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深陷奥氏风波、意外丢失记忆第0753章:不战而屈人之兵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最新章节目录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应该是两国对战中,最为高明的作战方式。不费一兵一卒,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轻松的战胜敌人,这才是真的有大本事。
    这种作战方式,孙子很提倡,但将这种作战方式,真正贯彻下来的,有一位代表人物——管仲。
    对于管仲,不会有太多人觉得陌生,这是一位历史名人,名字流传千古,有关他的故事,也让大家觉得耳熟能详。后人尊称他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从人们对他的尊称中就能看出,他是一位能力很强的人,想法多,操作溜。
    李长安最佩服、也最想学习的,正是管仲!
    这样的人物,能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计谋用得得心应手,也不难理解。
    当年,楚国势大,齐国将楚国视为强有力的对手。齐桓公因此忧心忡忡,询问管仲:
    “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败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
    管仲自然也是了解过楚国的,他早就研究过这件事,因此面对齐桓公的询问,他不慌不忙,给出了计策:
    “公贵买其鹿。“
    管仲给出的建议是,花重金,去楚国买鹿。
    这个计谋,是不是让人觉得云里雾里呢?有些摸不着头脑?
    齐桓公也是有这种感觉,但是他信任管仲,觉得他定是另有深意。因此齐桓公照做了。不仅如此,他还专门在齐国和楚国的边界修了一座城,便于两国交易。
    万事准备就绪后,齐桓公就派人去到了楚国,以8万钱一头野鹿的价格,收购野鹿。与此同时,管仲又建议,收购野鹿的时候,也借机多收购粮草,齐桓公也一一照做了。
    很快,楚国国君听闻了齐桓公要重金收购野鹿的消息,他没有因此生出警惕心,反而哈哈一笑,觉得齐桓公傻。他笑着对大臣说:
    “这金钱,人人都看中,各国都需要,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可是这野鹿,遍地都是,不仅没什么用,还有可能危害庄稼。齐国花大量的金钱,来买对我们有害的野鹿,真是傻到家了。“
    楚王觉得此事对他有利,他自然大力支持,随后便下发命令,让人大量捕捉山野野鹿。楚王都想不到的厉害关系,百姓们当然更是想不到了,他们接到命令,就兴高采烈地去执行,用种庄稼的时间,去捕捉野鹿。
    很快,楚国的田地荒废了下来,楚国的存粮也在一天天减少。而齐国这边,虽然国库里的钱越来越少,但齐国的存粮开始不断增多,比起最初,翻了好几倍。
    见此现状,管仲觉得时机来了,可以对楚国动手了。
    齐桓公这次说出了心中的疑惑:“为什么?“
    管仲帮他解了惑:
    “如今的楚国,虽然有钱,但是没有粮草。他们因为抓野鹿,而放弃了种地,致使粮食收入大跌。这个时候,楚国定会派人出收购粮食,而我们只需要先下手为强,将边境的粮食买了,或是不准边境的百姓卖粮食给楚国,那么楚国买不到粮食,处境就堪忧了。“
    齐桓公恍然大悟,频频点头。
    之后果然如管仲所料,楚国粮食不够,粮价上涨,楚王无奈下,重金收购粮草。但因为齐国这边提前做了准备,导致楚王买不到粮食,抱着金山银山,也成了徒劳。
    这事让楚国元气大伤,迟迟缓不过劲,三年后,楚国没有实力和齐国斗了,只能屈服。
    从这可以看出,管仲真是很厉害,他用的这招“重金购鹿“之计,蒙蔽了楚王,让楚王以为自己才是大赢家,殊不知,就是这样的认知,让楚王落入了陷阱,最终得不偿失。
    在古代,钱财虽然重要,但粮草才是一个国家的立足根本。缺少粮草,人们吃不饱喝不足,身体虚弱,遇上战乱,逃都没力气逃,就更别说打仗了。在性命攸关的时候,手上抱着金银财宝,和手上抱着废铜烂铁,是一个概念。
    楚王看不透这关键点,因此让楚国由盛转衰。而管仲看透了这点,所以抓住了机会,想出了计谋,灭掉了强敌楚国。
    当然,管仲敢用这一计谋,也是因为有底气,是在衡量后,才想出的招数。齐国临海,每年靠着鱼盐,能获巨利,所以齐国不差钱,有底气用重金购鹿、购粮,又不会动摇齐国根本。
    也就是说,管仲这一招,确实厉害,但是要没有齐国的国力支持,那么这个计谋是不能用的,否则还没有弄垮楚国,齐国可能就已经自己坑自己了。
    时光匆匆,当年的齐国,靠着富裕,用“重金购鹿“之计,灭了强敌,当今的美国,也是靠着大量的金钱,才有底气采用类似的计谋。
    年,Z利总统阿连德颁布了一系列利国政策,触及到了M国的利益。M国想给阿L德一个教训,但直接除掉他的代价太大了,因此他们想到了“重金购鹿“之策。
    因为Z利盛产铜矿,所以铜矿是该国的经济根本。抓住这一点,M国人故意哄抬铜价。在金钱的诱惑下,美元流入了智利市场,Z利工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该国人们的平均工资上涨了33%。
    总统阿L德见到国家经济稳步上涨,心中大为高兴,没有看到繁华背后隐藏的危机。阿L德下令大肆开采铜矿,增加工业支持,一时间,人人都欢欣雀跃,畅想未来。
    年,M国见时机成熟,便即刻出手,做空铜矿。瞬间,铜矿价格骤跌,Z利政府破产,各类物资价格疯涨,全国各地大肆裁员。
    趁着Z利大乱,人民对阿连德失望之机,M国扶持皮诺切特发动叛乱,除掉了阿连德。
    就这样,M国不动声色,轻松铲除了大敌,达到了目的。
    而李长安,也是想要利用李安然,达到他的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许用在李安然身上,再合适不过!
