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深陷奥氏风波、意外丢失记忆第0781章:一饮一啄,自有天定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最新章节目录
   兴平二年(195年),长安,一场私密的“小型朝会”正在进行。天子汉献帝坐在高位,下方的文武公卿,正有气无力地向他汇报工作。
    “陛下,关中大旱,百姓已断粮多日!”有臣子悲呼出声,打破了原本死气沉沉的环境。
    听了这话,有臣子站出来为天子解释:“陛下何尝不知百姓断粮?只是,这关中钱粮,尽在‘李贼’手中,就连陛下的私库,也被此獠给强行掠夺去了。”(注:獠,古时对西南蛮夷的蔑称。)
    “唉~此事我略所耳闻,贾诩贾大人曾力劝‘李贼’,也未能阻止!”
    话音未落,又有一位臣子幽幽道:“别说百姓吃不上饭了,就连吾等公卿之家,也无多少余粮了……”
    一时间,天子公卿,皆沉默不语。
    汉献帝这两年的日子,用“水深火热”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先是被董卓当了“傀儡”天子,后来又遇到了更为粗猛、无礼的李傕、郭汜。
    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
    李傕、郭汜二将不知经营,每次遇到“财政危机”时,便总想着盘剥百姓。短短一两年时间里,长安城内便物价飞涨,“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
    再加上旱灾、瘟疫的可怕破坏力,关中地区的人口总数锐减,甚至出现了“人相食啖,白骨委积”的场景。
    在这种条件下,别说百姓,就连天子和百官公卿,都是勉强度日,很难吃上一顿好的。眼见朝臣“日渐消瘦”,汉献帝终于放下脸面,向李傕求取食物。
    汉献帝所求不多,唯“米五斛、牛骨五具”而已。然而,李傕却回道:“你们早晚都能吃上饭,还要什么米呢?”言罢,他只令人给天子送去了几具早已腐烂发臭的牛骨。
    见此情景,天子大怒,欲责问李傕。侍中杨琦(杨震之后)好说歹说,才打消了天子和李傕“翻脸”的念头。理由很现实,汉献帝没有“资本”与李傕叫板。
    看着面带饥色的百官公卿,汉献帝不由苦笑一声:明明在两年多以前,关中地区还不缺粮食的啊……
    那个时候,执掌朝政大权的还是董卓。
    在进封郿侯之后,董卓便在自己的封地郿县(距离长安二百多里)大兴土木,打造了一个名为郿坞的“超级堡垒”。
    据《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卓)乃结垒于长安城东以自居。又筑坞于郿,高厚七丈,号曰‘万岁坞’。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郿县的“万岁坞”建好后,董卓又忙碌许久,把他从四处搜刮而来的物资运入,其中光是粮草,便足够支持三十年之久。
    讽刺的是,郿坞刚刚建造完没多久,董卓全族便在自家老巢里面被灭了干净。奇怪的是,此处存放的足够吃30年的粮食,却“不翼而飞”了。
    董卓死时,为初平三年(192年),而长安城内出现缺粮的情况,则是在兴平初年(194)年以后。难道说,这三十年的储备粮草,还不够李傕、郭汜等人一两年消耗吗?
    事实上,李傕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董卓当初放在郿坞的粮食,被另外一个大军阀给抢走了,他就是马超之父——马腾。
    历史上的董卓,虽是一个粗人,但也有几分政治智慧。在面对关东联军讨伐之时,董卓也没闲着,他四处招揽名士,还与西凉军阀马腾、韩遂搭上了关系。
    边僻武人进入中原,总是想着“抱团取暖”,马腾、韩遂也不例外。二人“见天下方乱,亦欲倚卓起兵”,便应允了董卓的招揽。
    初平三年(192年),马腾、韩遂前往长安。可就在这个时候,长安城内局势突变。董卓为吕布所杀,李傕、郭汜又反攻长安,并赶走了吕布。
    据《三国志·马超传》记载:“是岁,韩遂、马腾等降,率众诣长安。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凉州,腾征西将军,屯郿。”
    凉州军阀热衷于内斗。董卓死后,其直系部曲(如段煨、樊稠、李蒙等)与牛辅(董卓女婿)部曲互相倾轧;而李傕、郭汜虽同为牛辅部曲,但也互相提防。
    正因如此,韩遂与马腾在来到长安后,李傕并不信任他们。于是,马腾、韩遂二人一个被遣返回了凉州,一个被暂时安排到了郿县。怀疑的种子,就此埋下。
    不久之后,马腾因为一些私事,需要找李傕帮忙,后者以为马腾别有用心,遂断然拒绝。谁料马腾恼羞成怒,竟然真的联合朝臣,向长安发起了进攻。
    至此,马腾与李傕正式撕破脸皮。二者大战一场,马腾虽有韩遂相助,但依旧不敌李傕之悍勇,败退回了凉州。
    而长安缺粮的情况,正是发生在这场交锋不久后。结合马腾曾在郿县屯兵来看,董卓当初在郿坞贮藏的“三十年存粮”,不是被马腾带走,就是被毁掉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郿县的粮食没了以后,长安及关中地区又遇到了天灾与瘟疫,再加上李傕这个粗鄙武人不知收敛,以致于关中地区饿殍遍野,难民纷纷涌入益州、荆州等地。
