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炎不良人》第五百二十七章长安局势

大炎不良人最新章节目录
   在许凯歌主动放弃北宛城,童真他们进入北宛城之后,西征军的北方也逐渐从混乱走向了安定。
    童真亲自坐镇北宛城,在派出秦之豹去救援许一凡之后,他则抓紧时间收编俘虏,把他们融入到西征军的队伍当中。
    除了童真沿途收编的俘虏,还有北宛城的俘虏之外,童真还派出了秦赋,带着两千人去北宛城的后方收拢各种逃兵。
    如果放在往常,这些被打算的将士,往往都会被清算的,尤其是这些曾经叛离西征军的将士,都会得到严惩的,但是,现在西征军正是缺乏兵力的时候,对待这些逃兵、溃兵、散兵,童真一改之前的血腥凌厉手段,转而以怀柔的手段去针对他们。
    不管是许凯歌的兵马,还有燕王军的兵马,说到底,他们都是大炎王朝的兵马,可能因为立场不同,阵营不同,从而走向了对立面,可这不影响他们被收编。
    童真在打仗方面,悍勇无敌,在治军方面,也是极有手段的,在恩威并施的情况下,大部分的俘虏都被他暂时降服了,为了不让这些人继续滋生其他的想法,在暂时收编他们之后,童真就把这些人送往了康城,让他们参与到康城的守城战当中去。
    这些俘虏可不少,前前后后加起来,有近三万人呢,这可不是小数目,送到康城,恰好解决了西征军现在的窘况,尽管很多人不想去康城,也不愿意去康城,然而,这已经由不得他们了。
    童真只给了他们两个选择,要么死,要么去康城守城,前者是立刻死,而后者可能会活下来,相对于前者,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后者。
    为了把这些人送往康城,童真手上没有那么多的兵力,他没有,可石族有啊,童真在跟石族的族长和几位长老商量一番之后,就让石族的军队和童真的军队,一起押解这群人去往康城。
    只是押解俘虏去参战,他们自己又不用去打仗,还能借此跟殷元魁见上一面,磋商和落实石族跟许一凡的交易,这点儿小事儿就不算什么了。
    许一凡和许凯歌的先后出现,让童真暂时松了一口气,最终,许一凡还是活下来了,不过,他却不敢大意。
    营救许一凡的事情,暂时只能交给秦之豹去做,而童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石族人要安排,暂住在北宛城,只是权宜之计,毕竟,北宛城本来就有北宛国的百姓和居民,在许凯歌叛离西征军的时候,北宛国的人并没有彻底的站在谁那边,他们是谁的拳头大,谁的实力强,就站在谁那边,对与错很难说,童真特没有为难他们。
    北宛城虽然是小国,又是独立王国,是值得争取的盟友,如果能得到他们的帮助,那自然最好,就算得不到帮助,只要他们别搞事情,也足够了。
    安抚和稳定北宛城的百姓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安排石族人的居住,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除了这两件事之外,趁机收复北宛城周边的村镇城池,也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虽然这些地方对于战局走向,暂时没有什么好处,却也没有什么坏处,能占据那自然最好,至少,可以给西征军提供更多的纵深。
    北宛城这边的战斗,在很大程度上,给西征军带来了极大的内耗,但是,也因为这件事,使得西征军趁机把后方彻底的掌控下来,也稳定下来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西征军的后顾之忧,这算是坏事之后的好事儿了。
    北宛城的战斗结束了,康城的战斗却逐渐升级起来,眼看着战局越来越惨烈,百姓迁徙的事情,也逐渐加快了脚步。
    北宛国既然已经灭国了,而北宛城又被西征军占领了,这里的百姓肯定也不能继续居住了,向东迁徙是肯定的,相对于其他地方百姓迁徙遇到的阻力,北宛国百姓对于迁徙这件事,并不抵触,反而很兴奋。
    其实,北宛国的居民早就想迁徙了,可惜的是,大炎王朝不肯接纳他们,不单单是大炎王朝,西域和北蛮都不愿意接纳他们,因为在这三国看来,北宛国一个赔钱货,谁沾上都要赔本。
    不过,现在这种情况,想要进一步稳定西征军的后方,像北宛国和石族,都是争取的对象,因此,在进入北宛城的第三天,童真就开始着手他们的迁徙工作。
    有了这些人的加入,给童真的迁徙工作增加了不小的负担,但同时也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不管是北宛国的人,还是石族的人,在得知童真的迁徙任务遇到阻力和问题的时候,他们主动帮忙。
    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向大炎王朝展现他们的价值,另一方面还是为了他们,因为他们距离西洲最远,迁徙是最后才开始的,如果前方的人迟迟迁徙不完的话,那一旦康城失守,西征军败了,西域联军过来之后,他们就会首当其冲,说不定会被西征军给抛弃的,他们可不想被抛弃,与其说他们是在帮童真,不如说他们是在帮助自己。
    不管是因为什么,在有了这些人的参与和帮助之后,整个迁徙工作,进行的相当顺利,大大的提高了效率,这算是一个好消息。
    好消息有了,坏消息也接憧而至。
    首先,许一凡虽然在之前的战役当中,并没有殒命,但是,他却遭到了许凯歌的追杀,从沙堡镇一路逃往了碎叶镇,当许一凡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反而继续往西。
