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深陷奥氏风波、意外丢失记忆第0795章:欲加之罪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最新章节目录
   首先说明,“诸葛亮在自己死前一定要安排杀魏延”,这个话题应该在《三国演义》下讨论。
    毕竟,只有演义中的诸葛亮才一心杀魏延,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但没有安排杀魏延,甚至他留下的遗命,即使魏延真的不听话,也只是让姜维断后撤退!
    换句话说如果魏延打算背叛蜀汉投奔魏国,诸葛亮是拿他一点没办法的,主力能退回去就阿弥陀佛了。
    所以,既然问诸葛亮为什么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杀魏延,那么显然就是按照《三国演义》而论了。
    同时,文学作品中的事实逻辑,不同版本可能差异很大。对《三国演义》的诸多版本,咱们以通行本毛本作为依据。
    既然是以三国演义作为基准,那咱们就要从三国演义的世界观设定和价值观来评价。不能说站在历史角度论演义人物的是非,或者拿现代人的价值观去套中的古人。
    毛本《演义》中,诸葛亮不但在临终前要安排杀魏延,而且从一开始就露出了要杀魏延的端倪。
    原因很简单,因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掐指一算,算出了魏延脑后有反骨,在自己死后必然造反,所以预先安排锦囊妙计,由马岱潜伏,在魏延一旦造反的时候就动手宰了他。
    听起来,很过分对吧?但是没办法!三国演义的设定,诸葛亮就是活神仙,他说魏延要造反,魏延就是要造反,后来魏延果然也造反了,那么诸葛亮反过来要杀他也就正确无比了。
    当然,若真是凭这么一套迷信玩意就要杀大将,那诸葛亮也当不起四大名著主角的光环了。
    事实上,除了诸葛亮这装神弄鬼(然而却是演义正文设定)的预言杀之外,魏延在演义中确实也表现出桀骜不驯的不稳定状态,简单说就是有取死之道。
    魏延最早出场,是在襄阳。当时曹操大军南征,刘备带百姓南逃,蔡瑁张允已然投降曹操,不肯开城门放百姓入城,反而乱箭射下。魏延挺身出来,砍开城门,企图放进刘备,却被大将文聘缠住,刘备也走了。魏延没法子,只好去投长沙韩玄。
    这一场,魏延表现是一身正气,铁骨铮铮。
    接着是战长沙。赤壁之战后,关羽南征长沙,与老将黄忠大战三日,惺惺相惜。长沙太守韩玄大怒,认为黄忠勾结关羽,欲要斩杀黄忠。魏延暴起,为救黄忠,杀散了刀斧手。
    到这一步,都算毫无问题。但是紧跟着魏延一刀砍了韩玄,这事儿放在封建社会就略有些不地道,毕竟当初是韩玄收留他的,于他有恩。魏延救了黄忠,想投刘备也好,想献长沙也罢,没必要直接过去,直接剥夺韩玄的活路。毕竟其余三城的太守,除了亲自出城交战的金璇身死之外,赵范和刘度都是投降不杀的。
    所以在刘备取得长沙后,诸葛亮脸一板,拿这件事作为幌子,就要把魏延推出斩首。
    真要这么杀了,魏延得泉下喊冤,好歹自己是为了刘皇叔啊。当然,诸葛亮此举只是为了威慑魏延。真要打算杀,刘备求情都没用的。
    此后,魏延在跟着刘备庞统入川时,和黄忠争功,结果反而中了埋伏,若不是黄忠救命,险些被杀。这种违抗军令打败仗,若是比照后来马谡的例子,该当斩首。只是当时庞统带队,没和魏延计较而已。
    等到刘备死后,魏延在诸葛亮北伐时,更是屡出不敬。因为诸葛亮没有听他的子午谷计策,就牢骚不断。对诸葛亮的命令,有时候也不太愿意配合。比如第三次北伐时,诸葛亮本来打算让魏延去截断张郃的前军,魏延却故意装傻,低头不语,诸葛亮只好派了自告奋勇的王平。
    而到了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安排魏延等四人各带五千兵马为前哨,魏延却跟陈式两个煽风点火,甚至故意贬低诸葛亮:
    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既令进兵,今又教休进。何其号令不明!