    而身为天子的汉献帝,在此后数年间,也是“饿着肚子”。河内张杨、兖州曹操日后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博得天子“好感”,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他们为汉献帝进贡了粮食。
    当然,这场短暂交兵的影响,还不止于此。甚至远在西南的益州,都因此而局势大变。
    马腾的败退,不仅让汉献帝的“小朝廷”断粮达数年之久,也让益州牧刘焉气急败坏。因为马腾与李傕交兵,却让刘焉二子死于非命。
    据《三国志·刘焉传》记载:“时征西将军马腾屯郿而反,焉及范与腾通谋,引兵袭长安。范谋泄,奔槐里,腾败,退还凉州,范应时见杀,於是收诞行刑。”
    刘焉有四个儿子,长子刘范、次子刘诞、三子刘瑁、幼子刘璋。马腾作乱时,刘焉曾与儿子刘范同谋,意图颠覆李傕的统治。事败,刘范当场被杀,刘诞随即也被清算。
    刘范遭难时,刘焉曾令孙肇带兵前往长安营救,可惜未果。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刘焉对于长子的器重。
    是以,刘范、刘诞的遇害,让刘焉备受打击。不久之后,刘璋“既痛其子,又感祅灾”,遂染背疽而亡。于是,温仁而又庸弱的刘璋便被赵韪等人拥立为了新任益州牧。
    从这个角度来看,倘若没有马腾之乱,益州也不会为刘璋所掌控。而若非“赶鸭子上架”,刘璋也不会在短短数年之内先后得罪张鲁、赵韪等人,从而落得个内忧外患的下场。
    这么一来,反倒是让刘备入蜀方便了许多。可见一饮一啄,自有天定。
    曹髦被贾充手下的成济刺杀后,司马昭火速为自己洗白,并处理了替罪羊。
    天子已死,那魏国下一任傀儡皇帝的人选就成了新的问题,此时司马昭与司马师不同的是,他不用再因郭太后的影响而选择天子,可以肆意妄为了!
    在和大臣们讨论后,司马昭立燕王曹宇的儿子常道乡公曹璜为帝,也就是曹奂。
    六月,曹奂正式称帝,新君上位,曹奂赐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增十郡,加九锡等一系列殊荣,但司马昭仍然全盘辞让。此后,“知天命”的大臣们已经开始属于他们的表演。
    景元二年八月,曹奂安排太尉高柔授予司马昭相国印绶,司空郑冲为司马昭带去茅土九锡,以上都被司马昭辞让。
    景元三年四月,肃慎国进贡了一些楛矢、石砮、弓甲、貂皮等,曹奂将这些贡品统统送到了司马昭府中。景元四年二月,曹奂再次赐予司马昭相国,封晋公,增十郡,加九锡等一系列殊荣,被司马昭第二次辞让。
    司马昭多次辞让的背后,也许是在等一件大事的完成。景元四年夏,司马昭决定讨伐蜀汉。
    一:伐蜀计划
    在动员会议时,司马昭发表定调方针。
    司马昭表示,自从寿春平定以来,全国已经休养生息了六年,期间我们练兵铸甲,正是为了讨伐吴蜀两国。攻伐吴国,需要建造战船,疏通水陆,成本极高,战前准备至少需要十万人进行一百多天的准备工作。
    再加上南方湿润,一定会有疾病发生。现如今应该先进攻蜀汉。攻克蜀汉之后,积攒三年再从上游顺流而下,大军水陆并进,如此一来一定会势如破竹。
    司马昭指出,根据统计蜀汉战斗人员在九万人,守备成都及其他各地驻守兵力加起来需要四万,如此一来正面交锋的敌军也不过五万。现如今姜维被限制在了沓中地区,其无暇东顾。我们可以直指骆谷,突袭其防守薄弱的地方,偷袭汉中。如果姜维死守外部却不救援汉中,则敌军一定会士气骤降,敌军也被我们切割开。
    司马昭强调,我们占领汉中后可以分一部分士兵进行屠城,少数精锐劫掠地方,这样会逼迫敌人征调走剑阁的兵力,让剑阁的守军更少。
    司马昭分析,刘禅暗弱,只要边境城池被攻克,其内部必然震动,他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二:全军出击,顺便升个爵位
    在司马昭布局后,邓艾总是对司马昭的具体行动发表不同意见,司马昭怕邓艾出军后会不按照要求行军,于是安排师纂来到邓艾身边,传递指示,邓艾这才遵从。
    司马昭发动四方兵马共十八万,让邓艾从狄道进攻姜维的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从祁山出发前往武街企图断掉姜维退路。镇西将军钟会率领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人从骆谷出发直逼汉中。
    八月大军正式从洛阳出发,在出发前司马昭展开了大型誓师仪式。在这期间魏国还有一个叫邓敦的公然反对讨伐蜀汉,被司马昭斩杀。
    九月,司马昭临时安排王颀进攻姜维营寨,并给牵弘和杨颀新的作战任务。对于钟会部分,司马昭再将其分为两队,一部分让李辅前往乐城拖住王含,另一部分让易恺进攻汉城拖住蒋斌。随后钟会直指阳安,胡烈也按计划攻陷了关城。姜维得知后,撤军回援,期间王颀死死追赶姜维的移动部队,只可惜姜维还是顺利和张翼廖化等人退到剑阁。姜维和钟会在剑阁展开拉锯战。
    在战局不明时,身在洛阳的司马昭接到了天子的诏书。曹奂用极长的内容阐述了司马家族的伟大,引经据典,说白了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