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深陷奥氏风波、意外丢失记忆第0768章:座上客[2]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最新章节目录
   死后,还有一群西凉军将在取保候审,该怎么处置是个问题。当时吕布就劝王允说:我们应当采取怀柔的方式来安抚董卓旧部——“以卓财班赐公卿、将校。”
    可估计王允也打过311吧。我一个政治80的怎么能听你一个政治20的建议呢?于是坚决不允,还说出这样一段话来。“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安之之道也。”
    直译过来就是:这些人都是从犯,不过是跟错了人。如果现在以叛逆之罪来赦免他们,反而会给他们带来心理负担。所以嘛,还是不要赦免为好!等等,这啥意思?你听懂了吗?对不起,王允这一段回答我是一直没看懂。你这是要杀呢?还是放呢?
    当然了,聪明人有很多,自然会有一串引申义不停洗。只是不管怎么洗,最后传到西凉人那里就是那一句:“(王)允欲尽诛凉州人。这样的表达方式,我以为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飘了。
    王允觉得:儿等生死尽在我谈笑间,我想你死就得死,我要你活你才能活。可问题是这样的态度你让凉州人怎么想?对,之前董卓乱京时我们是帮凶,我们承认有罪。但事关生死,你就不能旗帜鲜明一点,好好说话吗?
    于是,同为西凉户籍的贾诩坐不住了,主动来找本来打算回家的李傕、郭汜等人商议。他说:闻长安中尽议诛凉州人。而诸君如弃众单行,一亭长能束矣。不如率众往西,以攻长安。若幸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在我看来,贾诩这样讲完全没有问题。当初带头造孽的是董卓,如今首恶已除,还要逮住不放搞什么地域歧视。你这不逼着人反吗?而他的思路也值得肯定。放弃了军队,则命不保。“若幸事济”和“若不济”是提出两种可能性。
    从理性的角度告诉大家,举事的成功率不高。明显被逼无奈嘛!而且哪有什么“乱武”,贾诩明明说是“奉国家”——换成我们来扶持献帝,匡扶汉室。三观的落脚点也很正(你要剿余勿尽,我还清君侧呢),何乱之有呢?
    一直觉得,看历史必须是要有三观的。正确的三观就是要看这个政权、这个集团的言行,是否符合逻辑、人伦、大义。而诸如某些人鼓吹什么不带观点的客观公正、看史要带脑、“品,你仔细品”的提法,那才是最大的主观。
    最重要的是,面对后来举事成功,长安城“白骨委积、狼藉满道”的结果。贾诩一直在用具体动作告诉我们,他很后悔。他也一直在证明,自己的初心和李傕、郭汜并不相同,他在尽力弥补这场不可控的浩劫。
    其一:西凉人掌权后,想让贾诩做大官(封侯)。贾诩坚辞不受,去担任了尚书(中层)一职。“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为的是占住人事岗位,启用了一大批能人,多做实事以补兵祸。为什么掌权之后,傕等对他会“亲而惮之。”
    那是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正义。譬如:李傕想把献帝弄到军营里,他坚决反对。李郭兵败后要跑路,劝他一起走,他说:我世受汉恩,绝不能背离。试问,当时汉末的满朝公卿谁又能做到这一点?
    其二:保护皇室。和普遍意义上的权臣一样,李傕折腾刘协也是杠杠的。不仅随意拿宫廷用品(丝绸)赏赐部下,还承诺手下的数千名羌胡人:“许以宫人妇女”。于是,当这些少民们开开心心地跑到宫里去喊:天子安在?
    李将军说要给我们宫廷美人。他说的话能作数吗?可把献帝吓住了——帝患之。是贾诩想了办法:乃密呼羌、胡大帅饮食之,许以爵位珍宝,于是皆引去。文和兄这张嘴厉害啊,仅仅是请吃请喝一顿,就抵住了权臣实打实的宫廷封赏。
    也正因为此事,傕由此而衰弱。而且,贾诩认为:仅仅防守是不行的,还得反击。李郭现在为啥这么牛叉,那是因为天子在手、天下我有。只有把献帝转移出去,才能釜底抽薪、拔本塞源。于是趁2人闹兵争的时候,贾诩又密送天子出长安。
    将印绶交还给了皇帝。在李郭得知献帝出逃,率军追击时,还装作不知一起行动,暗地里玩起了终极无间。结果,凉州军尽管追上了王师,却跑掉了献帝。而当李傕要杀俘获的大臣时,也是贾诩挺身而出,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杀之?这才作罢。
    无论黑子如何脑洞,就凭贾诩这敢于直面屠刀的勇气。比起董卓之乱时,那些唯唯诺诺、哭哭啼啼的所谓汉臣(王朗?),要厉害多了吧。所以我一直认为,好人,仁慈之心的人凭啥会显得懦弱,那是由于还没被逼疯。当事情发展过了一定界限时,一切魑魅魍魉都会在正道之光面前烟消云散。
    李郭身死时,贾诩正在家里奔丧。而在此期间,京城长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天子由曹操迎回许昌,而凉州势力随着自相残杀,逐渐消散。身为凉州人的贾诩举目无亲,只好去投在华阴的同族——段煨了。
    段煨其人呢,其实也算是个好官啦。懂得安境种田保民,在乱世之中守护着自己的平静。然而最大的缺点就是——妒贤嫉能。贾诩一来,他就担心这位能力超强的老乡会抢自己的基业,于是把他当成祖宗供起来。这让贾诩很不安。
