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小世界》正文第一千六百零七章死亡恐惧[2]

我有一个小世界最新章节目录
   的存在找到合适的位置。他一旦跨出存在的本位,任何的事物都可能给他带来威胁。
    没有了更大有保护者,自身又不可靠,慰藉从何而来呢?人把自己抬高到了宇宙的中心位置,却又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在这种严重的生存境遇面前,恐惧是在所难免的了
    在探查恐惧发生的原因之前,首先来说说恐惧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恐惧有许多种面貌。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式:
    一、对不具人格的东西有所恐惧;
    二、对“不存在”这件事感到恐惧;
    三、对死亡的恐惧。
    也许我们还可以想出一些恐惧的其他形式,但以上的三种实际上涵括了绝大多数的恐惧类型。
    恐惧的强度也有不一样,有的较弱,有的强烈到足以导致绝望的地步,有的则在这二者之间。
    许多现代人经历了这种可怕的黑暗,并由此发出绝望的哲学,而恐惧又说以颤栗为心理特征的,他表明人承受了过于他们所能承受的东西,以致心理行动了安全感。失去了依靠。
    在存在的威胁面前,人是需要一个更大的保护者的。
    人为什么会对“不具人格的东西”感到恐惧呢?原因在于。自从每个人的自我成了一个茧,把自己与他人之间封闭起来之后。人就无法再了解自身之外的存在,他漠视神圣的存在,了不再想象人存在中的完美性。
    事实上,人自身的存在是开放性的,他渴望与更高的存在联合在一起,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所以,东方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有“神人相调”的启示。
    古代中国人强调“人”必须与“天”相统一、协调、一致、和睦,所谓“参天地,赞育化”,但中国思想中并没有哪一个神圣实在与“天”相对应,“天”显得非常空洞,最终就把“天人合一”理解成了“自然的人化”,结果是“人”,而不是“天”;
    西方思想中的“天”就是神,基督,赐生命的圣灵,“神人相调”是指三一神的神性与它所救赎的人性在时间里相遇,是神人二性,以“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为代表,其最终的合一是合一于“天”神--“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
    如今,在这个渎神的物质主义时代,东西方都不再崇尚“天”了,而是热烈地去追求属地的事物,人的存在彻底地向神圣存在关闭。
    这种存在的闭抑性使得人像戴上了眼罩一样,开始用人的立场来认识人自己。
    结果,现代人越认识自身的人性,就越发现它难以辩认,毫无内涵,于是开始对人的“不具人格的”事物产生恐惧,他们的恐惧是有道理的。
    这就是现代的艺术家们越想认识人,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就越没有地位的原因。
    其实,古希腊的名言“认识你自己”的本来意思是“记住:你将死去!”可是,现代人理解错了这句话。
    有一个例子或许可以说明问题。
    小孩通常很害怕被单独留在黑暗而“不具人格”的房间里,人怎样安慰他都无济于事,但在有基督教传统的西方国家,父母会对孩子说说:“不必怕,因为神也在这里。”
    这是个简单而奇妙的真理。因着有位格的、无限大的、今在昔在以后永在的神是真实存在的,同样有人格的人就不必再惧怕“不具人格”的东西了。
    许多的心理学家,都用这个办法。实用主义式地表现出相伴信“神存在”的模样,却能对患病者有某种程度的帮助。
    卡尔?荣格就经常告诉他的病患者。在一切生活中要“好像”神是存在一样,就可以对付心理上的恐惧。
    在荣格去世的前八天,他在记者对他的最后一次访问中谈到他所认为的神是;“凡是从我外面切入我意志的东西,或是由我的集体潜意识中涌现的东西。”他的建议是,姑且把它称作“神”,并且向“他”投降。
    为什么荣格用这种方式能够治愈许多人呢?因为神的存在消弥了人心里那种对“不具人格的东西”恐惧,它太真实了。
    第二种基本的恐惧是针对“不存在”这件事而言的。
    为什么今天会有许多人对“不存在”感到恐惧呢?既然它不存在,又用什么来引发人的恐惧呢?因为现代人普遍不知道万物的起源和终结。也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变幻莫测的学说以及存在本身,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并且,现代人大多相信万物、世界、人都是在偶然和机缘中产生的,这样就否定了必然和主宰,自然会带进认识上的混乱。
    既然一切都是偶然而成的,那每件事就有了无穷的可能性:存在的可能在一个瞬间会变成不存在,不存在的也可能在另外一个瞬间变为存在的,这哪里还会有安全感呢?存在也因为缺乏一个不动的根基,毫无意义可言。人自然就会对“不存在”感到恐惧了。
    第三种基本的恐惧是对死亡的恐惧。
    这种恐惧是最明显的,也是最具摧毁性的。
    “记住:你将死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死是那样的不容置疑。
    奥古斯丁说:“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有死是确定的。”死的权势将注销一切生者的意义: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在死,准备死,最终无一例外地进到死的怀抱中。
    既然我注定要死去,而且死不由我主宰,它随时都可能临到我,那我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呢?
