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剑往生》第一百二十章国朝狂士

此剑往生最新章节目录
   大宋虽然近些年多灾多难,可是边关安定,除了一些小打小闹,再无大战,百姓安居,大宋国内,商贾活跃。皇帝仁厚,施仁政,行孝举,朝臣爱戴,不臣之事,不臣之国停息。四海升平,国泰民安。
    可谓是花衣锦绣,金丝裹身。
    晏殊老了,纵使少年如何风流,才华横溢,如今,也只是个暮暮朝朝,日日不得倾尽才学的白发老人,他的衣袖纹着紫色描金莲花,这是先皇帝选他与皇帝讲学,赠予他的衣裳。
    当初先皇帝抬眼瞧他,便是觉得他严谨忠厚,不愿与其他朝臣百官一样,终日酒醉沉迷,后来才知晓他的家境窘迫,便是衣裳的袖边破了也没有钱更换、修补,所以才赠予一件这样的莲花官衣。随着他侍奉皇帝日久,家境宽裕,也不曾更换官衣,直到官路升平,他才将那段官衣的莲花袖子取下,当做绸缎,直到被贬出汴京城,也携带在身。
    他一个人坐在石凳上,这宅院不小,却没有婢女在侧,石桌上留着一卷书册,是一卷诗经,晏殊读了两句,便要饮上一口清酒润喉。
    “都被人称为晏相了,还是这副模样。”
    有人说他是旧学之末,有商人之修为的大人。
    晏殊自己不这样觉得,他只是脑袋,留着皇帝幼年,给他的好印象。
    有人缩着脑袋,匆匆的从外头跑来,见到了晏殊,垂着头躬身施礼道:“晏相公,陛下差人送来了一盒桃花酥,是天兴楼的手艺师傅做的。”
    晏殊点了点头,手指点在桌边,示意下人让人家进来,那人躬身退下,随机有人跟着人进来,是伙计打扮,手中提着一盒印着天兴楼天字标记的点心。
    这天兴楼能以天字做头名,凭得就是他们的手艺,点心做的很是受人喜爱,连着皇宫中的公主妃子都喜欢,当今皇帝也很爱吃,常常还要跑到贵妃那里讨要。
    晏殊是皇帝的讲学师傅,皇帝虽然贬他,可是心中仍旧敬重他,如今天气并不温暖,还带些阴雨潮气,便送来了天兴楼的点心,来叫他吃些。
    那个下人送上了点心,规规矩矩的退下去。
    “行了,你也走吧。”晏殊挥挥手,唤那下人也下去,下人只应一声,退了下去,周围还转过一个红袍武官,带着金色面具,呵呵笑着见过晏殊,还有礼的参拜道:“许久不见晏相,身子可还康健?”
    人都老了,早已是物是人非,当初的傲气士子,如今也是老朽,虽然并非是真正的老人,可满头银发,叫人知晓,他在这朝堂上,活的并不舒心,也不自在。
    晏殊微微笑着,点点头道:“如李大人这般的武功高手,动辄便出现在我的府上,老夫还真是不知,该拿什么招待李大人,这碟桃花酥,官家送来,还有热气,李大人,请尝。”
    说着,指向石桌上的那碟桃花酥。
    桃花酥冒着热气,并不是冷食,上头还有糖水浇了,有蜜饯般的甜腻,上头沾着桃花,一片片的桃色,十分动人。
    李纯摇摇头,笑道:“本官来见晏相,只是特来拜见,看看晏相的病情,可有好转,若是有差错,也好叫太医馆的大夫太医们动脑筋,治好晏相的病。”
    晏殊病了,还是久病不愈在朝堂上拼搏多年,家人离散,朝政繁忙,就是他父母辞世之时,他也未得皇帝准许回去探望,唯有日日苦酒入喉,作词作曲,一人醉卧官场。
    晏相的病,是心病。
    哪里是药石治得好的,积劳成疾,也不过是年老体衰之症状,只有目光呆滞,食宿无味的人,才是心病。
    自己的身子到底如何了,晏殊比谁都清楚,他摇着脑袋,叹息后发笑道:“若是有一日,晏殊死了,留下了李大人这样国之栋梁,家国干臣,也不算是多劳无用了。”
    李纯瞥了桌上的桃花酥,捡起一块,抬起黄金面具的下巴一角,吃了一口,桃花香气十足,咬在口中,酥香透过鼻尖,嗅到浓浓的花香。
    “这天兴楼的招牌,撑了二十余年,到了现在,味道也没变过。”李纯抹了嘴上的冻霜,这层白霜,甘甜无比,吃入口中,便立时变作了糖水在口中荡漾。
    “民生在利,这桃花酥的味道,便是再三十载,也不会变,老人们记得,少年老了,也有人记着那味道。”晏殊说。
    他自己捏起一块桃花酥,含在口中嚼着吃。
    这桃花酥,配料简单,可是不同的人做,工艺不同,手艺的味道便不同,只是一层白白的粉,甘甜解腻,谁能料到,这是用那晒干的柿子上,那一层白白的霜,难怪甘甜可口。
    他一开始不知道,还同那天兴楼的掌柜打赌,若是自己猜出来,天兴楼是用什么做得这桃花酥的皮子白霜,那他来一次天兴楼,凡是他点下的吃食,店家掌柜分文不取,白送与他。
    他踩了二十种粮食,五种糖精,最后也没有猜出来,这是柿子皮外的一层白霜。
    雪白的糖霜,吃在口中的味道,和这桃花酥中,香气扑鼻的花生仁,粮食的味道,将充斥他的口中,四下嚼动。
    “凌天门没了。”
    戛然而止,就是呼吸声都停了,晏殊抬起头来瞧着眼前的李纯,面色潮红,随机问道:“真的?”
