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七隐传》第三卷启封天下第二百一十四章兵者诡道

天机七隐传最新章节目录
   嬴政成亲不久,荀况卸任正济会掌会一职,由晋佑担任。晋佑是鹖冠子的关门弟子,鹖冠子是赵国老将庞焕的师父,在当时是和孟子、宋钘等人齐名的大学者,因此晋佑也算是庞焕的师弟。同年,墨家巨子秦非子病逝,光崖子接任墨家巨子,将墨家由秦国迁到了魏国大梁。秦非子的儿子秦刃留在了秦国,秦非子生前与秦刃不睦,很不喜欢这个儿子。
    秦国在吕不韦的治理下,兵强马壮,国库充盈,吕不韦作为大秦丞相天下闻名;而作为吕府家宰的吕明,在家乡单父县也是远近闻名。吕明有一个亲弟弟叫吕文,后世被人称作吕公。哥哥发达了,吕公便举家到了咸阳,打算投靠哥哥吕明。吕公没想到,哥哥吕明不愿意利用吕不韦的关系帮助他,只给了他一些钱财,吕公无奈,只得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在咸阳城中开了家店铺谋生。
    公元前241年,吕公在咸阳城生下了次女,取名为吕雉,这个吕雉,后来成了汉高祖刘邦的妻子。这一年冬,华阳夫人如愿升为媚门媚主,主管一方媚门事业。
    嬴政娶了齐楚燕三国公主,剑指三晋的战略意图呼之欲出,身为三晋之首的赵王赵偃坐不住了。赵偃先是联络好了韩王和魏王,接着派老将庞焕去了楚国,找到了春申君黄歇。
    “秦乃虎狼之国,东出势在必行,今楚秦联姻,与狼为伍,难道春申君不觉得不妥吗?”庞焕对黄歇道。
    “大王惧秦,因而以联姻和秦,在下拦也拦不住啊!”黄歇故意道。
    “这么说联姻之举并非春申君之意?”
    “在下怎能与狼为伍?我与虎狼之秦势不两立!”
    “今赵王倡议伐秦,已有韩王和魏王首肯,愿推楚王为合纵之长,春申君可能说服楚王,共同伐秦?”
    “无论大王愿不愿意,在下是赞同伐秦之举的,但不知齐王和燕王意愿如何?”
    “齐燕亦已与秦联姻,齐王向来偏安一方,难以说动,燕人与赵素来不和,想来也不会参与!”
    “且不论齐国,燕国如果不肯伐秦,则大为不妥!”
    “春申君此话怎讲?”庞焕疑道。
    “将军既知燕赵不和,倘若赵国伐秦之际燕人在背后一击,赵国危矣!”
    “春申君此言有理!如果楚国加入,焕将竭力说服燕王合纵!”
    “以老将军之威武,若能领五国之兵,倾赵国之力伐秦,在下或可说服我王!”黄歇不愿意做出头鸟,深知赵人与秦人之间的仇恨,故而有意抬举庞焕,想让赵国作为此番合纵伐秦的中坚力量。
    “老朽岂能领得五国之兵,这五国兵马大将军之职,应由春申君担当才是!”庞焕也故意谦虚道。
    “老将军名震天下,又是鹖冠子高足,你若不肯临阵挂帅,我王只怕不肯答应!”
    “既然如此,老朽愿意勉为其难,还望春申君能早有答复!”
    “只要燕国加入合纵,我楚国必不会推辞!”
    “好!春申君等我的消息就是了,老朽告辞!”庞焕向黄歇抱拳道。
    庞焕回了邯郸,向赵王赵偃建议,归还昔日夺取的燕国数座城池,来换取燕国加入合纵。赵偃认为,一旦秦国和齐、楚、燕三国交好,必定会全力攻赵,赵国难保,因而同意了庞焕的建议,愿意以小小的代价破环秦国和燕国、楚国之间的关系,促成合纵,谋取大局。
    赵国使者见了燕王,说明了来意,燕王问计于群臣,太子傅鞠武道:
    “大王不可接受赵国的城池而伐秦!我燕国刚刚与秦交好,太子仍在秦国为质,岂能出尔反尔?赵偃乃趋利善变之辈,几番伐燕,今又来献城,只因虎狼在侧耳!”
