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我是耿精忠》第二百三十九章议定办法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最新章节目录
   (新书求收藏、推荐票,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现在转眼就已经快到了康熙十一年的春节,但是谁也不敢保证康熙是否会在明年按照原先历史的顺序开始撤藩,这其中只怕就是缺了一根导火索。耿精忠到现在为止,在福建本土除了不断发展海贸这一件事情,其他的没有做任何一件刺激康熙的事情。即便是跑到海外搞风搞雨,但是都把消息藏的严严实实的,康熙若是想要得到详细且确切的情报,还得费很大的功夫,时间也会拖的很长。
    现在,对于食盐的事情,耿精忠不得不动手了。都说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好,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经济的确不是完全适应于中国的国情。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是资源的配置方式,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当然,市场经济是个很大的概念,就仅在食盐这一块,现在不控制就不行。
    “姚先生,李兄不在,这边的事情就在安民俩还真的有些手忙脚乱。把海关总署的事情就交给参谋团去完善吧,先来看看这盐的事情怎么解决?”耿精忠将下面刚送上来的信息提给姚启圣,想这般的情报信息一般都是先呈交到李光地那里的,现在李光地不在,情报部就直接送到耿精忠手上了。
    姚启圣先前在没进来之前就已经向古平打听过了,耿精忠也嚷嚷了好一会。他将情报拿过来又仔细的看来了一边。对上面的这些数据也是一阵冒火。“这些盐商真是大胆!福建盐运使也是该死!”
    盐运使全称叫做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是一个官职。初始设置于元代,设于产盐的各个省区,明朝清朝都相继沿用。下面还设有运同、运副、运判、提举等官职,有的地方则设“盐法道”。长官为道员。这些官员往往兼都察院的盐课御史衔,故又称“巡盐御史”。他们不仅管理盐务,有的还兼为宫廷采办贵重物品,侦察社会情况,可以说是历朝历代能够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的一个机构。
    福建也算是重要的产盐区,福建盐运使虽然没有两淮盐运使的权力大。但是好歹也是朝廷从三品大员。按理说,福建盐运使管理着福建的盐政,买盐卖盐也是起到居中调停的角色,但是历朝历代,盐课上的官员就没有哪一个是干净的。他们和最有钱的盐商打交道,干不了多长日子就能捞得脑满肠肥,但是不管做的怎样过分,但也都还有个底线。但是,现在的福建盐课就超出了百姓的底线了。
    福建省在耿精忠的经营下,五六年的时间,虽然谈不上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整体上已经不下于江南很多地区,百姓的生活水准比以往不知道提高了多少。虽说还有不少山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但是在各府各县各镇,大量人员聚居的地方,只要有手有脚不懒惰。基本上一日两餐还是有保障的。尤其是耿精忠这两年一直没有停下基础道路以及水利建设,每年四五百万的巨额投入不是开玩笑的。要不是有从倭国搜刮来的上亿两银子,耿精忠也不敢这样的大手大脚。
    这一年多来,也是福建发展最快的时候,倭国的市场被打开,福建各地一下子便冒出了上千个大小作坊。最大的雇佣工人两三千,小的也有十几个工人。生产出来的各式商品大部分都被运往倭国,以往只能窝在家里的老百姓越来越多的跑到工坊里去做事。赚取工钱。百姓们收入增高了,必定就要改善生活状况,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前四个字,那是生活必需品。人,是不可能不吃盐的。粮食百姓家里有种,柴火可以到山上去砍,油坊各镇皆有,就是这个盐,都是从外地运过来的。即便这东西涨价了,你还必须得买,不吃盐,浑身没劲,就甭谈下地干活或者出去挣钱了。
    福建各地的盐商也是看准了这一点,似乎是商量好了一般,把盐的价格提升了一倍多,有的地方更加离谱,提升三倍有余。这个时代食盐的价格可不是后世的一两块钱一包,一包就是一斤。现在的全国平均的价格是粗盐一两五钱一石,算下来就是十五文钱一斤,换成后世的软妹币就是九块钱一斤。而现在的福建盐价被提高了一倍之后,就变成了近二十软妹币一斤,有的地方更贵。要知道福建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全福建普通百姓平均收入也不过就是大约一天十来文钱罢了。百姓一天的收入就只够买一斤盐的,这样算过来的话,这盐的价格可就不是二十软妹币了,算成五六十还差不多。这对于家中收入稳定的人家还好,若是没有工作有没有土地的人家,那日子可就相当难过了。
    “不对啊,福建盐运使博洛武将出身,虽然贪财好色,却还不会出这样的纰漏,关键的是这个传言,难道”姚启圣不愧是久经官场,这些年也不是白给的,一下子就想到了关键之处。这份情报当中还提到,有几个地方流传着是耿精忠缺钱了,因此才把食盐的价格提高,虽然只是几个小地方,但是人言可畏啊。
    “不错,他盐运使司衙门专门管着这些盐商,若是他们不出问题,就凭下面那些负责分销的盐商,也没有那么大的胆子随意提价。”耿精忠眼睛精光一闪,出口说道。年初在皇宫里对康熙做的那一番表情都是白费了,看来康熙小麻子比想象中还要聪明。清初的盐法乃是沿袭明制,基本上实行老式的引岸制度。盐商运销食盐,必须向盐运使衙门交纳盐课银。领取盐引(运销食盐的凭证),然后才可以到指定的产盐地区向灶户买盐,贩往指定的行盐地区销售。但领取盐引则须凭引窝(又称窝根、根窝),即证明拥有运销食盐特权的凭据。盐商为了得到这种特权,须向政府主管部门认窝。认窝时。要交纳巨额银两。握有引窝的盐商就有了世袭的运销食盐的特权。
    “看来咱们打入官府的力度还是不够啊,这样关键的信息居然没有事先发觉!”耿精忠咬了咬牙说道。“还有,若是我没记错的话,海澄镇的卢家就是百年盐商吧,专营海盐,那两个大型的盐场虽然不算是他家的。但是却一直是他卢家在负责。亏他还是贸易公司的大股东之一,这么重要的信息居然没有知会王府一声,看来,他的心根本就不在咱们这边啊!”
