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深陷奥氏风波、意外丢失记忆第0834章:纨绔子弟[3]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最新章节目录
   袁绍打了一场官渡之战,决定了北方的归属权。
    第四,公元205年,曹操亲自带兵灭了袁谭,拿下冀州、青州。
    第五,公元206年,曹操亲自带兵灭了高干,拿下了并州。
    第六,公元208年,曹操亲自带兵南下,打响赤壁之战,结果败北而归。
    第七,公元211年,曹操亲自领兵击败马超、韩遂联军,平定凉州。
    第八,公元215年,曹操亲自带兵进入汉中,感叹这里的路真难走啊!顺手招降了张鲁。
    第九,公元219年,汉中之战打响,曹操亲自带兵支援汉中的夏侯渊,可惜晚了一步。
    第十,公元219年下半年,襄樊之战打响,曹操派了一堆援军到荆州后还不放心,非要自己亲自出马。
    要知道,襄樊之战时的曹操,已经65岁了。等到第二年他从前线回到洛阳后,就给病死了。可他偏偏还是要亲自去支援前线,为啥?这就是曹操带兵的弊端。
    从以上所有曹操最重要的军事计划中,我们就能看得出,但凡是攻占土地,或者是生死大战的时候,曹操永远都是亲自带队的!
    你见过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每次谈合同的时候,都要带着一帮业务员亲自到现场吗?这难道不会显得掉价吗?所以说,曹操在带领军队的过程中,是存在很大问题的,至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曹操这是不太懂管理。
    他处处都要亲力亲为,并不放心自己手下的将领们独当一面。即使派出去那么多封疆大吏,可到了关键节点,还是自己亲自出马,这就是李世民觉得曹操“万乘之才不足”的原因之一。
    曹操在关键几场大战中,都没能占多大便宜。
    当然了,决定曹操坐稳北方老大位置的官渡之战,曹操是打赢了的。可是再往后看,曹操人生中的大战,就很少能占便宜了。
    第一,赤壁之战战败,导致曹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希望。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赤壁之战。其实只要赤壁之战打赢了,那曹操夺取天下,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当时曹操已经拿下了荆州,打赢赤壁之战,那么江东的地盘可就都归了他了。再回头时,只有那个没用的刘璋守着益州,你觉得还能翻得起什么大浪吗?
    可惜的是,赤壁之战这么一场至关重要的大战,曹操居然给打输了。这就好比李世民进军中原,结果会败给王世充一样,这种结果会让大唐失去一统天下的机会的。同样,赤壁之战也让曹操错失了夺取天下的机会。
    汉中之战战败,导致三分天下的建立。
    汉中之战是曹操和刘备之间的一场大战,当时刘备拿下了益州,法正等人劝说刘备夺取汉中,因为这里是益州的门户。只有拿下汉中,益州才能高枕无忧。
    因此刘备割让了荆州的长沙和桂阳两个郡给孙权,使得孙权放弃了这个时候跟刘备翻脸。此后刘备专心致志地攻取汉中。
    最初汉中是夏侯渊和张郃共同镇守,结果夏侯渊中计被杀,张郃压根顶不住。这个时候曹操才到达汉中,双方发生了一系列的摩擦后,刘备切断了曹操的粮草,这才让曹操放弃了争夺汉中。
    汉中对刘备和曹操,实在是太重要了。曹操有了汉中,那么随时都能攻取益州。而刘备有了汉中,那么随时都可以北伐关中。由此可见,曹操在这一地区的战略部署,是严重欠缺的。
    也正是因为刘备拿下了汉中,此后刘封孟达又顺道拿下了上三郡,这才使得刘备有了资本和曹操、孙权三足鼎立。后期三分天下的局面,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
    李世民自然是以一统天下的姿态来看曹操的。
    不管怎么说,曹操的基础并不差,他的爷爷是大宦官,他的父亲是昔日的太尉,家底殷实,又有曹家和夏侯家两大家族的共同支持,没理由搞不定刘备这种泥腿子。
    李世民和曹操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也是贵族出身,家里也有很强大的背景。所以李世民顺理成章地搞定了王世充、窦建德等人,完成了天下一统。
    难道说李世民的对手不够强,而曹操的对手特别强大?我看不见得吧?能到达那个地位的人,水平一般不会差太多,只能说曹操没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孙权和刘备,而李世民却能轻而易举地解决王世充和窦建德。
    这么一来,谁都能看得出,孰高孰低了。李世民显然是以大一统帝王的身份,来审视曹操的所作所为,自然有不少不屑的成分在里面。
    记得当年朱元璋在给明孝陵选址的时候,发现钟山上还有一座帝王陵,那便是孙权的陵墓。结果老朱来了一句:那就让他给我看门好了。
    这是多么嘲讽的不屑啊,孙权好歹也是一代帝王好不好?为啥老朱会有这样的感慨呢?还不就是因为孙权只有三分之一的天下,而老朱却完成了大一统嘛!