    “卿所言不错,寡人亦有此意!”燕王道。
    “赵偃小人,贪图小利,不顾大局,因而与我燕国交恶!昔日安平君田单兵至下都而止步,正因山东诸国唯有合纵才能与秦相抗!今秦独霸天下,远交而近攻,矢志东出,我王宜以德报怨,加入合纵,方为上策!”燕国大将乐间道,乐间是乐毅的儿子,被封为昌国君。
    “丞相以为如何?”燕王遂问丞相将渠道。
    “昔日秦之应侯远交而近攻,致使齐国多年以来偏安一方,不思进取!今秦联燕、楚而和齐,志在三晋,三晋若亡,我燕国与齐楚焉能善存?听闻太子与秦王交厚,今虽伐秦,想必太子无性命之忧!大王若顾及太子,可想办法先召回太子,而后合纵伐秦!”将渠道。
    燕王喜犹豫不决,遂对赵国使者道:
    “贵使且先归赵,寡人与群臣再仔细商议一番,不久就回复赵王!”
    赵王倡议伐秦之事传到了秦国,秦国间子又探得赵国赠以城池,换取燕国伐秦,消息很快传到了秦王嬴政耳中,嬴政找到太子丹道:
    “丹兄素有振兴燕国之志,如今机会来了,丹兄切莫错过良机!”
    “父王听信臣下之言,置丹于不顾,丹虽未太子,实为弃子,何谈振兴燕国?”姬丹灰心道。
    “今赵王主张合纵,必倾举国之兵伐秦,此乃燕国痛击赵国的大好机会!只要丹兄依寡人之计,秦国和燕国定能合力灭赵,果真灭了赵国,邯郸以西归燕,邯郸以东归秦,岂不皆大欢喜?”嬴政道。
    “秦燕合力灭赵?真能如此,丹岂有不从之理?只是父王十分倚重将渠和乐间二人,怕是不愿伐赵!”
    “燕王得了赵国城池才会加入合纵,如果能够得到十倍的赵国城池,又怎会不肯伐燕?”
    “此言有理!父王素来不喜欢赵王偃,未必不肯伐赵,不知大王有何妙计,能够灭了赵国?”
    “赵国分为南北两处,庞焕主邯郸之兵,李牧主代郡之兵,今赵人伐秦,必倾出邯郸之兵,如此邯郸空虚,只需数万精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即可拿下!一旦五国伐秦,寡人将使蒙骜以二十万人马拖住联军,暗中分兵二十万奇袭邯郸;燕王可出兵十万假意伐秦,到时候拦住回援的赵军主力,扰乱联军部署,再以十万人马挡住南下的李牧大军,邯郸必破,赵国必亡!”
    “此计可行!”太子丹点了点头道:
    “父王理应同意!”
    “丹兄可即刻返燕,说服燕王!”
    “丹乃质子,如此归燕,大王真的这么信任丹吗?”
    “你我亲如兄弟,我不信丹兄,还能信谁?即使秦燕交恶,我要丹兄一命又有何用?”
    “既然如此,丹愿意归燕,说服父王!”
    “为防泄密,丹兄还是秘密归燕较为妥当!”
    “这个自然,只是┄┄”姬丹迟疑道:
    “只是大王此计可有与丞相商议过?”
    “尚未与仲父议过!”
    “待大王与仲父议好了,丹然后归燕,如此可好?”
    “就依丹兄所言!”