    其实想要打破这种桎梏很简单,做事之前行三思而后行,
    也千万别因为金钱诱惑,而迷失了自己,越是遇到糖衣炮弹,越要小心谨慎,提防这是个甜蜜陷阱!
    不过,李长安很清楚,李安然绝对不会对自己有所防备……
    但是,李安然傻吗?答案肯定是不傻。
    所以李长安迫不及待的拉拢陈南墙,甚至是与陈南墙称兄道弟,他需要的,就是这种障眼法,当然,也是真心,想要与陈南墙称兄道弟!
    所谓“距离产生美”,李长安很清楚,秦国灭亡,和自己所在的李家,现在的处境很像……
    如果不能和陈南墙称兄道弟,搞不好,神华集团就会对付自己!
    至于李安然,先让她蹦哒蹦哒几天,反正到时候,他李长安坐收鱼温之利,岂不妙哉?
    至于那个章邯,秦汉后的文人对其评价很高,基本上到了“章邯在,秦朝存;章邯去,秦朝亡”的地步,认为章邯是秦朝最后一位忠诚的国之柱石,事实真是如此吗?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是由于人们对胡亥与赵高恨之入骨,于是下意识地将章邯塑造为一位忠心赤胆的国之支柱,以形成鲜明对比,不信看一看在决定秦国命运的巨鹿之战中章邯的军事表现与对秦国的态度,就能发现章邯才是秦国灭亡的第三个罪人。
    秦始皇时,章邯有何经历、做过什么,史书没有记载,但在秦二世时,章邯担任少府一职,即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为胡亥征税和照顾日常生活的职务,相当于皇帝的税务官与管家结合体,这个人无疑是胡亥的亲信,同时以现在眼光看他也是一个文官。因此,章邯可能是胡亥的潜邸之人,深得信任,胡亥继位后将他提拔为少府。
    章邯在担任少府之前做过什么,有没有从军经历,如今不得而知,但在先秦时期,没有文武官职之别,很多看似担任文职的官员,其实也能指挥大军,比如我们熟知的商鞅等,后来汉朝丞相窦婴也能打仗,一直到宋朝之后才彻底分文武。所以,章邯有可能统领过军队,累积战功后升任少府,也可能是走了其他路线,反正无法从章邯过往经历中发现他的军事才华。
    近代郑逸梅先生曾说:“世有大年,何必常服补剂?天生名将,不须多读兵书。”古今中外,的确有一些不读兵书的军事天才,最典型的是霍去病,不愿意被以往兵书的条条框框限制住,但这样的军事天才极为罕见,几百年都才出不了一位,那么章邯是不是霍去病式的天才呢?战国赵括之父赵奢本是赵国一位税务官,秦国攻打赵国时廉颇退却后挺身而出,几乎一举全歼十余万秦军,但赵奢是读过兵书的,那么与赵奢原先身份差不多的章邯,是不是赵奢这样的天才呢?
    秦末天下形势,关东地区已经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瓦解是碎成一片又一片,土崩是变成一粒粒尘埃,秦朝在关东地区的统治已经不可救药,所以反秦力量才能越滚越大。陈胜吴广起义后,队伍迅速膨胀,随后派大将周文攻打关中,到达戏水时军队数量高达几十万,《汉书》记载周文兵力为十万,《前汉记》记载周文兵力大概有一百二十万。
    一时之间,关中告急,秦国告急,胡亥惊慌失措。这时,少府章邯挺身而出,认为可以武装骊山刑徒,让他们出击“盗贼”,胡亥采纳了这个建议。随后,章邯率领刑徒军大破周文,逼得周文自杀,接下来打败并击杀田臧、李归、项梁等,连战连胜,威震华夏,也展现出了绝世名将的风采。
    定陶之战,章邯击杀项梁后,楚地有名将领都已经死了,章邯认为楚地无忧,于是就渡过黄河北上攻打赵国,并攻克邯郸大破赵军,赵王等人逃到巨鹿城,决定秦国命运的巨鹿之战即将爆发。但令人费解的是,巨鹿之战中章邯行为极为反常,很难让人将他与爱国的绝世名将联系在一起,战争过程表明要么他不爱国,要么属于纸上谈兵。
    巨鹿之战初期,王离围攻巨鹿城,一直没能攻下,章邯驻扎在巨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饷王离”,输送军粮给王离,并与数万兵力的陈余对峙,史书说“陈馀自度兵少,不敌秦,不敢前”,后来陈余在赵王命令下派5000人攻打章邯失败。
    关于巨鹿地区,《吕氏春秋》将之列为“就薮(sǒu)”之一,周围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泊,大山、湖泊、沼泽等环绕之地,地势险要,而且古代攻城战一直有难度,因此王离一时攻不下巨鹿也实属正常。问题在于,章邯有20万兵力,可以一部分与陈余对峙,另外一部分参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