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我要当昏君》正文卷450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8k)[2]

封神之我要当昏君最新章节目录
   目啊!
    即使刑罚再严,嘴再严,真能一丁点都不透露?
    那些参与科举的贵族,真能甘愿在放榜之后让无名庶族压在自己头上?开个宴会宴请官员,咕嘟咕嘟灌几口酒,能不能探听到一些消息?
    这其中会有多少无法掌控的事情?会出多少乱子?
    反之,如果将题目与答案公开,事情就简单多了。
    变成了纯考记性,谁记性好,谁就能高中。
    乍一看之下,很蠢,记性有什么用?能处理朝政吗?能下到地方为官吗?都不行!
    可深入一想,这样的“蠢”,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郡县制带来的新政,所需要的并不是如李靖、伯夷一般,有着惊天动地能力的官员,甚至不需要他的才能有多优秀,有多惊才绝艳,要的,只是踏实。
    因为新政是没有人接触过的,只能一步步缓缓施行,也只有这些看似愚蠢去刻意背答案,不去做多余事情的生员,才是最适合的理政人选。
    这次科举,选的就是这些基础官员,朝廷目前要的就是这些老实的黄牛,而不是千里骏马。
    而且,更进一步保证了公平性,题目就在那儿,答案就在那儿,别人记得比你牢固比你精确,所以别人上榜了,考中了举人,你没中,难道你还能说出半个不公来吗?你说你比他强,怎么你连答案都不会背?
    妙啊!实在是妙啊!
    这样一来,人才也选到了,公平也达到了,有了第一次科举的声望下,下一次科举就可以慢慢改革进一步推广,甚至还可以根据每年朝廷对官员的需求,来进行不同的调整。
    比如哪里遭了灾,粮食减产,那就相对应的将科举改成选拔倾向于善于治理农耕的官员。
    哪里违法犯禁的事多了,那就改成选拔倾向于精通刑罚的官员。
    变通,灵活,而且理由充分!
    费仲立即放下了心,有陛下在最上面操纵一切,还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呢?
    又是几日后,科举开考。
    “甲丙号!”
    “丁乙号!”
    生员们一个个表情严肃地进入考舍中,在各自的桌案边上坐下,开始答题。
    然而在看到考卷的时候,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真就一模一样?
    题目一点都没变啊!
    一些人悔不当初,怎么没有信呢?要是多看个一眼两眼,指不定就高中了啊!
    一些人则兴奋不已,虽然没有背下答案,但题目看了个七八成,如今下笔如有神!
    至于那些老老实实背了题目与答案的人,则波澜不惊。
    他们都是老实人,老实人,没有太多心理波动,按着背的写就行了。
    负责监考的考官轻咳两声,考舍又恢复了秩序,考生们不再惊呼,而是赶忙埋头开始答题。
    费仲也在监考,本来只是走个过场的心态,没把这次监考太放在心上,毕竟有纣王一手操持,可看到这些生员的表情时,大为感叹。
    那些背了答案的老实人,确实可用,一旦下方道地方郡县,虽然应变能力差了许多,但足够冷静,这些人的能力都算不得太强,遇到事情若是擅自行动,反而容易弄出更大的乱子,老老实实按照原定计划部署,才是最稳妥的。
    科举继续进行,费仲看到了附加题,也就是甲乙选择题。
    他发现,这好像有点不对劲。
    这题目是纣王自己加的,可也....太简单了吧?
    一眼看去,人人都知道该怎么选吧?
    马革裹尸还,壮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烈,这还用想?
    全选甲就完事了!
    可这样,还是不对。
    这是纣王亲自出的题目,能这么简单?
    既然出现在了科举考试里,那就肯定有他的用意。
    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费仲眉头微蹙,试图分析出零星半点。
    这特殊的选题用意何在?
    难道说,这次科举并没有那么简单,还要做更进一步的筛选?
    还是说,陛下有什么更深一层的计划?
    费仲想破脑袋也没想明白。
    索性就不想了,看看尤浑,啥都不多想,自有他人指路,多么快乐,到时候到了殿试奏对的时候,仔细观察一下便可。
    考舍里的生员们,看到这些莫名其妙的选择题,也被镇住了,他们之中也没多少能想明白的,怎么选,难道不是明摆着的吗?
    或许其中另有深意,可又有多少人敢兵行险着全都反着选?
    很快,持续三日的科举乡试就结束了,子受也回到了朝歌,准备一个月后的殿试。
    其中经历了九月一日的昏庸值结算,结果嘛,不用多说,负的险些没背过气去。
    九月九日,清晨。
    数以百计的生员涌入皇宫,在宫墙内右行过龙德殿、显庆殿,绕分宫楼、经拱门龙桥,便见着了九间殿。
    巍然的大殿,便是他们今日的考场。
    殿试....
