行,过着法制的生活,僧团就是自治民主的象征,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中长养善心,长行梵行。
    佛陀在度生的过程中,也受到外道迫害及各种的灾难。根据《佛说兴起行经》记载,佛陀历经孙陀利谤佛、战遮nv系盆诬陷、奢弥跋谤佛,以及被木枪刺脚、被掷石出血、食马麦、受苦行、患头痛、患背痛、患骨节疼痛等十次灾难。其实佛陀的真身是法身,法身无有生灭,佛陀为了度众,才应现这些灾难,主要是为让众生明了业报不失,令生怖畏之心,不再留恋有为sè身,而能断恶行善,获证永恒法身。
    到了晚年佛陀仍然孜孜不倦,带着弟子四处行化传教,并开示弟子们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临入涅盘之际,仍然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位一百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成为最后的弟子。佛陀的即将入灭,虽然令弟子们悲痛不已,但是诚如佛陀的教言所说:“要佛陀永久住于世间,这是违背法xìng的自然规则。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现者,不能违背法xìng。”佛陀开示弟子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们要jīng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luàn,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佛陀明示弟子不要伤心,因为天地万物有生就会有死,合会必然有别离,这是无常真理的定律。佛陀最后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关键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入灭后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并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处、说法处、涅盘处。最要紧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分布舍利
    佛陀入灭,遗体荼毗,留下舍利八斛四斗,被分成八份为摩羯陀王阿阇世、吠舍离的离车毗族、迦毗罗卫的释迦族、阿摩罗迦bō的布利族、罗摩伽摩的俱利耶族、bō伐的末罗族(南末罗国)、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北末罗国)和吠多底bō的婆罗mén分得,各建舍利塔供养。后来,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别盛入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有许多传入中国。在历史烟云的变幻中,绝大多数舍利被散失、湮没、不幸中的万幸,1987年在法mén寺的地宫中发现了许多唐代古物,这颗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出土时,佛指舍利用五重宝函包装着,高40.3毫米,重16.2克,其sè略黄,稍有裂纹和斑点。据史料记载,唐时,该舍利“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sè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xùe方大,上下俱通”。所记与实物wěn合。
    【释迦净土
    在佛经中有对十方佛刹的描述,与娑婆世界相比,十方佛刹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庄严,难道佛所成就的佛土有不净吗?
    在《证契大乘经》:尔时世尊现自佛土名无边阿僧祇功德宝盖不可思议庄严。其土广博。俱胝那由他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土。一一皆入无边阿僧祇功德宝盖不可思议庄严佛土王中。其佛土王。弥楼须弥摩诃弥楼及诸黑山。众流河海川阜堆险。土石凡砾粪污诸虫泥秽不净。地狱畜生阎魔鬼界。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旧佛土庄严咸悉除去。地平如掌琉璃所成。』
    《大般涅盘经》: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十二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何故名曰无胜。其土所有严丽之事皆悉平等无有差别。犹如西方安乐世界。亦如东方满月世界。我于彼土出现于世。为化众生故。于此界阎浮提中现转。非但我身独于此中现转。一切诸佛亦于此中而转。以是义故。诸佛世尊非不修行如是十事。善男子。慈氏菩萨以誓愿故。当来之世令此世界清净庄严。以是义故。一切诸佛所有世界无不严净』
    本师的佛土亦如十方诸佛般不可思议的庄严,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五浊恶世的世界呢?
    《维摩诘所说经》中有详细解释: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yù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sè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我等众生,心垢深厚业垢深重,本xìngmíméng以久,十方诸佛虽恒加持护念,但我等业重,无法与诸佛的净土相感应,更无法听闻佛法而行。如慈母唤子,痴子不闻。
    释迦牟尼佛不忍我等长劫冥苦,发大誓愿秽土成佛,所以隐自净土而现秽土,慑受我等,以无量劫难行苦行,使我等有缘能以大罪业之身,得生有佛世界,遇佛闻法,种菩提因,行菩提行,从而踏上菩提正道,不退转路。非但释迦牟尼佛如此,贤劫千佛,一切诸佛,亦如此慈悲加护一切众生,以大誓愿慑受众生,令得解脱。
    又〖觉林菩萨偈〗中说道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sè。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sè。sè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sè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sè。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xìng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xìng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xìng。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yù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xìng。一切唯心造。』
    综合起来,答案便是我们常在经典中看到的一句话:
    yù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如何净心,《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中有妙法mén,都摄六根,即是大家熟知的念佛,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是涵盖了弥陀本愿海,十方诸佛,皆共护念,亦是万德洪名,度一切苦厄,能令众生入佛知见,乃至成佛。
    【如来十号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或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圆满。本来佛有一万种名号,后来人们愚钝了,就慢慢简略为十种名号。
    劫初诸说上,皆有万名,众生渐钝,则减为千名(如帝释之千名),众生弥昧,则减为百名,众生更愚,则减为今之而十名。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祖师所述经教。皆依此义而释。此十号义。若总略释之:
    一如来(梵^gata),音译多陀阿伽陀,则无虚妄。名如来。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
    如来之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
    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