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妃不乖,王爷,滚过来!》第三百九十二章邪门

嫡妃不乖,王爷,滚过来!最新章节目录
   第三百九十三章:送进来给王妃解闷
    京都四大世家,素来都是以定国公府为首。然则随着年轮的转动,这样的格局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国公府几代没出个女儿,宫里头就没了自家人,难免声势上就逊了一筹。他们昭国公府素来不喜欢把女儿送进宫里去博弈,九死一生的舍不得。信国公府这一代除了一个德妃跟宁王,几十年都是风风光光的,令国公府是信国公的胞妹,自然是同行一路。
    不曾想到了下头这一辈儿,数代没出女儿的定国公府一连有了三个女娃,嫡长女给了宁王做侧妃,二房嫡女给了靖亲王做王妃,就连大房庶出的女儿都嫁进了大学士府,还嫁了个嫡二子。就连老太太收留的薛家姑娘都嫁进了翰林清贵之地,虽然清苦,可是前程不赖。定国公一辈子老谋深算,至今也不曾失手,当今朝上宁王跟靖王虽然壁垒分明,然则不管是哪一方获胜,都有女娃嫁进去的定国公府都不会有多糟糕的结局,顶多是不支持的那一派给他派个闲职冷着而已,至少性命无忧。等到女儿的孩子长起来,又是十年河西。
    当初最不令人看好的靖亲王却已然成为诸位王爷中风头最劲的,靖亲王妃董徽瑜谁能想到当初满京都刁蛮之名的小姑娘会有今天的福气?
    看着这封信,瞧这言语措辞,昭国公却想着外头都传言靖亲王只是贪迷靖亲王妃的容颜跟家世,可是读着这封信,他却知道外头的那些个传言全特么的都是假的!
    将信递给两个儿子,昭国公站起身来背着手在屋子里慢悠悠的转圈,脑海里却是如万马奔腾。
    很少见老爹这个样子,兄弟二人对视一眼,接过信来垂目细读。入目第一行,便写道:甥女敬禀舅父大人礼安。
    乍读这一行, 两人心里惧惊,不由对视一眼,靖亲王妃居然能猜得到这封信会先落到他们父亲手中。
    秦鼎脱口说道:“可真不得了,这也能猜得到,明明是把信给你的,开信第一句却是给父亲问安的。哥,你说王妃是真的猜得到你会把这信给父亲,还是说给你挖了个坑?”
    “看下去。”秦扬此时也猜不准,只有看下去才知道真相如何。
    开头略述两家情谊,提及年幼时也曾在昭国公府玩耍之欢快时光,笔墨轻松雅趣,言谈幽默亲近,读之随着笔墨皆令二人忆及幼时趣事,就连秦扬的唇角都不由的勾了起来。秦鼎指着信中一句,对着秦扬笑道:“哥,她还跟你记仇呢,小时候你可扯过她的辫子。”
    秦扬脸色绷得紧紧的,便道:“小时顽皮,谁家不曾做过这样的事情。你小的时候是没有拽过她的辫子,但是确曾拽过别人家的,彼此彼此。”
    “那可不一样,别人家的姑娘可不会如她一般,如今都成大人了,还特特写信讲这一段。”秦鼎眯着眼笑,这心眼有点小啊。
    两人随口对了几句话,又往下看去,只见写道:甥女身逢变故,家里略有不安之处,想舅父早已经听闻。自王爷出京护送幼子前去求学,家中无人护卫,出得此事,当真是忧思惶恐,惴惴不安,烦躁之至。幸宫中皇上垂怜,母后慈爱,家中丑事皆付与宫中处置。温氏吴氏娘家曾登门请见,甥女身体不适并未相见,而后数日却听闻温氏夫人极善交际,与京都多府都有往来。思及自家曾遭毒手,不免再度惶惶……
    深闺垂泪饱受惊扰妇人形象简直是跃然纸上,令人读之心怀怜悯,秦鼎此时又忍不住发言,“这胆子怎么还越活越小了,她以前可不这样的。多半是那宫中所赐的侍妾胆大妄为,自以为有依仗,便肆意起来。”
    “也未必,当年醇王妃难产之事你忘了?”醇王妃难产,董徽瑜大闹醇王府,这样的事情纵然压下来外面人不知道,但是像是他们天长日久的总能听到些风声。更不要说四大家族本就是盘根错节,很多消息渠道都是重复的,有心的话自然能查的到。更何况令国公夫人吃了大亏,外头不敢讲,在家里难免会露些口风出来。
    秦鼎:……
    这茬给忘了!
    “家中无人可依,思虑数日,厚颜求的舅父,表哥相助。用人不比用官,彼本无任事之责,且根底难究,谁肯挺身出力以急甥女之危?”
    这句写得更心酸了,秦鼎推了一把秦扬,“虽然知道她可能在扮可怜,可是读之真是心酸难耐。”
    “那这事儿交给你了。”秦扬以读完信,便塞给了秦鼎,低头却自家细细思量起来。
    秦鼎捏着信,倒也不推辞,只是说道:“家里外头的事情多半是你在管着,我便是要用人,也得问过你,让我寻朝堂之事比这个便宜多了。不然怎么会写信给你却不是给我的?”这话本是随口说的 ,一说出来秦鼎却醍醐灌顶,感情靖王妃是连他们家兄弟谁管着哪摊子事儿都一清二楚的,自己那一腔心酸真是白瞎了。
    昭国公此时心情已经平复下来,重新坐回去,看着两个儿子有意考校,便问道:“此事你们怎么看?”