    中了科举成为举人后,便能来到皇宫九间大殿之中,君臣问对,这是种荣耀,也是种考验。
    即使他们之中多是些死记硬背答案的庸人,也不免心潮澎湃。
    对纣王的敬畏,与入朝为官的期盼,居然没有任何冲突,反而让他们更加激动几分。
    举人们在雕栏玉砌前等候,子受则引着文武百官姗姗打开殿门。
    殿前有石阶,举人们尽在阶下,见此一幕,呼吸更加急促几分,却不敢有半点言语之声。
    子受作出一副豪迈的样子,沉声道:“天下英雄,尽入朕榖中!”
    宫殿空阔,上下噤声,此言一出,即刻传遍开来,不少人热血上涌,便是戍守宫殿的近卫与御林军,也不由得紧了紧手中兵刃。
    英雄....他们当得上纣王口中的英雄吗?
    子受指着下方的举人们道:“朕要将他们都收入朝中,成为朝中官员,趁着他们还没有名垂千古,在他们心中树立起朕的伟岸身影,任由你是龙是凤,都得为朕所用!”
    漂亮话自然要多说一些,这样才能在之后的殿试中形成反差,这些背答案还都基本都在选择题里选了乙的“人才”,能算什么英雄?
    子受问向费仲:“绳池县乡试,得举人几何?”
    费仲恭敬道:“四百三十人。”
    “还是个整数?”子受愕然道。
    呃...费仲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
    “也好。”子受点头道:“此次科举只在一县试行,若是日后实施的郡县多了,这殿试也不需要这么多人,就按照这四百三十人的数目定下了,往后殿试之人,只能少,不能多。”
    四百三十人鬼知道要问对多久,划水理政怎么能上朝太久。
    子受招来鲁雄,道:“今次科举取士,可取些人才送入兵部,入行伍为军官,如何?”
    鲁雄愕然,他对文举不太上心,正期待着几日后的武举,怎么纣王突然说要将文举选取的人才送入军中?
    “这...”鲁雄好半天才应道:“若是陛下有意,送入军中磨炼一番也并无不可。”
    子受笑笑,这些混子都充斥整个六部才行啊!
    他一挥手:“入殿。”
    上到殿中,子受端坐御案前,开始嗑瓜子。
    左右文武列于阶下,下面四百三十名举人行一大礼。
    子受神色如常,只有连绵不绝的嗑瓜子、砸核桃声传出,下头的四百三十人则有些惴惴不安,原来纣王在朝上,是这样一副面貌,倒是....倒是好生别致。
    开始奏对,四平八稳,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群臣却是渐渐感觉到不对劲,本以为能看到才华横溢的人才,可怎么....
    倒也不是说这些人不好,只是这些举人根本配不上如此大动干戈的科举。
    古往今来第一次科举取士,偌大一个县里,就取了这些平平无奇的“人才”?
    还不如往年招贤馆有效率呢!
    子受暗自得意,还没完呢,看看后面的选择题,保管更加失望!
    之前还是勉勉强强,后头就是德不配位了!
    “李烨。”
    “学生在。”
    李烨出列,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
    子受点点头,他连夜看过,这个李烨是少有的全乙举人,简直称得上国家栋梁:“赐下豪华马车,金银珠宝,你为何要收下而不拒绝?
    费仲竖耳倾听,群臣也极为凝重,他们都对这几道纣王特意加上的选题不解,迫切想知晓其中奥秘。
    李烨道:“陛下行奢靡之策,为臣者自当遵循,若身无长物,又如何奢靡?”
    子受一愣,这一点,倒是差点忘了,没事,后头还有一堆题呢。
    “那漂洗丝絮的老妇人与你有一饭之恩,你得了富贵,为何仅还一餐饭食?”
    薄情寡恩,这总没问题,人都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呢!
    李烨道:“学生所受不过是一餐饭食,自然也应当还与一餐饭食,为何要多给?”
    “更何况,有谚曰:‘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臣若是与妇人财宝美玉,不过一寻常人家,如何能护得宝物周全?甚至恐引来杀身之祸!”
    这...倒也说得通。
    子受微微皱眉,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师恩重如山,老师在睡觉,下起大雪,你为何不告而别回了府中?”
    李烨奇怪道:“下了雪难道不回府,要在门口立着吗?冻着了,便要生场大病,甚至留下暗疾,师徒情渊似海,不会责我,若是不幸生疾,无法侍奉在师尊身旁,定然追悔莫及!”
    子受嘴角抽了抽,这特么也有一定道理。
    “那你为地方官,灾年借了粮食给乡亲,来年庄稼丰收,乡亲来还粮,为何要索取利息?”
    李烨坦然道:“这是自然,有借必然有还,学生虽然不缺这些粮食,可日后其他地方官员该如何?收还粮食,显得没品,不收却又白白蒙受损失,如此一来,又有谁还会在灾年之时将粮食借给他人呢?”
    子受懵了,这好像是子贡赎人的故事啊?这...还是很有道理。
    子受缓过神来再次发问:“后主懦弱无能,内忧外患天下动荡,你为何辞官隐居?
    李烨摇头道:“明知事不可为,不可强行,学生自知能力不足以安邦定国,君主懦弱无能,内忧外患天下动荡,学生又怎么能口出狂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