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江湖》第1章

厚黑江湖最新章节目录
   大宋神宗年间天下纷乱,盗贼蜂起。四方扰襄。在西南边陲一有一小县城名叫章州,去那县城东门外四十五里有一座大山名唤狮子山,不知哪里走来一个流寇,江湖人送外号:“搅屎棍”,只因此人一惯打家劫舍,欺男霸女。因而得了这么个外号。他的本名反到无人知晓了,日子久了他自己也从不提自己本名,这外号越叫越响亮,方圆百里提起“搅屎棍”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搅屎棍身长八尺,体阔三围,意思就是说他身高八尺,古代的一尺没有现在的一尺这么长,也就八寸左右,换算成现在的长度,八乘以八等于六尺四寸,一米等于三尺,也就是大概两米三左右。体阔三围的意思就是说他的身体粗到,要三个人来环抱。可想而知是多么大一条大汉。头大如筛子,几根黄毛乱糟糟的挽起个发髻,只是脸到是刮的很干净,每天就要自己刮胡子。说话嗡声嗡起的,一口河南口音。手使两把大环刀。舞起来上下翻飞,百十人都进不得身。
    自从搅屎棍到了这狮子山,因见山上树木茂密。地势陡峭,正是安身立命的好去处。便自己砍树伐木搭起一个窝棚,等候到天晚。向那山,西方小路下山到了李家沟,这李家沟中间一条小溪直接汇入浣溪河,溪边住在五六十户人家,其中有一个大财主叫做赵财主,正在路边,三间青砖大瓦房,前面两间耳屋环抱。就和北京古时候的四合院一样的构造。
    黄昏时候,搅屎棍手提两把大环刀,大踏步沿着小路走了十来里地,翻过山粱,远处落日余晖映红了半边天,沟里人家屋顶盘旋上升起袅袅炊烟。一片宁静祥和。搅屎棍自言道:“好一处宁静所在,等我来搅他个天翻地覆。”
    下到李家沟排头第一家正是这赵财主,赵财主今年六十岁,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大儿子叫赵大,每天和长工一起种地牧羊,二儿子赵二则专心读书,大女儿排行老三,已经出嫁在黄土岭一户人家。二女儿也去年刚嫁。只有老五,这个小女儿在家今年十四岁,名叫赵秀娟。
    赵大干完农活带着长工回来坐在堂屋和赵财主闲聊,这时候搅屎棍提刀出侧门进来走到院子中间,对着大门里大声喊道:“男男女女都出来,不出来可不中。出来慢了也不中。必须马上出来见俺。”,
    赵大,赵财主,赵二,众人都被这喊声惊吓了一大跳,来不及多想都走出大门来看时,第一次见到这么一条大汉,上身穿一件灰布衣服腰里系着一根麻绳脚上穿一双牛皮靴子。手里提着两把大环刀。赵财主开口说道:“你是哪里来的大汉,跑到我家来大呼小叫做么子。”赵大,赵二也七嘴八舌的吼起来了,:“你别以为自己个大就耍横。哪里来的滚回哪里去。走得慢些老子喊人把你捆起来。”
    搅屎棍看见这些人一点没有惧怕他的意思,还喊他滚出去,暴脾气就上来了。大声吼道:“你们不知道老爷是来打劫的,还敢跟俺胡说八道。快快把值钱的金银都交出来,在不交钱可不中。”
    赵大道:“你一个人也敢来打劫,你给老子等到起,”说着转身就进屋里去了。不一会从屋里拿出一杆火药枪来,对着搅屎棍道:“你在不滚,老子就一枪轰死你。”这时候两个长工也跟着起哄来,都道:“打死他!”