    对死亡的恐惧实际上就是对生之意义的质疑,它几乎是困惑所有哲人最根本的问题。那种像苏格拉底那样将死当作一种福乐来期待的人必竟太少了,因这它需要的是为真理献身的勇气。
    柏拉图的思想就是起源于苏格拉底的不妥协之死。对苏格拉底来说,与真理的对话--言说“道”逻各斯--能使他无视死亡的某种可怕本质。甚至当掌管鸩毒的人告诫苏格拉底尽量少说话,否则毒性会发作较慢。须服食二至三份时,苏格拉底在回答说,且准备鸩酒,“不妨二至三份”。
    苏格拉底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可是,今时代的人已经失去了对“道”的追寻,他还能够用什么来抵挡这一恐惧呢?恐惧意味着一种威胁,时间对我们的威胁,以及自我的缺陷所带来的自我威胁,这与罪有关,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
    《创世纪》一书中,亚当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之后,他就承受了神的诅咒:“你必定死!”这里表明人的堕落是堕落到了时间的制约里面,死即意味着时间对人构成限制。
    时间的威胁还不仅在于它将终结我们的一生,更可怕的是,它还可能提前用一种强暴的方式来执行这种终结,如疾病、灾祸等。
    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个渴望无限、达到永远的愿望生儿育女、著书立说就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使得人都希望死迟一点到来,事实上人又无力做到这一点,对死亡的恐惧就产生了,因为它是一个随时都可能来敲门的不速之客。
    恐惧死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无力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负责。
    人的良知渴望公义、圣洁,而在人肉体里又没有良善,活在罪中,人就有了一种为义自责的痛苦。因着人无法带着自己圣洁的一知动面对死亡。恐惧死实际上就是恐惧死后有审判。
    那么如何才能缓解恐惧,并获得控制恐惧的力量呢?
    我想,首要的是人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及不足。从而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敬畏,而不是草率地把自己看作终极。以为自己能够承担一切。
    真正的情形是,人被置身于一个他自己无法左右的世界中,再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从恐惧的茧中突破出来,他必须承认人不是自己生存,他必须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比自己更大的存在者,只有这位更大的生存者来守护人的生存,人活着的意义才能得到证实,我们也才能以此来克服对“不具人格的东西”。对“不存在”,对“死亡”的恐惧。
    这个事实将变得越来越尖锐,因为人类在世纪末已经来到了一个极其脆弱的境地,他对自己再也找不到以前的年代里那种自信了,或者说,历史上许多残酷的事实业已证明,人类在失去了一个更大的存在者的守护时,是有可能变得像动物一样野蛮和为所欲为的。
    在这种情形里面,人感到恐惧并不奇怪,而要彻底消除一个人内心里的恐惧与不安。除非使这个人成为另一个世界的公民--永恒世界的公民。
    这个世界将给他新的更有价值的力量,给他信心,给他勇气。使他成功地从恐惧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这的确是一个秘密,詹姆士?里德说:“正是在这个永恒的世界中,基督发现了无畏的秘密。他知道不管是自然的灾害,还是人类的残酷,都不能触及到他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永恒世界里面的事情。在这个永恒的世界里面,没有什么东西会受到水与火的威胁,因为水与火的威力永远也达不到这个领域。”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似乎说得更为明白:“真正的恐惧来自信念;虚假的恐惧来自疑虑。真正的恐惧是伴随着希望的,因为它来源于信念,而且因为人们对自己所信仰的神怀着恐惧。前者怕失去神。后者怕找到神。”
    确实,终极意义上的恐惧。不是简单的害怕,也不是一种情绪。它关涉着我们生存的本源,只要有存在感的人,只要不愿苟活的人,只要还没有终止思索的人,迟早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因为它是那么的真实而不容回避。
    正是因为这些死亡的恐惧,所以,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乞丐还是全球首富,他们对于长寿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道教以长生不老为仙人的标志。
    秦朝时,有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出海寻找蓬莱、瀛洲诸仙山上的仙人。结果不知所踪。
    道教中又有专门炼丹服药包括炼内丹的流派,目的也是为了长生不老。
    古代西亚--苏--美--尔神话、西--方--凯---尔特神话、北欧神话、爱--尔---兰民间传说中也有长生不死的仙人。
    挪----威---神话的众神是可能会老死的,由丰收女神伊登()负责看管能使众神长生不死的魔法苹果。
    莫说是人,就连动物都有着极为强烈的原始求生欲。
    长生一直是人类的向往,为此,人间早就有长生的神话传说了。
    关于长生不死的神话传说很多很多,曾经就有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