    嬴政急忙召来了吕不韦,向他说明了自己的计划。
    “兵者,诡道也!大王之计虽好,只是过分依赖于燕人,难保燕人靠不住啊!”吕不韦闻后道。
    “燕赵素来不和,剧幸丧命,卿秦被俘,皆出于赵人之手,燕王岂能没有灭赵之心?”
    “好,就依大王之计!”吕不韦果断答道。
    姬丹秘密回了燕国,先去见了他的老师鞠武,鞠武闻后对姬丹道:
    “前番大王伐秦,微臣不同意,今日太子殿下伐赵,微臣亦认为不妥!”
    “老师此话怎讲?”姬丹疑道。
    “愚师说不好,愚师不喜欢出尔反尔的人,亦不喜欢使用欺骗的手段谋取利益!秦王之计虽好,但将我燕国推到了悬崖边上,实在是危险啊!”鞠武叹道。
    “果真灭了赵国,我燕国就能得到大片的土地,又怎会在悬崖边上?”
    “如果灭不了赵国呢?我燕国失信于天下,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啊!即使灭了赵国,我燕国亦失信于天下,秦乃虎狼之国,他日难保不会伐燕,到时候又有何人能救燕国呢?”
    “老师想得太远了,眼下灭赵总是利大于弊!”姬丹不以为然道。
    姬丹随后和鞠武一同见了燕王,燕王闻后觉得可以联秦伐赵,遂召来了丞相将渠和大将乐间相商。
    “昔日赵国兵败于长平,国中仅剩下些老弱残兵,老秦王数度攻打邯郸仍不能克,今嬴政小儿如何就能攻下邯郸,灭亡赵国?”将渠道。
    “听闻邯郸有胡刀骑士数千,又有太行山隐士高人助阵,加上邯郸城城高墙固,并不容易攻打!李牧在北方屯兵二十万,皆是久经沙场的能征善战之兵,数日内即可南下,以我燕国十万兵马岂能挡得住?”乐间道。
    “丹在秦国数年,深知秦王之能,老秦王做不到的,嬴政未必不能做到!如果我燕国十万兵马挡不住李牧,出动二十万兵马又何尝不可?”姬丹道。
    “以举国之力火中取栗,末将深以为不妥!”乐间道。
    “厉害并不在这里,此计应出自吕不韦之手,想来那嬴政小儿并无这等远见!”将渠摇了摇头道:
    “大王和诸位想想,倘若我燕国和秦国如愿取了邯郸,灭了赵国,那么接下来要灭亡的一定是韩国和魏国!齐国偏安一方,我燕国与秦成了盟国,秦国攻打韩魏之际楚国能救得了吗?等到秦国取了韩魏,七国成了四国,而秦独占一半天下,如此天下形势一目了然啊!”
    “丞相此言发人深省啊!”鞠武点头道。
    “丞相之言虽然有理,但左右不过是理论罢了,果真能吃下赵国这块肥肉,寡人岂能错过!”燕王喜不以为然道。
    “天下形势,此一时彼一时,只要能灭了赵国,我燕国就会国力大增,到时候形势如何发展,也是难以预料的事,丞相不必想得太多!”姬丹道。
    众人争论不休,最后乐间对燕王道:
    “既然太子回来了,就不要再去秦国了,如此无论伐秦还是伐赵,大王都有主动权!伐秦乃着眼于天下,伐赵乃着眼于我燕国,各有利弊,所以微臣以为,大王可做两手准备!”
    “何为两手准备?”姬丹问道。
    “大王可出兵十万参与合纵,同时在下都备下二十万精兵,三十万人马相时而动!如果庞焕得势,则顺势伐秦;如果秦人得胜,则倒戈伐赵,出下都之兵迅速拿下灵寿、石邑,阻击李牧南下邯郸!”乐间道。
    “此计甚妙,正合寡人之意!”燕王喜闻后大喜道。
    姬丹留在了燕国,燕王一边派人告知庞焕同意合纵,一边又派人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