    搅屎棍本来先打算吓吓他们,拿点钱和肉,就走了,见自己根本吓不住,不露出点手段是别想抢劫了。这时候只见搅屎棍一个箭步上前来,赵大看见搅屎棍向自己冲了过来扣动扳机,火药枪砰的一声响,搅屎棍用刀在面前一挡,枪里射出的几颗铁沙子正好打在刀面上。把钢刀上打出了几个小麻子点,这时候搅屎棍已经到了赵大面前,一招力劈华山,右手的刀从赵大顶门劈下,把个活人劈成两半,血流了一地。吓得其余众人跪地求饶。
    搅屎棍收了刀,在赵大身上把刀上的血搽干净,然后说道:“俺不想杀人,只想来抢点钱粮,可是刚才他居然用火枪来打我,这是他想杀死我。所以我才杀了他,你们快去把值钱的金银拿出来,在给我拿些腊肉,用袋子装好,老爷俺还就回去了。别逼着俺再杀人。”
    赵财主道:“刚才是小儿不懂事冒犯虎威,我这就进去给你准备银子腊肉”经过搅屎棍的允许,赵财主战战兢兢,起身进去拿出了十几两银子和几块腊肉,还有半袋米,用麻袋装好。提出来。搅屎棍看了,感觉也差不多,反正多了也拿不动。这才提着袋子扛在肩膀上。顺着小路回狮子山去了。因为也不知道他姓名,有谈起这件事的村民就说狮子山来了个山大王,就像个搅屎棍一样讨厌,搅屎棍的大名就这样传开了。后来每过十天半个月,搅屎棍都要去李家沟抢点粮食和肉。每次去,也没人跟他对着干了,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因为他每次要的也不多。
    日子久了,名声越来越大,就有亡命之徒,和附近一些无赖泼皮来投奔他,也有些人是因饥荒走投无路了,渐渐的人也多了起来。聚集起四五十人。
    才来的时候就他一条汉,少不得去附近村子抢了几个财主,得了些金银,回到山上自己砍树,在山顶搭起一个窝棚。现在人多了,便组织人砍树修房,建起一座大大的山寨来,取名唤作:顺天寨。寨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上书替天行道,盖因此时节正是水泊梁山宋江等人聚义之时。这搅屎棍听说梁山竖起的大旗,写的是:“替天行道”。所以也写了一这几个字。
    且说搅屎棍时不时的带着手下喽啰下山去抢劫钱粮,却说在狮子山下南面三十里外有个地名叫做:“绿堂坝”此地土壤肥沃,紧靠着浣溪河,灌溉方便,所以旱涝保收、沃野百里,良田千倾。住在这里有百十来户人家。因为绿堂坝靠着浣溪河,水运发达,每日货船在河里穿梭来去。码头上做生意的人,来来往往。人民富庶。
    其中有一家人住在村子东头的路口上。两间低矮的房子,家里四口人。靠着祖上传下来的几亩田地过日子。屋后有一个猪圈,养着两口肥猪。
    老妈妈今年七十岁了,帮着儿媳妇喂喂猪,也还身体硬帮,儿子名叫王双,今年五十岁,儿媳名叫吴氏。王双的儿子名字叫王石。今年刚满十岁,也是晚年得子,十分爱惜,七岁就送进村里的学堂念书。每天早上吴氏亲自把王石送进学堂。然后才回来帮着丈夫一起下地去干农活。
    春来插秧,秋来收稻子,收了稻子的季节,王石就和小伙伴们在秧田里去摸泥鳅,抓黄鳝,捉青蛙,回家以后交给母亲,吴氏大展厨艺,料理出美味的菜肴。王双就着菜喝上几杯村里酿造的高粱酒。一家人其乐融融,秋季稻子收完了,学堂里每天王石早早的放了学就会去田里帮着爸妈干农活。秋天正是种植冬洋芋的时候,母亲在前面弯腰用锄头挖出一个一个小坑,王石帮着把切过的土豆块放进小坑里,父亲王双在坑里倒上猪粪,然后盖上土。一直忙到很晚,太阳都下山了,天快黑的时候才把土豆种完。王双肩膀上横着扁担,两头挂着粪桶。母亲收拾起背篓锄头,拉着王石的手三个人一起往家里走,路上王双对儿子说道:“儿子你可要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大出息,哪怕就是去教个私塾,做个先生,也不用像我一样挑粪。”王石点头道:“恩,我一定会好好读书的。以后让你们享福。”母亲吴氏笑着看看儿子,:“真是好孩子。”
