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我是耿精忠》第四百七十五章反扑[2]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最新章节目录
   算国家灭亡也不对满洲人投降。丙子虏乱中,国王的态度是“唯望父母邦之来救矣”。“壬辰之役,微天朝则不能复国,至今君臣上下,相保而不为鱼者。其谁之力也?今虽不幸而大祸迫至,犹当有陨而无二也。不然,将何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乎?”。宁愿灭亡也不愿背离华夏,重要的理由还有无法面对“天下后世”。这一切的动机背后是巨大的伦理决择与价值判断。朝鲜“宁获过于大国(指满清),不忍负皇明”。而在战败被迫投降之后,即使是“身在满营心在汉”,朝鲜国王仍在自身心理的道德自律感上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感。“正月朔乙丑,上于宫庭设位西向中原哭拜。为皇明也。”。而在其子孝宗国王的记载中,这位仁祖大王每当“语及皇明,至于呜咽不能言”。由于此种内在的道德压力与深切自责。朝鲜国甚至在发生了虚造的传言。据说“(日本)关白执政辈,以朝鲜与鞑靼合,莫不骇愤,将欲兴师而来”。惊恐之中,正是集体意识中对道德要求的执着与自责意识。
    清朝通过这一次战争,就将五十万朝鲜人作为俘虏押回了国充作奴隶。并掠走朝鲜大量物资,虽然后来朝鲜政府向清朝支付赎金赎回了一些人。但那之时极少一部分。这可是相当不小的数字了,当时清廷每一次入关劫掠人口钱粮。也从来没有过掳掠四五十万汉族人口的,十万二十万倒是差不多,朝鲜一下子被俘虏了那么多,可是对关内还要狠了。
    虽然朝鲜屈服于清廷的统治,但朝鲜人对清廷还是非常反感,一直暗中称呼清朝为“胡虏”。这种敌对的称呼和态度,在朝鲜的书籍记载中比比皆是。朝鲜方面仅仅在外交上使用清廷年号,在国内则不使用,称为“某某王某某年”,例如“仁祖大王十二年”等等。不少士人尊崇明朝,使用“后崇祯”年号,致使“崇祯”这个年号被朝鲜士人沿用数百年。而在朝鲜孝宗在位期间,朝鲜甚至密谋起兵,联合日本江户幕府、南明反对满清,不过此时康熙与索额图等不知道的是,朝鲜正准备派遣使臣秘密前往福建、湖南,准备联合吴三桂、耿精忠一起攻击清廷。
    朝鲜本就具有高度发达的儒家文明、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沦为落后的山林狩猎民族建立起来清朝的藩属国,直到此时朝鲜都是令君臣黎民痛心疾首的事情,丙子虏乱对朝鲜社会、文化的冲击非常大,国王和两班的权威一落千丈。清廷这些年一直没有停止征索,这也加重了朝鲜的负担。经济掠夺、政治欺压、文化差异,使得半个世纪过去了,朝鲜思明反清的情绪一直都还是社会思潮的主流。
    在华夷秩序的天道伦理之应然性中,“华夏”即意味着对高尚的文化与族群正义性,对中华的彻骨认同即是对文化与族群尊严的彻骨认同。因此,朝鲜也向来乐于自已“小中华”的美称。“吾东方自箕子以来,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风,女有贞正之俗,史称小中华”。“山川险隘,人民多贫。只以稍遵礼俗,自古中国亦许之小中华”。虽然在后世的时候,南朝鲜的国民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但是这个时候不得不说还是很好的。
    康熙没有犹豫,一下子就同意了索额图的建议,这也是是源自于先前顺治朝时期的两次要求朝鲜出兵。那时候顺治两次要求朝鲜出兵协助清军在东北作战,扫荡入侵黑龙江流域的沙俄侵略者。那么这次在要求朝鲜出兵,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至于说朝鲜会反驳他的圣旨,他可不认为朝鲜敢这么做。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未完待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