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深陷奥氏风波、意外丢失记忆第0789章:东吴四大都督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最新章节目录
   孙权曾与陆逊谈论过周瑜、鲁肃、吕蒙三人。
    “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
    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適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
    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
    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辨,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孙权认为周瑜雄武刚烈,胆略过人,能够击败曹操,开拓荆州,很难有人赶上他的才能;
    鲁肃为孙权献上建国大计,并在赤壁之战前驳斥众人不可降曹,是他的两大快事,但劝说荆州是其短处;
    吕蒙在谋略上略输于周瑜,言谈风度也比不上,但是除掉关羽夺取荆州却胜过鲁肃。
    作为三人的直接领导,孙权的这番话可以说是非常有权威的,就对东吴的功绩来说,应该是周瑜、吕蒙、鲁肃,关键是陆逊应该在什么位置。
    这段话中,孙权在评价完周瑜后,还说了一句“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像周瑜这样的人,很难有人能赶上他,如今你却赶上了他。孙权认为陆逊已经赶上了周瑜。那么周、陆两人到底谁强谁弱?
    谈论周瑜和陆逊还要从三国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来谈。两场战役与官渡之战,并称三国三大战役。赤壁之战时,曹操已平定北方,又轻而易举取得荆州,号称八十万大军与孙权“会猎于吴”。
    孙权站和不定,张昭等名士则纷纷劝其放弃抵抗。可以说,东吴人心惶惶;而夷陵之战则要淡定得多。
    赤壁之战曹操投入兵力号称“八十万”,周瑜估计北方士兵“不过十五六万”,加上荆州降兵“七八万”,曹军一线参战部队,大致二十多万;而孙权只能给周瑜三万人,再加上刘备的两万人,不过五万人。
    夷陵之战中,刘备统率大约五万多人,而孙权给陆逊的也有五万多人,再加上后续支援,陆逊兵力甚至要超过刘备。而且,随刘备出战的并无名将,而陆逊统率的朱然、潘璋、韩当、徐盛等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
    所以,夷陵之战对东吴的压迫感基本可控;而赤壁之战完全不同,不论兵力悬殊,心理威慑,甚至进退回旋余地,对东吴来说都是极大的危机。
    幸亏周瑜横空出世,率领孙刘联军击败了曹操,保住了江东基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本格局。
    单以此而论,周瑜要超过陆逊。所以,按功绩排名,东吴四大都督,应为:周瑜、陆逊、吕蒙、鲁肃。
    先看鲁肃,史书记载“好为奇计”,可知非同小可。赤壁之战前,最早主战的正是鲁肃。但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宏观,攻城略地并不是他的长处。
    正如史书评价鲁肃,“治军整顿,禁令必行”“所在严整,有方幹”。鲁肃与诸葛亮倒有相似之处,长于治国治军,短于谋略。
    相比鲁肃,吕蒙勇猛而又有谋略。接任周瑜的鲁肃途经吕蒙军营时,在听了吕蒙献上的平定荆州的五条计策,感叹“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由此有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成语。
    在荆州之事上,更充分体现了吕蒙的智谋。建安二十年,因刘备拖欠荆州不还,孙权派吕蒙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望风归附,只有零陵太守郝普拒不投降。刘备见形势紧迫,命令关羽前来争夺。
    孙权急令吕蒙放弃零陵,回师增援鲁肃。吕蒙秘而不宣,却诈称刘备被夏侯渊所困,关羽大本营被攻下,让郝普的老朋友邓玄将消息带入城内。打破郝普心理防线。
    还有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吕蒙接替鲁肃后,加强与关羽的亲密友好,来麻痹关羽。建安二十四年,吕蒙抓住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与曹操僵持的可乘之机,上书孙权,关羽进攻樊城,却留下重兵把守后方,必定担心后方遭袭。
    自己经常患病,可以借此机会返回建业,使对方松懈,吴军再沿江而上,趁虚突击,南郡可以攻下,关羽可以擒获。
    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