    军前公然贬低主帅,这是什么神操作?那时候诸葛亮就已经心里透亮了:
    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而用之。久后必生患害。”
    最终,在魏延阴测测的怂恿下,陈式违令进军,以至于兵败,几乎全军覆没。回来之后,两个人相互推卸责任,丑态百出:
    孔明曰:“是谁失陷了军来?”延曰:“陈式不听号令,潜入谷口,以此大败。”式曰:“此事魏延教我行来。”孔明曰:“他倒救你,你反攀他!将令已违,不必巧说!”即叱武士推出陈式斩之。
    然而,“此时孔明不杀魏延,欲留之以为后用也。”诸葛亮已经完全确认魏延很不可靠了。
    在234年,诸葛亮临终前禳星借寿时,魏延更是扑灭了主灯,使得诸葛亮功败垂成。
    这些,使得诸葛亮深为担忧魏延的忠诚,故而安排了锦囊妙计,让马岱埋伏在魏延身边,做好杀魏延的准备。
    但是,即使在《三国演义》的神仙道法加持下,诸葛亮依然不肯妄斩无罪之人。就算他一心想要收拾你,也一定要用正当的理由。
    在诸葛亮禳星借寿的时候,魏延冲进来禀告军情,不小心扑灭了主灯,使得诸葛亮的借寿失败。这时候,“魏延惶恐,伏地请罪;姜维忿怒,拔剑欲杀魏延”。如果诸葛亮要魏延死,这时候甚至都不用动嘴,看着姜维砍下去就行了。但诸葛亮却说“此吾命当绝,非文长之过也。”放过了魏延。为啥?因为魏延虽然扑灭主灯,但并非有意,罪不至死。所以诸葛亮不愿借此杀他。
    包括到最后临终前,诸葛亮给杨仪留下的计谋是,如果魏延造反,你拿出锦囊来。锦囊里面,写的是让马岱已经在魏延身边卧底,让杨仪去挑唆魏延大叫三声“谁敢杀我”。而对马岱的指示,则是在魏延大叫的时候下刀。
    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魏延造反。如果魏延在诸葛亮死后老老实实回汉中,那么根本不会促发杨仪开锦囊,马岱就算在魏延身边,也不会随便动刀。
    换言之,诸葛亮虽然针对魏延部署了一个步步惊心的连环圈套,但这个圈套触发的第一步是魏延自己造反。魏延不造反,这个圈套就不是圈套,只是个朋友圈而已。
    丞相计谋虽狠,不斩无罪之人。
    至于你魏延自己要造反,那就对不起了,一触即发,教你死无葬身之地。
    实际上,不出诸葛亮所料,他一死,魏延立刻造反。这反过来又证明了诸葛亮所算不差,魏延确实该死,自己走上死路。那么,又怎能责怪诸葛亮安排下了死局呢?明明给你留了三面活路啊。
    再次强调,以上并非正史,仅仅是基于毛本《三国演义》的逻辑而言。在更早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诸葛亮对魏延狠多了:火烧上方谷的时候,提前堵住后路,打算把魏延一起烧死在里面的,结果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父子,也救了魏延……
    若是嘉靖本里面的魏延喊冤,倒还是有几分道理的!(码字到这里,看了眼时间……7:55……等于说就睡了两个小时不到……继续码字……断断续续的……各位读者老爷们……当不当赏?)
    说到蜀后主刘禅,或许很多看官朋友会骂他,扶不起,废材,亡国贼等不堪入耳的话。
    但历史上真正的刘禅,绝对不是你们想象的这样无能!
    且不说,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可以独立支撑蜀汉30年,单单是在诸葛亮临死之前,阿斗问了诸葛亮一个问题,就足以证明,刘禅这小子是在装傻!
    在刘备的三个儿子之中,以刘禅的资质最为普通,刘永非常厌恨宦官黄皓、而刘理被封为安平王,想必此人亦有不错的号召力,还有为百姓谋福的治世之道。而刘禅呢?或许只是比刘永,刘理稍微大了一点,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其他优势。
    但为何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却直接把皇位传给最蠢的儿子,也就是刘禅呢?
    其实刘备看得非常深远,其一刘禅与赵云、诸葛亮等老臣是有着非常不错的关系的。其二,刘禅智力平庸,不容易被人算计。
    说白了,刘备把皇位传给刘禅,这样刘禅日后很有可能是一个,“无人放在眼里的皇帝”,如此一来,蜀国也就相对安全,甚至是根本不会把蜀国放在眼里。
    公元223年,由于战败刘备郁闷成疾,最终只得在白帝城交代后事。
    刘备在临死之前,把蜀国的军事大权主要交给李严,还有诸葛亮,政务方面的大权责由诸葛亮一人掌握。不过话又说回来,由于诸葛亮在民众、诸位大将心目之中的地位,他早已是蜀国的第一把手。
    说白了,在刘备死后,蜀国的军政大权基本系诸葛亮一人身上。
    那么刘禅呢?到底是什么处境?
    其实,刘禅的情况还算是不错的,除了完成刘备交代的学习《汉书》、《礼记》等书籍之外,其他的时间基本上是在帮忙看家,也就是一个闲职皇帝。
    因为此时的刘禅,他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诸葛亮在攻打曹魏之时,刘禅他没有拒绝的理由,但是更为尴尬的是刘禅他即使想拒绝也没有那个权利!
    总体来说,在刘备死后,刘禅还算是过得不错。只是没有权利在身,体会不到那种九五之尊的感觉!
    对蜀呢?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平定了国内的叛乱,公元225年诸葛亮更是平定了南中叛乱。公元228年之时,蜀国的兵力、总体生产力,也都恢复得非常不错。于是后来,诸葛亮便提出北伐。
    司马懿趁诸葛亮病重之际率兵攻打蜀军,收降蜀军数百、少量军资、器物。而此时坐镇成都的蜀后主刘禅,却再也坐不住了。由于成都需要人有把守,刘禅便亲自授意并且指派尚书仆射李福前往诸葛亮军营问候孔明。
    诸葛亮当时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而刘禅此时派遣李福明面上是询问诸葛亮的病情,但实际上却是想要在诸葛亮身上得到治国的解决方案。
    当诸葛亮苏醒之后,便对众人说道:“吾死之后,国家旧制不可轻易更改!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轻易废除!”,而此时专程来询问诸葛亮军国大计的李福,却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私下再次询问诸葛亮:“你百年之后,谁可继任?”
    李福此话,很显然不是李福想要问的,摆明了是刘禅交代的事情。换言之,当时李福的问题,正是成都蜀后主刘禅的意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