    曹操在战略布局上的水平,稍微差了点。
    这或许是李世民最在意的地方,曹操的确是个天才的战术家,要不也不可能打那么多胜仗。可是曹操在战略布局上,跟李世民比起来,似乎欠缺了一些火候。
    李世民也亲自带兵,可那是李世民要在他老爹跟前攒积分。等到他称帝以后,战略布局就显得更加明显了,反而使得他高超的战术水平,不那么耀眼了。
    可曹操这辈子南征北战,到处跑来跑去,始终都是以一个将领的身份在奔波。甚至65岁高龄了,还要上战场,这不是闹着玩嘛!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君王、名士、谋臣、武将都有顶级人物出世,并互相争锋。
    拜《三国演义》所赐,这一时期的历史名人,在民间的知名度普遍比较高,可以说是耳熟能详。
    很多人看三国,包括我在内,都喜欢看武将之间的争锋,看谁谁用几个回合干掉了谁。
    这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中虚构出来的武将单挑模式,让三国武将们特别突出,经历特别好看,这让三国武将们有别于其余历史时期的武将们。
    战场上的单挑模式成为三国武将的标签之一,即使谁都知道这是虚构出来的,可很多人在聊三国武将时,都容易把这种模式给代入进去。
    一提起赵云,脑海中马上出现的就是“长坂坡七进七出”,一提起关羽,脑海中马上出现的是“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其余武将皆如是。
    这是《三国演义》中特别的武将描述模式,给三国武将们带去的最值得关注的流量。
    稍许遗憾的是,历史上的三国武将们,都欠缺传承。
    包括“五虎上将”、“五子良将”、“江表十二虎臣”等等在内,三国武将们老去、死去之后,他们的后代普遍无法接过父辈的枪。
    这种现象也是特别突出,三国武将二代是集体沉沦,没有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慷慨,全是一代不如一代。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知名武将的后代们,除极少数外,大多都只在提到了继承父辈的爵位后,就再无记载出现,如记载“子承嗣”,然后就没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没有小赵云、小张飞、小周瑜、小张辽们出来接班?本文就对此现象略作分析,供三国爱好者们参考。
    在我看来,出现武将二代集体沉沦的主要因素有三点:出身、教育、动力。
    三国时期,比较知名的武将,绝大多数都是寒门或豪强出身,真正是大世家、士族出身的极少。
    而三国政治官场中的顶流,却是以世家、士族为主,他们才是说了算的集体。
    这一点,在曹魏政权中显得最突出,曹操创业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到曹丕代汉后,就把人才选拔权拱手还给了世家、士族。
    因此,曹操打天下时,张辽、张郃、徐晃、许褚们如鱼得水,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被信任和使用,能充分展现才华。
    等到他们的后代开始接班后,却开始被掌控曹魏政治、军事大权的世家、士族圈子默契的排挤和打压。
    “五子良将”们的后代,即使能上战场,也只是变成了世家、士族们囊中的炮灰将军。
    如张辽、张郃等曾经统帅一路大军力抗敌军的情况,再也没能出现,这无形之中,压制了二代们可能具备的才华,有力使不出,也没法立功。
    曹魏政权中,非世家、士族出身的武将,在后曹操时代,过得是很悲催的。
    钟会随便就能斩杀许褚的儿子,邓艾灭蜀后,被世家们联手做掉,都是这种状况的体现。
    要想让下一代超过自己,需要进行更良好的教育和培养。
    三国时期,能获得最完备教育的,始终是世家、士族的后代,他们才有能力和教材对下一代进行强化和锻炼。
    而非世家、士族出身的武将们,或许没有类似的传承思想和意识,也很难有相应的知识、书籍储备,无力对下一代进行顶级教育和培养。
    所以,荀彧、陈群、司马懿等家族培养出来的后代,不论文或武,大多即使比不上父辈,也差不了太多,他们有完备的知识传承。
    关羽、张飞、甘宁、太史慈们的后代,除非天赋异禀,在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上,是无法跟世家、士族们的后代比拼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没有余力对下一代进行再教育和传承。
    以蜀汉政权中的武将为例,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前半辈子跟刘备到处颠簸,不停地到处转移,到处逃跑,哪有精力去考虑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
    刘备创业的后发,耽误了蜀汉政权中武将二代们的教育和培养,这或许也是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原因之一。
    三国时期的武将一代,都是陪着君主们艰苦创业,为了流芳百世也好,为了荣华富贵也好,始终是动力十足。
    “五虎上将”、“五子良将”、“江表十二虎臣”们,他们卖力打拼的动力之一,不就是为了拜将封侯、恩泽后世?
    而到了他们的下一代,这种动力就没了,父辈们留下的功勋、财富、爵位,足够让二代们在父辈的恩萌下,享受一定的社会地位,享受锦衣玉食。
    三国鼎立后,谁也奈何不了谁的相对稳固的大环境,也让武将二代们失去了如父辈般奋斗的动力。
    世家、士族出身的下一代,需要更多的功勋去争夺政治圈中的话语权,寒门、豪强出身的下一代,连这个动力都没有,相当一部分变成了只能混吃等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