    因此在张绣屯兵宛城后,贾诩便立刻去投张绣去了。有人问他:段煨待你不错啊,你为何要走呢?贾诩道:煨性多疑,我去则喜,又喜得外援,则家中妻子必俱全矣。从结果来看,对于向段煨这样的普通人。
    贾诩的人性分析还是很准的。之后,段煨确实一直照顾其亲人妻子。因为他不是李郭那样的亡命之徒啊。最重要的是,面对别人的排挤,贾诩并没有哀天怨地,或者像晁盖那样灭了王伦,鹊巢鸠占。你不容我,我走便是。
    有能力的翩翩君子,又怎会把那些潜规则放在眼里呢?投靠张绣后,贾诩有过一段时间的如鱼得水。初占宛城的张绣也不过30来岁,还是个热血青年,他对贾诩的到来很高兴。”礼甚重“。毕竟两人也都曾是西凉系(张绣的父亲:张济是董卓的部下。)
    而贾诩也认为找到了安生立命之处,想好好干下去。不仅主动出使刘表,化解了与南方荆州势力的矛盾(张济是在与刘表的争斗中战死的)。还与张绣二人一文一武,在宛城巴掌那么大的地方内修政理,外御强敌。居然在曹操、刘表这两大势力中间经营了不少年。
    但为啥之后还是降曹了呢?我想,这也是天下大乱时,弱小势力的无奈吧。这里有一段小插曲。贾诩出使荆州时,受到了刘表的热情招待。但他对刘表的评价并不高,说,”(表)平世三公之才,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当然了,这也只是个人看法。历史上的刘表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正所谓民能”安居乐业“,士能”各安其道“。不仅把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还两次为张绣抵抗曹操提供了支持。可无论怎么说,曹操一伐张绣时,二人二话没说立马就降了。
    这里面的情况谁又知道呢?估计也就觉得刘表是个“座谈客”,是真的不行吧。而且,贾诩劝张绣第二次投曹是有时机选择的。啥时机?官渡之战曹袁对峙期间。要知道,当时天下有一大半人不看好曹操。曹操手下也有一大半在与袁绍在通书信。
    但当曹、袁两家使者同时到宛城的时候,是贾诩坚决地把袁使赶走,转过来却帮张绣分析。他说:其一,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政治正确。其二,袁绍实力强,我们去投靠多半会被轻视。曹操实力虽弱,我们去了相当于解燃眉之急,一定会受到重用的。
    其三,一个人的志向远大,一定会有容纳私怨的海量,向天下人昭显他的仁德。因此问题来了,如果说贾诩真的是见利忘义的人,为何不劝张绣去投实力更强的袁绍呢?三观正,识事务、懂人性。一个聪明人为什么又不能成为一个好人呢?
    当然了,第二次投降时,张绣与曹操已经有了杀子之恨。其结局也似乎有些打脸(张绣最后是被曹**死的)。可在当时的情况下,两大势力都在吸纳各中小势力,得道多者,能多一分便是一分。
    曹操有霸王之志,“不杀一人而绝天下”同样也是情真意切的啊。有人说于禁是曹家外姓第一将。私以为比起张绣的待遇那是差远了。张绣归附后,封杨武将军(中将),食2000户,远超曹氏亲将甚至是曹丕、曹植。
    当时排名第二的夏侯惇也不过700户。此外,“为子均娶绣女。”曹张两人还互通了亲家。贾诩本人也被封为冀州牧(遥领)。这本来也是一个被重用的结局啊。谁会料到曹操的内心是如此的阴暗与反复呢?
    站在上帝视角看历史,可以去猜测很多种可能,而面对真实人生岔道时,我们往往只能根据理性来做出相对合适的选择。如果读历史不去把握主要脉络,而是什么事都要纠结一番。
    那么诸如荀彧、荀攸、许攸、杨修、孔融、崔琰、娄圭等人,岂不都是傻子?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在曹操落魄的时候给予了鼎立支持,结果呢?在天下大定时,哪一个又不是曹操的刀下亡魂?问题的关键不是建议错了。
    而是曹操本来就是个心狠手辣、反复狡诈之徒。实在搞不懂,如今一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去赞美这样的曹操也就罢了。还要把这个人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告诉大家去建立这样的一种思维,跟这种性格的老板做事,又是怎么回事?
    《三国志贾诩传》: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娶嫁,不结高门。以常人的逻辑来看,该死的时候不死,活到70几岁还能当上太尉。那一定只能用“毒士”和“鬼才”来解释了。
    一个人把什么好处都占完了,还寿终正寝。那一定是深藏不露,老谋深算,看破一切,布局深远的原因。你看,贾诩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诱导张绣往火坑里跳,坑死旧主讨好新主,我就想问一句,倘若真是这样,贾诩讨了什么好了?
    是平定袁绍前被曹操忽悠一句:“使我信重于天下”,然后遥领冀州牧?或是击败袁绍后立马被降为太中大夫,任了十几年的虚职?还是战战兢兢放弃一切社交,不允许家人与高门交往?我确实在他身上没有看到一个“毒士”或者“阴谋家”的影子。
    而是在张绣被逼死后,一个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亦为制造过长安兵乱而使无数人死去的忏悔者形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