    “王爷说的是。这些盐商垄断了全国食盐流通的全过程,肆意压低买价。抬高卖价,剥削灶户和百姓,获取巨额的商业垄断利润,他们与朝廷及各级官府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可能不知道内情,但是却完全忽视了王府,那就其心可诛了!”姚启圣也是摇摇头说着,这些家伙真是不知足。他们已经最富裕有的人了,居然还行此事,真是
    “也好。看来这两年我对他们都太温和,是该找一些鸡来杀杀了,不然那些猴儿该翻天了!”耿精忠冷声说道。
    “属下觉得,杀鸡儆猴远不如杀猴儆鸡来的有效,这是王爷的辖下,还容不得他人搅风搅雨!”姚启圣也不是不会下狠手。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开始做罢了,提出这个建议。一点心理负担也没有。
    要问盐商到底多有钱,从后世电视剧上就可以看出来。记得后世那些清宫剧上面经常拍摄的。康熙乾隆喜欢南巡,一般都是长芦、两淮等地的盐商承办差务,供亿浩繁,以博皇帝的欢心。此外,后世历史上康乾以后,清政府每遇重大军需、庆典、赈务、工程之时,盐商往往踊跃捐输巨额银两,多则数百万,少亦数十万。有这么一则记载,说是乾嘉年间,各地盐商报效捐输军需就达白银三千万两之巨,其中两淮盐商为支持清政府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从嘉庆四年到八年的短短四年之间,连续六次捐输,共达白银一千两百万两。
    对盐商的报效捐输,清政府在政治上奖给职衔,使其本身官僚化;在经济上给予优恤,初则准其“加价”也就是提高官定售盐价格,继则准其“加耗”,增加每引捆盐斤数;甚至豁免积欠盐税。此外,遇到盐商缺乏资本,清政府又借给帑金,俾资周转,谓之“帑本”;盐商每年交纳息银,谓之“帑利”。盐商和政府之间这些政治和经济的联系,说明清代盐商是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的商人资本集团。同时,盐商又将其所获的商业垄断利润购置土地,把这种利润转化为封建土地所有权,使其本身封建地主化。
    清廷入关近三十年,这一政策也就贯彻了这么长时间,对前明盐课制度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这些盐商可以说就是除了靖南王府外最富有的人了。而盐商当中,最富有的还是要数海澄镇的卢家,近两百年的世家可不是盖的。耿精忠想要杀掉这只候只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百多年的发展,虽然在清廷入关后遭到了一番打击,可是清廷入关所任用的官员不少还是前明投靠的,和他卢家有关系的官员几乎各级都有,关系盘根错节,这个必须要好好的考虑。
    对于这一点,耿精忠和姚启圣都很清楚,但是这次有私涨盐价的罪名可以给他们安上,加上刀柄握在耿精忠的手上,只要将罪名坐实了,不管幕后黑手是不是远在京城的康熙,都没有人可以说出话来。
    “好,这只候我杀定了!不止这一只候就是福建盐运使博洛我也不打算放过。这家伙是满人,绝不会投向我们这一边。不过杀他不需要咱们动手,让刘秉政想法子除掉他,这样对朝廷也好有个交代。”耿精忠想到这里,心里冷笑着。刘秉政作为福建巡抚。三年前就被他收买了,只不过在人前从未显露出来。收买刘秉政并没用费太大的功夫,胡萝卜加大棒,让他看到马尾海军强大且还会更强大的实力,加上重金赏赐。刘秉政很识相的就就范了。其实他也知道,他是靠着老岳父上位的,现在老岳父去世,他想在上一层楼是不可能的了,年纪还不到五十的他,怎么可能就放弃进步的机会。
    “王爷。就连刘秉政他也不知道盐课出问题的事情,看来,十有**就是朝廷给了博洛密旨,不然的话,咱们肯定就能早做应对的。可是现在情况已经很严重。必须马上让福建各地的盐价给降下来,否则就是杀了这几个人也无济于事啊!”
    “你说的不错,他们几个可以迟一些再动,首要任务是将各地盐价降下来,早一天解决,百姓就少受一天苦,多拖一天,就有可能出现大问题!”耿精忠这就开始思考。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此刻的难题。
    “可惜啊,盐课一向是朝廷专管,也只有吴三桂例外。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