    回到家里又累又饿,王双的母亲,已经把猪喂过了,灶下煮了一锅土豆饭,吴氏去坛子里抓了碗泡菜,放在桌子上,王双说道:“妈妈没牙齿,泡菜她哪里吃的动,你去给母亲炒个鸡蛋。”
    母亲说道:“算了别忙了,歇歇吧。我吃不动泡菜,就不吃嘛,随便吃两口白饭也对付了。”
    吴氏道:“你们先吃,妈妈,你等一下,我炒个鸡蛋很快就好了。”吴氏拖着疲惫的身体进到厨房,在装鸡蛋的坛子里拿出两只鸡蛋,放在灶台上,用枯草点燃火,在炉子里加了些柴,去油罐子里拿了一小块猪油放进锅里,用锅铲压,发出滋滋的声音,不一会猪油的香味飘在四周的空气中,随着河风吹出去很远。
    一阵忙活,吴氏把鸡蛋炒了,用盘子装着端来放在母亲面前。自己也坐下用筷子夹了一根泡菜开始吃起来。
    奶奶用筷子夹起一块鸡蛋,放在孙子王石的碗里。王石也给奶奶夹了一块,“奶奶你吃。”
    “我孙子对我真好。真孝顺。”
    吃过了饭,去灶上用锅烧了些热水,洗过了脚,正要上床睡觉,突然门外嘈杂起来,十几个人在外面打着火把,高声乱叫,开门,不停的敲打的门发出砰砰的声音。外面一片声的喊:“在不开门,放火烧你房子了。”
    王双赶紧去打开了门,为头的一个人手提两把大环刀,威风凛凛的站在门外,两边跟着十几个人。都是一手执着钢刀一手拿着火把。王双看见此人的身高和体貌,已经猜到这人肯定就是传说中,狮子山的大王,搅屎棍。但是以前从来没有来这里骚扰过。原来现在山寨里人多了,每次去李家沟也抢不到多少东西,手下的喽啰就建议来绿堂坝,说这里的人比李家沟富庶。今天晚上搅屎棍带着手下十几个人就一路奔绿堂坝来了,刚好村口第一家,就是王双,先从他家开始。
    王双一开门,手下喽啰就说道:“我们是狮子山的好汉,这位是我们大王搅屎棍,听没听说赵大被我们大王一刀劈成两半。不老实,那就是榜样。”
    另一个喽啰道:“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拿出来。马上。慢了就要你的命。全家杀掉一个不留。”
    王双道:“大王,好汉,我们家穷得很,那里有什么金银,吃了上顿没下顿,你就别难为我们了。”
    搅屎棍的手下喽啰就说道:“大王,看样子他有点不老实。”
    搅屎棍道:“你看样子是不会主动交出来了。”
    王双哀求道:“大王,我们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交的。你看我像有钱的人嘛。”
    搅屎棍吩咐两个小喽啰上前把王双按住,其余小喽啰打着火把,进屋四处翻箱倒柜,把家里的米,抢了出来。另外的几个小喽啰去到后边猪圈里,把两头猪四脚捆住,用一个木棍穿过,一起抬出来,王双苦哭哀求,被手下喽啰上前一顿嘴巴子,打的脸都肿了。“叫你不老实,拿你点粮食,抢你两头猪,你就在这里叽叽歪歪。没要你的命就不错了。”边说边抽。
    接着搅屎棍一群人又去村子里抢了很多粮食鸡鸭,看看东西多的拿不动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