    后来的历史基本按照吕蒙的设想展开的。关羽放松警惕,将后方军队大量调往前线樊城,吕蒙让士兵化装成商人的模样,日夜兼程,由于城内空虚,又猝不及防,竟然轻松夺取荆州。
    吕蒙与周瑜相比,谁更智高一筹?虽然孙权认为吕蒙的谋略要次于周瑜。但从史书上看,周瑜在战术层面表现的谋略并不多,想火烧赤壁,是老将黄盖想出的;而且,吕蒙还经常向周瑜献计,转战南郡之时,周瑜让甘宁去占领夷陵,魏将曹仁将其包围。
    周瑜采用吕蒙计策,由凌统留守后方,亲自率大军救援。期间,吕蒙又提出分出三百人阻断险道,挡住敌军退路。交战中,曹军被歼灭大半。逃跑途中又遇到道路堵塞,不得不下马不行,东吴因此缴获许多马匹。
    周瑜善于听取他人建议,但似乎缺少实战中的“原生型”谋略,至少从相关历史记载看,吕蒙更想智多星。
    我们再看看陆逊,建安二十年,丹阳贼首煽动山越叛乱,孙权派陆逊去讨伐。敌方人多势众,不能力敌,只能智取。陆逊遍设军旗,鼓角,并命令士兵趁着夜晚,埋伏在山谷之中,擂鼓呐喊,一举大败贼寇。
    荆州之战中,陆逊也立有大功。吕蒙称病返回建业途中,他特意拜见,献上的计策,与吕蒙不谋而合。吕蒙随后推荐陆逊接任自己,到陆口掌兵。
    到任后,陆逊就给关羽献上一封措辞谦卑的信。之后,他上书孙权献上擒关羽之计,此后与吕蒙同为前锋,拿下了荆州。可以说,他与吕蒙共同上演了一出“双簧”,迷惑了关羽。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诱敌深入,将数百里峡谷让给刘备,使蜀军战线拉长,露出破绽。蜀将吴班在平地扎营,吴将纷纷请战,陆逊料定必有诡计,应该静观其变。
    刘备见此计不成,只能将八千伏兵从山谷撤出。陆逊坚守不战,等到蜀军疲惫、士气沮丧,他令士兵各吃火把,夜袭蜀营,火烧连营七百里,打赢了夷陵之战。
    吴嘉禾五年,陆逊与诸葛瑾进攻襄阳。陆逊派亲兵去禀告战况,被魏军截获,诸葛瑾深感害怕,认为已方底细已被敌军掌握,不如赶快撤军。陆逊却不动声色,只是催人种植曼青、豆子,并像往常一样下棋、射箭。
    诸葛瑾大为奇怪,陆逊告诉他,敌方已经守住要害,自己必须保持镇宁,再寻找撤退的机会。如果马上退兵,敌人趁机进攻,就必败无疑。为此,他暗中让诸葛瑾统督战船,自己率兵佯攻。曹兵素来忌惮陆逊,立即退回城内,陆逊不仅顺利撤离,沿途还有斩获。
    由此,看来四大都督的计谋排序,应为:陆逊、吕蒙、周瑜、鲁肃。
    周瑜是个战略家,建安七年的时候,曹操要求孙权送儿子到许都做人质,孙权招大臣们商议,张昭等人左右犹豫,孙权也举棋不定。后来,孙权便带着周瑜,到母亲处商议。
    周瑜认为,一旦送上人质,就会处处有志于人,所得利益“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又怎么能与自己南面称孤相提并论。
    孙权母亲对周瑜的看法,深表赞同。于此,孙权下定决心,没有送儿子到许都。
    赤壁之战前,东吴众人大多倾向投降,周瑜力排众议,直斥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并向孙权进一步分析曹军弱点,一是北方尚未平定,加上马超、韩遂在潼关以西,威胁后方;二是曹操放弃优势骑兵,而选择舟船与东吴较量,这是以短攻长;三是正值天气寒冷,军中缺少草料;四是中原士兵南下,不服水土,必生疾病。经此一番分析,孙权最终下定决心,抵抗到底,开展了赤壁之战。
    如果不是周瑜早逝,三国版图或许因此改变。建安十五年,周瑜拜见孙权,请求带兵夺取蜀地,吞并张鲁,并与马超结盟,随后,回军攻占襄阳,北伐中原。
    孙权也同意了这一计划,但可惜的是在他回到江陵,就病故了,导致这个计划没有实行。
    就陆逊来说,建安二十二年,陆逊向孙权建议,当今英雄相持,各霸一方,如要克敌宁乱,必须大量人力。山贼是常年的祸患,躲藏在深山险要之地,假如不平定内乱,就难以图谋北方。
    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人们往往聚焦群雄,而不会关注不入流的山贼。陆逊着眼点虽小,却投射极大影响。与诸葛亮先南征孟获,然后北伐中原的道理相通。
    平定山越是东吴固本强基的重要之举,长期困扰吴郡、会稽、丹阳的祸患得以解决,而且吴国得到数万精锐。
    陆逊的战略思维还可以从夷陵之战后看出来。当时刘备逃亡白帝城后,徐盛、潘璋等将领,希望一鼓作气拿下刘备。
    陆逊却未雨绸缪,料到曹丕正在集结大军,表面是助吴攻蜀,暗地里怀有险恶用心,于是立即撤军。在大获全胜之时,陆逊没有贪功,而是适时停止追击。
    果然不出陆逊所料,魏国不久果然出兵攻吴。刘备听说魏国攻吴,还扬言要再度东下。陆逊写信软硬兼施,劝刘备修补疮痍,切莫穷兵。吴蜀很快恢复了关系。
    陆逊与周瑜之间的高下总是不同,相对而言,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周瑜总是一番咄咄逼人之势,而陆逊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同时,总是留有三分余地。或许这是陆逊强过周瑜的地方。
    我们再来看鲁肃。鲁肃的战略眼光,几乎可以与诸葛亮比肩。诸葛亮刚见刘备之时,就送上了天下三分的隆中对。鲁肃初见孙权之时,也送上自己的“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