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深陷奥氏风波、意外丢失记忆第0799章:守江必守淮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最新章节目录
   今天是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冬渐至,天渐寒,街头十字路口一角,便会火堆点点。那是人们为故去的亲人烧纸钱、包袱、寒衣,寄温暖。
    《论语》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每年为亡者“寄”几件寒衣,正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爱与亲情的教育!
    诸葛亮一生九伐中原备受世人敬仰,而孙权一生五伐中原,为何成了笑柄。
    说这个问题,需要从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还有曹魏在扬州的人事任免,以及孙权的个人特性这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如此四层递进之后,就懂了孙权的北伐为何会成为一个笑话,他本人的最大弱点何在。
    东吴经三世奋斗才从孙坚时的袁术部将,变孙策时的地方诸侯,及至孙权时的一方霸主。
    孙坚和孙策时代,孙家发迹过程中,老爹孙坚为孙权打下威名,老哥孙策为孙权打下地盘,有威名有地盘后,孙权要做的就是如何将威望和地盘进一步扩大。
    这无疑考验孙权的战略眼光。
    幸而,孙权在关键时刻,收获了自己的国策总设计师,周瑜和鲁肃。
    按《三国志·周瑜传》和《三国志·鲁肃传》记载,这两个东吴英将人杰,在为孙权谋划的国策中,都是著名的两分天下之策。
    以下是两段史料中,关于这谋划的记载。
    孙权: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鲁肃: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
    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
    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鲁肃传》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
    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周瑜传》
    这两段记载,鲁肃见孙权那段在前,发生在公元200年左右,那个时候的孙权年方18岁,刚刚成年,虽然对这样的未来心之神往,但明白这不是当时东吴势力能考虑的。
    不过这段话被孙权铭记在心,进而念念不忘。
    在经过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后,孙权终于在周瑜的帮助下,开始践行鲁肃的《榻上对》。
    可惜这件事还没开始,就因为周瑜的暴毙,而无果而终。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二十八岁的孙权授命周瑜进攻巴蜀,途径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周瑜突然病逝,失去主将的东吴势力只能无奈退回。
    进攻巴蜀的计划,因为周瑜的病逝而成了泡影。
    周瑜的接班人鲁肃则在和荆州的长久拉锯中耗费了无尽精力,孙权图谋巴蜀的计划就这样被无限期延后了。
    制定好的国策,因为一个人的逝去,而成了泡影。就注定孙权势力要么等待时机,要么调整国策。随后不久发生的一切,让孙权只能选择调整国策。
    孙权心心念的巴蜀,在公元214年成了刘备地盘,这消息传来后,让孙权和鲁肃大为气愤。
    为此孙权愤恨地说:猾虏乃敢挟诈!(刘备这人太狡猾了)
    可生活还要继续,地盘还要扩充。
    失去窥伺巴蜀可能的孙权,只好改变国策。
    在这段时间,接连发生了数次荆州争夺战,经过数轮争夺,孙刘两家在公元215年达成了“湘水划界”协议,平分了荆州的地盘,也让孙刘之间的纷争状态暂时缓解。
    但,孙权依旧不甘心啊?
    为何如此,答案是《榻上对》行不通,失去了扩张方向,要想稳守东吴,孙权构筑东吴的战略缓冲,稳定东吴安全局势。
    什么才是最好的战略缓冲区?答案很简单:除了全据荆州之外,还有进取淮河!
    所谓:守江必守淮,就是这个道理!
    没有淮河的外线防御,长江天堑其实也不牢靠。横跨千里绵延不绝的长江,足够曹魏势力在任何地点跨江而来,这样的局势,让孙权寝食难安。
    分兵把守无疑是个伪命题,漫长的沿江防线即便耗费无尽人力、物力,依旧守不住。
    唯一的办法只有将防线前置,增加战略缓冲区,做好前线的预警机制。
    进行形成依托淮河平原区域,在那里筑城而守,弄双重防线。
    这样的话,曹操大军即便南下,东吴也有缓冲空间,曹军绕过了前线城池,也会因为担忧后方补给问题而不敢深入进攻,借助这个战略优势,孙吴就有可能在野战中将曹军消灭。
    国策调整后的东吴势力,将争夺淮河区域,当做了后续安全的重中之重。
    因为这既事关东吴在前线对峙的战术态势,也关乎东吴的存亡,甚至未来的发展。
    孙权看到的因果,聪明的曹操当然也看得到,由此才有了曹操极富远见的准备。
    公元200年,时任讨逆将军的孙策,派遣庐江太守李述杀了曹操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失去严象的扬州陷入混乱之中,梅干、雷绪和陈兰等地头蛇在江淮区域横行,以至江淮糜烂!