    秦鼎性子洒脱,秦扬沉稳,便听秦鼎先说道:“儿子估摸着现在靖亲王妃怕是身边无人可用,定国公跟北安侯才进了宫告御状,这种时候两人两府一举一动备受关注,行事不易。王府幕僚皆为外男,王妃不好与他们相见,余者姻亲力量不足,倒是咱们家素来低调,不扎眼,却被她惦记上了。”
    “老大,你说呢?”
    “二弟所言也是儿子所想,只是还有一点儿子不明,若是咱们接了此事,是不是以后就要立于人前了?毕竟温家的事情一旦爆出来,众目所瞩之下,便无法隐于无形。”这可有悖于秦家一贯的行事作风,秦扬也习惯于暗中掌控,所以并不太喜欢被人围观。
    “在这之前你且不曾想到,王妃怎会知道温家之事咱们以掌控?”昭国公看着他们问道。
    秦鼎拧眉,秦扬也略有不解,这件事情的确是令人有些意外。他当初会注意到温家,的确是一个巧合,而后不久靖亲王府就传出了王妃被侍妾谋害的消息,还不等他们商议出一个妥贴的策略,王妃的书信已经送来了。更何况这样的事情,只有王爷在的时候才好上禀,他们是没想着一开始就跟王妃直接往来的。作为一个低调惯了的大家族,夫人交际他们素来不当正事儿。
    结果,现在的情况他们的确是感到意外了。
    “咱们自己府里的人事安排,权利分割,外头的人并不知道底细,儿子猜王妃也是估计,并不能完全确定。但是就算是这样,也足以令人惊愕了。”秦扬言毕失笑一声,随即又说道:“人云美人多无脑,今日看来真是笑话。”
    秦鼎稀罕的看着秦扬,难得听他这样直言一事,就道:“你就不想也许是旁人想到在王妃面前提及?”
    “此信乃密事,怎么轻易宣之于口。”
    昭国公笑着颔首,“不管如何,既然信已经送到府里,此事已成定局,唯有从命了。”
    “那这事儿还真得是大哥出面了。”秦鼎笑米米的看着秦扬,“这事儿你觉得如何?”
    秦扬不看秦鼎看好戏的脸,对着他父亲言道:“咱们昭国公府就算是跟靖亲王达成一致,但是素来行事都是暗中而为。且一直以来王妃从不曾对此有任何的质疑之举,怕是知晓内情的。如今突然让咱们浮于水面,儿子想这里面怕是还有别的缘故。”
    秦鼎闻言渐渐收起面上的嬉笑之情,闻言细思,便道:“这是宫里头要……”
    后头的话没讲出来,但是父子三人对视一眼,都已经了然于胸。
    心头皆是一震。
    秦扬就道:“任何事情脱离轨道必有其因,如今要咱们浮于水面,与一贯行事风格迥异,无非是有两个原因,第一王爷不在京中,王妃无人可用,咱们家忠于靖王,是可信之人;第二值此多事之秋,王妃让昭国公府强势出击,那就是宫里头要变天了。不知道儿子这番猜测,对不对?”
    秦鼎插了一句,“可是王爷不在京中,王妃这样做不知道是自己所想还是王爷临走前授意?”这个问题当真是问得好,如果是靖王妃自己的意思,这件事他们不能做,如果是王爷临走时授意,可是王爷怎么会知道王妃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这件事情多半王爷是不知情的。
    这一句当真是问到要紧之处。
    昭国公看着两个儿子,“这个问题问得好,那你们想想,来猜猜看,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儿子认为这件事情王爷并不知情,首先王爷离京的时候,肯定是想不到王妃被府里的姬妾暗害,所以也就不会预料到这后头的事情。其次,如果能预想到这些,王爷就不会离京了。”秦扬缓缓说道,男人对男人其实能更了解一些,王爷那样的人,是不屑于在女人身上敷衍的人,他对王妃好,是真的好,并不是做给谁看的。他那样的男人不屑于利用对一个女人的好,来谋求什么利益。他自己本身有那样的本事让别人心甘情愿为他效命。
    “我也这样想的,那么现在有意思的是这信上盖得印鉴的确是王爷的。”王爷能把印鉴留给王妃使用,这是要有多大的信任,王妃比他们一开始预料的在王爷心里更有地位。这种地位是男人对女人的喜欢,但是更多的是对她行为的认可。
    如果不是认为王妃有能力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发出指令,这样的印鉴怎么会轻易让她使用,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关王府的前程。
    “是啊,既然这样,你们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去吧。”昭国公叹口气,“没想到所有人都走了眼,一致认为靖亲王妃是个徒有美名的草包,依仗自己美色得了王爷芳心,当年她对王爷也有救命之恩,这才能在王府立住脚跟,独*与内。现在看来,事情根本就不是这样。”能拿着王爷的印鉴发号施令,擅自动用王府的力量,这样不仅仅是信任的问题,更多的是对能力的认可。靖亲王是相信王妃有这样的本事,所以才会留下印鉴。
    脑海中,忽然就想起靖亲王妃小时候恰腰抬头那副傲然的样子,又看着桌面上隔着的那封特殊的信,那样的她跟现在的她,简直如同换了一个人。
    “我们要不要跟定国公府通声气儿?”秦鼎问道。
    昭国公也有些犹豫,思来想去还是摇摇头,“既然王妃没有提及这个,就不要去了,想来她另有安排才是。”因为董婉的事情,也许王妃跟定国公府的关系也并不是那么的融洽,他们就不要掺和其中了。
    “温家的事情落在儿子手里纯属意外,我记得如今管着都察院的是怀王殿下,不如把这件事情透给御史,大殿之上参一本,都察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