    李纯点头。
    得到李纯的肯定,晏殊僵硬的扭动脖子,随后口中传开笑声,低沉的笑声,传扬很远:“好啊,凌天门一灭,这世上,便再也不会有第二次安史之乱,大宋可以万世太平了。”
    也不知道为何,晏殊的眼中闪烁金光,李纯淡淡道:“陆未生已死,山上的绝世高人躲到了江湖中,数千弟子都已经死了,活着不过十几人,国朝可以安心了。”
    皇帝要拿凌天门开刀,自然需要国朝支持,而国朝之中,晏殊德高望重,若无晏殊的支持,要对凌天门如此迅捷的动手,恐怕还要掂量掂量。
    尤其是云州李家,明确表态了,李郴将自己的儿子送去了凌天门,最后还成为了内门弟子。
    与凌天门为敌,自然也要与那些和凌天门一道的敌手交锋,光是汴京城中,大大小小的家族,有人在青云山学武的,十之七八,人数众多。
    皇帝要拿凌天门开刀,也要得到这些人的同意,否则,一旦那些家室得知道了消息,不但凌天门会早做提防,还会召集天下的青云山弟子,以那些绝世高手的身份,江湖上大大小小近半数的门派,都会倒戈过去。
    这便不是同凌天门交锋了,而是对半个江湖动手,要杀尽天下武人?当朝皇帝还没这样的能耐也不会有这样大的气魄。
    “东西带回来了?”晏殊突然问道,他提起了那柄深藏在大宋国都汴京城下的那柄天生神兵,真正的神兵利器,只要出世,免不了要经历一场血雨腥风。
    说到底,这皇帝要取回的,不是陆未生的命,而是那柄绝世的神兵。
    “那么?官家要对北辽动手了?”晏殊问。
    他的这些问题都石沉大海,李纯只是摇头,论武功,当朝皇帝已经到了他这样的境界,只是尚需魄力。
    当年所发生的事情,北辽国不过十几万铁骑,从北方杀来,若不是当时的先皇帝被国朝百官簇拥上了城墙,宋军士气大振,这才打败辽兵的进攻,双方和议,最后大宋破财消灾,成了下国。
    当今的皇帝,有愿望也有能耐,很多地方都施展的仁政也有奇效,这晏殊不反对,可是皇帝优柔寡断在战事之上,便会畏手畏脚,不敢再与辽人交手。
    北辽国一点点壮大了,手中的铁骑虽然吃了大败,可是大辽仍旧力压一世,威震大宋,凡是宋民,听到辽人,也唯有害怕。
    别人可以如此,可是皇帝,一代有宏图大略的明君,如何可以在大事面前,不敢作为。
    “皇帝他长大了……”晏殊还是忍不住叹息,皇帝长大了。他年少之时,还常常被晏殊教导,虽说作为皇帝,凡是所思所虑都要细细谋划,不可操之过急,可是兵法不同,战机稍纵即逝,若不把握机遇,如何反败为胜?
    如今辽胜宋败,若是不大胆拼搏,又如何能争得天下,如何护国家安定,威慑辽人。
    李纯只是叹息,他当初的想法只是想要将剑留在自己手中,到时候他只需要取到兵权,一声令下,大军北伐。
    如今想来,皇帝的担忧没有错,晏殊的想法也无错,皇帝想要的,还是求稳,求得百姓安居乐业,求得民间安定,少些流血,少死汉民。
    多灾多难的年限,如今的大宋仍旧有如此的安定,里头也有皇帝的功劳,若不是他的仁政,如今的大宋,绝不会有这么好。
    晏殊推了那碟子上的桃花酥,说道:“如今,我也唯有几句要托付他的话,烦请李大人告诉皇帝……天下间,人人都可学老夫苟安于世,不思进取,但唯有皇帝不可以,天下人,人人都可求佛诵经,吃斋念佛,清心寡欲,也唯有皇帝不可以。天下文士都可狂傲不羁,笔墨天下人不识大体,草草了事,取得功名利禄,望后辈做用,更是皇帝不可以的。”
    他挺起了腰杆,站起身来,颤颤巍巍的说:“天底下的百姓,犹如油锅上的蚂蚁,都在煎熬苦难之中,皇帝日日自夸仁德,可依旧不思分寸,不以天下大局为责任。”
    “谈什么天下之主?谈什么国之仁圣?更别说,要做个名垂千古的帝君了……咳咳咳。”晏殊似乎是隔空冲着皇帝说着叫嚷着,一口气说着,声音愈来愈大,最后咳嗽不止,他说的并不是什么好话,像是在问皇帝,又想是以天下人借口,替皇帝讲学,李纯听着,只有点头皱眉。
    李纯也是一样的人,国之狂流,风流张狂,谈笑鸿儒,也只有晏殊这样的狂流名士,少年才子,才会以垂垂老朽之姿,大声斥责当今皇帝,口中并未有任何不敬,只是他这白牙中,谈论的,可都是不妙的论语,替皇帝着急,替赵祯伤心。
    晏殊的咳嗽,面色更是潮红,气喘不止,没完没了之时,还是那个垂着脑袋的下人走了出来,他居然是个轻功身法极好的江湖人,几息之间,人便已经站在晏殊的背后,手中有一枚乌黑发亮的丹药,按在晏殊的口中,叫晏殊咽了下去。
    一口清茶,代替了石桌上的冷酒,叫晏殊吃下,不断的咳嗽才治了下去。
    李纯安抚了一下老人,口中道:“晏相不必如此召集,过些日子,待到晏相身子好些,官家自会让您回去。”
    晏殊奇才,皇帝调他入京,便是要再度重用他,调任兵部外,还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