    眼见情势如此,正在前线专注于对抗袁绍的曹操,不忘背后孙策的威胁。
    他安排了一个深埋许久的后手,帮助自己稳定扬州,同时抵御来自孙家的威胁。
    这个后手就是,表奏刘馥为扬州刺史。
    刘馥这个当时乃至今日名声不显的人物,却在成了后续孙权的噩梦。
    受命成为扬州刺史的他,单枪匹马入扬州,在整个扬州巡视一翻后,决定在合肥这里重设扬州治所,随后不久,合肥城建立了起来。
    同时刘馥还用怀柔之策稳住了梅干、雷绪和陈兰等地头蛇。顺利让这群地头蛇归顺了朝廷。
    这做派很有当年刘表,单骑入荆州的即视感,都是一人定一州。
    刘馥治理扬州八年之久,任内广施仁政,大行教化,将破败凋敝的扬州治理成了乱世中的净土。数万避祸而来的附近州郡流民不断聚集,恢复了扬州的人口和经济。
    恢复了人口和经济后,刘馥给朝廷上缴赋税,还修筑了不少水利工程,并强化城池堡垒。
    公元208年刘馥去世的时候,扬州粮草储备充足,合肥高墙深壁。刘馥就这样用一己之力,将扬州打造成了最合格的曹魏前线根据地。
    他的文治之功,还有先见之明,成全了后续张辽的威风。
    当所有人都念叨,张辽用“八百勇士”击破孙权十万之众,成就孙权孙十万污名时,或许张辽该对这个交流不多的扬州刺史刘馥说声谢谢。
    刘馥构筑合肥坚城的操作,还有治理地方的显赫政绩,让孙权日夜难安。
    赤壁之战后的公元209年,为了表达攻克合肥决心,孙权将治所从吴县迁到京口。
    这京口就在和合肥对峙的最前线,孙权用“天子守国门”举措,彰显自己勇气的同时,也道出了东吴政权防御力不足的弱点。
    拿下合肥坚城,是孙权构筑江东双重防御体系关键一环,也是后续北伐的必要基础。
    只有拿下合肥,以合肥为前进基地,孙权才有可能北上争锋徐州,剑指中原。
    这一切,让孙权一生都对合肥念念不忘!
    谁曾想,这合肥城,在后续成了孙权永远无法逾越的噩梦。
    孙权主政东吴后,在合肥区域和曹魏势力争锋十多次,其中主动北伐的有五次之多。
    第一次是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
    那一次,孙权表现还不错,通过出兵合肥缓解了刘备的压力,也促成了后续的孙刘联盟。
    赤壁战后,孙刘联盟和曹操在襄樊附近打得激烈无比,孙权借助周瑜的武略接连重创曹魏势力,打的曹仁哭爹喊娘。眼见周瑜进攻如此顺利,孙权也按耐不住,决定带兵出击,随即亲率大军兵分两路进攻曹魏。
    自己亲率大军进攻合肥,还安排了张昭进攻九江。
    这是孙权第一次兵临合肥城下。
    但,这场战争中孙权的举措却让人迷惑。
    面对驻军仅2000人,守将都是如蒋济这样文臣的合肥,孙权居然久攻不下。
    权攻城逾月不能下:《三国志·吴主传》
    孙权第一次亲身带兵,就验证了老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久攻不下,让孙权急眼了,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孙权指挥部对围攻,指望能耗死合肥城。
    随后的攻城还算顺利,天降大雨让合肥城困难无比,守城曹军用当初刘馥修城时留下的草苫、鱼膏等战略储备物资苦苦支撑。
    可即便如此,只要孙权足够坚持,再围个十天半月,合肥肯定会被攻破,就连曹操都做好了放弃合肥城的装备。
    但眼见合肥就要陷落,孙权却在前线出了昏招,他撤退了。
    为何撤退了?答案让人啼笑皆非。
    守城的蒋济四处散布谣言说,曹操将亲率四万骑兵支援合肥。
    这一出拙略的计策,就让孙权这个三国雄主上套了,孙权用放火泄愤的方式,烧了合肥城外围后,就一溜烟跑了。
    这迷幻操作,我是看不懂的,很多人都说。
    不过后世很多人都说,这是孙权部下太多部曲、私兵,他们不愿打仗的结果。
    如果将这个因由发散一下,我们或许能看到孙权为何打仗不行的根源。
    一个优秀的将领最关键的是什么?赏罚分明而已!
    这点对带兵至关重要,特别是军心离散的部队,更是如此。
    孙权的大军,看似属东吴势力,但却多为部曲私兵,一个将领一个部曲,一个主将一群私兵,没有如周瑜那样的能力,程普那样的威望,是不足以震慑这群心思各异的私军的。
    对私人武装而言,要他们万军用命最关键地就是舍得。
    舍得给钱,舍得给官,舍得给封地,他们就能嗷嗷叫地冲锋。
    但孙权却不是这样的人,反而是一个看似宽厚,其实抠门绝顶的人物。
    狼性精神的本质,是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