    根据秦之豹传递回来的最新消息,六月九号,许一凡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成功的穿过了碎叶镇,而追杀许一凡的许凯歌,却在碎叶镇跟耶呼弟展开了一场大战。
    这一战,双方两败俱伤,最后还是在秦之豹带着大队人马赶到的时候,耶呼弟选择了撤退,西征军趁机占领了碎叶镇。
    在这一战之后,许凯歌的五千人,只剩下了两千余人,可他却在耶呼弟撤退之后,并没有放弃追杀许一凡的决心,他带着这两千余人,穿过了碎叶镇,深入西域,继续追击许一凡。
    秦之豹本来也打算追上去的,可是,耶呼弟在撤退没多久之后,就带着数千人,再次杀了回来,秦之豹被迫子啊碎叶镇跟耶呼弟展开了数次激战,最终,耶呼弟不敌败走,秦之豹也被迫留在了碎叶镇,至于许一凡和许凯歌,在他们离开碎叶镇之后,就此失去了消息。
    其次,之前为了营救许一凡,殷元魁让宁致远带领三万人,率先挑起跟燕王军的战争,宁致远不负众望,带着三万人一路杀了凉州腹地,距离凉州城,也只有百里之遥,可最终,他还是被迫后撤,重新回到了凉州和西洲的交界处,展开了对峙。
    燕王虽然起兵,却并没有造反,殷元魁此举给了燕王一个很好的由头,燕王借助此事,大做文章,不单单在凉州和庭洲,说朝廷如何对不起他燕王,还多次写信送往长安,质问炎武帝为何要如此对待他这个叔叔。
    这件事在发生没多久之后,就传回了长安,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朝野上下就这件事,分为了三派,有人站在了燕王这边,有人站在了殷元魁这边,有人则选择了观望。
    站在燕王这派的,大多数都是朝中老人,他们在先帝在世的时候,就在朝中为官,跟燕王的关系本来就不错,而之前提出以安抚为主的建议,就是他们提出的。
    当然了,在这些人当中,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比如李建业和李建泽的人,都在其中搞风搞雨的。
    站在殷元魁这边,大多数都是武将,殷元魁是大将军,虽然其常年待在东方,也极少参与作战,可是,在许淳作乱被诛,秦嘉涆战死的情况下,大将军所剩不多的情况下,他们不站在殷元魁这边,还能站在谁那边?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作壁上观,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冷眼旁观,看着这两方撕逼,说到底,这件事最终怎么处理,还是得看炎武帝的意思。
    对于这件事,在北宛城事了之后,炎武帝终于做出了决断,双方各打五十大板,一方面下旨斥责燕王拥兵自重,一方面下旨斥责殷元魁擅自对藩王开战,虽然圣旨上的言辞很是严厉,但是,明眼人都看的出来,炎武帝这是不打算深究。
    至于炎武帝到底是真的不打算深究,还是权宜之计,那就不得而知了,只是,因为这件事,西征军和燕王军彻底撕破脸皮了,燕王拥有十余万大军,就是不去支援西征军,而西征军也在凉州和西洲边疆,驻扎了重兵,双方再一次回到了之前对峙的局面。
    最后一个坏消息,来自长安,其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儿,可是,其造成的影响却很大,大到足以动摇大炎王朝的国本。
    这件事就是慧法小和尚出现在长安,还有李璇玑从福州一路北上,进入长安说起了。
    慧法小和尚,年龄不大,辈分却极高,地位也很超然,他是西域佛门的佛子,在两军交战之际,他进入长安,觐见了炎武帝,当着大炎王朝文武百官的面,提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西征军撤兵,并且归还西域其所占领的疆域。
    第二,赔偿被灭六国的损失。
    第三,允许佛门进入中原传教。
    要求虽然不多,却都格外的重要,对于这三个要求,炎武帝没有说什么,文武百官却坐不住了,对于其提出的三个要求,都予以否决。
    西征军占领的十八城的疆域,是前线将士用数十万性命和鲜血换来的,怎么可能归还,炎朝官员不但不打算归还西域这十八城,他们还提出要西域再割让十八城,最少十座城池,西征军才肯撤军。
    关于第二个要求,赔偿西域损失,更是无稽之谈,向来都是成王败寇,西域自己没有守住国土,只能怪自己能力不够,赔偿是不可能赔偿的。
    当然了,要赔偿也可以,是西域赔偿大炎王朝,而不是大炎王朝赔偿西域。
    至于最后一个要求,满朝文武却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认为,传教是不可能的,中原向来都是独尊儒术,不可能让佛教出现的,另一部分则认为,传教这件事是可以商量的,只要西域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那传教这件事是可以的。
    然而,慧法的态度却很坚决,他就这三个要求,不会改变,要么大炎王朝答应,要么就继续打下去,西域自己把失去的土地夺回来。
    面对如此强势的慧法,大炎王朝这边的态度也很强势,要么西域答应要求,要么就打下去,谁打赢了,谁说了算。
    于是,双方就此展开了拉锯战,而慧法小和尚,自从上殿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上殿,他在长安的客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