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我是耿精忠》第二百一十二章兴农[2]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最新章节目录
   载:“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说明当时杭州已有玉米栽培。但当时玉米的种植并不普遍。主要分布在山区。所以《本草纲目》说:“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也很可惜的是,玉米也没有得到全国范围的推广,当权者只知道争权夺利,却是毫不关心民生问题。事实上,直到后世十九世纪以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玉米种植才走出山区,而向平原地区扩展,出现“遍山漫谷皆包谷”的景象。
    从甘薯、玉米等新作物的传入和缓慢的推广中不难看出,新作物对于山地和海涂的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耿精忠回想这方面的信息,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山地和海涂的利用,便可以使得人口对于原有土地的压力有所减轻,即便以后人口激增,也不会闹起饥荒。看来,回头势必要大力推广这些宝贝了,不能就靠百姓们自己摸索。自己应该领头,成立一个农学会才是。虽然自己下令在报纸上已经经常刊登农业种植方面的信息,但是没有正确的引导,跟着做的人还是太少了。
    回去以后应该先找几本农书过来看看,好像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自己还没有看完,看来要接着看,该死,自己居然没有注意《甘薯疏》这一条。徐光启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在万历九年二十岁时,考取金山卫秀才,从此开始了教书生涯,直到万历二十五年三十六岁时顺天乡试第一,才成为举人。考中后仍以教书为生,直到四十岁前后,他的人生才发生大变化。他先是在赶考前认识了耶稣会士利玛窦,开始接触传教士。然后在传教士罗如望的指点下,加入了天主教会,教名“保禄”。次年徐光启进士及第,任翰林院庶吉士,以后又历任翰林院检讨、内书房教习、翰林院纂修、左春坊赞善、少詹事、河南道监察御史等职。
    徐光启接触利玛窦等人以后,便开始学习探讨西方科学知识。自己译出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但徐光启平生用力最勤、影响最深远的,是对农业和水利的研究。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好几部,《农遗杂疏》、《屯盐疏》、《种棉花法》、《甘薯疏》、《种竹图说》、《北耕录》、《宜垦令》、《农辑》、《农政全书》等,其中主要的代表就是《农政全书》。
    六十卷的《农政全书》分为十二目,五十余万字。十二目依次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农政全书》是继元代王祯《农书》之后,又一部大型的综合性农书。虽然,《农政全书》取材于王祯《农书》的地方很多,但从体系上比较中就可以看出《农政全书》的许多特色。其中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农本、开垦、水利和荒政等属于政策内容的加入。
    甘薯是新引进的作物,徐光启敏锐地认识到甘薯的优越性,总结了甘薯十三个方面的优点,即所谓“甘薯十三胜”,并积极加以推广。为此,他对甘薯的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甘薯从福建引种到长江流域的关键问题是留种越冬。可以说,徐光启继承了元代农学家们的积极主张,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异地之间是可以相互引种的,还用宋代占城稻引种成功的史实,对风土不宜的学说做了进一步的批判。徐光启对引种失败或不愿引种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懒惰保守是“美种不能彼此相通”的根源。
    自从来到这个时代,耿精忠就并没有任何轻视古人的意思,相反,他对古人的智慧相当的推崇。先前他一直看的《天工开物》,和抱在手上的《农政全《武备志》等,就能很好的说明问题。自己总是注重商贸是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建设,却是忽视了最根本的问题。粮食,粮食比金钱更加重要,有的时候,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粮食的。未完待续。。
    :感谢书友的两张月票,小弟感激不尽,也感谢其他兄弟长期支持,小弟继续努力,感谢一路有你们的鼓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