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深陷奥氏风波、意外丢失记忆第0748章:淮阴侯韩信[2]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最新章节目录
   世:蒙家是有功于国家的大臣谋士。你杀了他,就跟赵王杀李牧,齐王建杀忠臣一样!
    你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这会使群臣、将士离心离德!
    子婴的话是非常劝谏是非常嚣张的。
    秦二世要搞蒙恬,是政治原因,是极为敏感的话题。
    而蒙恬被杀时,正是秦二世登基不久,正在对大臣、公子大开杀戒之时。
    当时,“劝谏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
    可以说,子婴这是在最敏感的时刻,对最敏感的问题,对秦二世提出最强烈的反对意见!
    这是非常非常高调的!
    可是,秦二世虽然未采纳,但也未处罚子婴。
    同时,他说秦二世“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这显然是在骂赵高。
    可是,即使赵高后来混到可以“指鹿为马”了,也不曾为难子婴,相反,在弄死秦二世后,他还拥立子婴!
    这一切都表明,子婴很不一般!
    子婴身世:秦二世的拉拢对象子婴的身世,连史记都自相矛盾。
    《史记.李斯列传》说他是“始皇弟”,《史记.始皇本纪》说他是“二世之兄子”。
    因为“二世之兄子”,后世有一种说法说他是扶苏的儿子。
    不过,从逻辑上来说,子婴不可能是扶苏(或其他秦始皇亲儿子)的儿子。
    前207年,子婴与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谋划,除掉赵高。
    能一起参与政变谋划,子婴的两个儿子至少也是15岁了。假定子婴15岁生了这两个儿子,也已经30岁了。
    也就是说,子婴最迟最迟也是前237年出生的。
    那一年,秦始皇刚好22岁····怎么会有亲孙子呢?
    所以,子婴不可能是秦始皇的亲孙子。
    同时,他也不可能是秦始皇的亲弟弟。
    秦二世要诛杀的,是能够威胁其皇位继承的兄弟。子婴不是秦始皇直系血脉,没有威胁,不在其杀戮名单上。
    同时,子婴有一定的才能、影响力,是秦二世要团结的宗室成员。
    因此,秦二世杀尽兄弟姐妹,未杀子婴。
    楚汉战争中,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诸侯。
    项羽正值鼎盛时,齐敢和西楚霸王硬刚。
    韩信只带数万人准备攻齐时,齐却投降了。
    可是,齐投降,韩信“还不要”,非要发兵攻打,一举灭之。
    齐王、韩信,都不是疯子,他们之所以行为“反常”,是有着自己的算盘。
    齐在楚汉战争中的基本追求战国末年,齐是非常“配合”的一个诸侯。
    秦攻打其他诸侯时,齐不干预;秦攻齐时,“民莫敢格”,麻溜投降。
    因此,齐贵族受到的打击相对较小,虽然依律要上缴兵器,剥夺封地,但他们在齐地依然保持着很强的影响力。
    在秦末的复国浪潮中,齐国是少有的,仅靠本国旧贵族领导复国的诸侯。
    他们与其他反秦义军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不管是项羽还是刘邦,对齐的影响力都非常有限。
    对田氏贵族来说,恢复齐国,就是他们的基本追求。
    他们无意于去争什么天下,也不会真正地倾向于谁,只求复国,保持割据。
    齐在楚汉战争中的策略齐在楚汉战争中的所有作为,都是围绕着“独立”展开的。
    项羽为了削弱齐,将齐一分为三。
    项羽分封诸侯时,一则为削弱齐,二则为打压齐最强的实力派田荣,将齐一分为三个诸侯。
    结果,田荣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就平定三齐!
    在刘邦动手之前,齐独自与强悍的西楚霸王单挑,死战。
    当楚汉大战时,齐却愿与楚和解,不妨碍楚与汉继续相争。
    可是,在齐楚和解后,齐虽然承认项羽为霸王,诸侯之长,但却从未出兵帮助过项羽。
    相反,他仍然与在梁地反楚的彭越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所以,齐在楚汉战争中显得“反复无常”。不管是与楚和解,还是归降汉王,都是其保持割据的“纵横之术”。
    靠不住的降汉韩信准备攻齐时,齐国集结了20万大军,屯于历下,准备坚决抵抗。
    此时,刘邦令郦食其前来劝降。
    郦食其在吹嘘汉王的实力后,提出:早早降汉,“社稷可得而保也”。
    “社稷可得而保”,是齐的唯一追求。
    因此,齐麻溜接受了投降。
    可是,这个投降,是靠不住的。
    此时,齐虽降,但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自主性,他们仍然完全有能力干预楚汉战事。
    当初,与楚和解后,他们仍然在支持彭越反楚。
    那么,今天“降汉”后,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反复无常”呢?
    不要说田氏是齐王了。
    后来,韩信为齐王后,蒯通不也劝他自立吗?
    这种“投降”,是韩信无法接受的。
    韩信的企图其实,韩信此前接受过类似的“请降”。
    破赵后,韩信趁威降服了燕。在燕威服后,韩信也没有去惹人家。
    只是,燕国可以晚点再收拾,齐国不行。
    韩信“偏师”出战,不是来接受这种投降的。
    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
    韩信发起一连串的作战,目的是为了“绝楚之粮道”,实现对项羽的夹击。
    韩信如果从赵地南下,最多只能从北面侧击楚,不可能“绝楚之粮道”,摧毁楚的战争潜力,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而且,从实力上来说:燕的实力比较弱,即使捣乱,最多也只能攻略代地等北境,而齐的实力非常强,什么时候再“反复无常”,形势将非常复杂。
    所以,韩信坚持武力攻齐,绝非只是处于个人贪功。
    良将“恶人”齐投降后,放松了戒备。
    韩信发兵猛攻,大破齐军。
    可怜郦食其,百口莫辩,被烹杀了!
    八百年后,另外一位天才军事家,也做了和韩信一样的“缺德事”。
    李靖在讨伐突厥时,劼利可汗请降。
    唐太宗答应,并派唐俭前去安抚。
    李靖也不管什么“领导的意思”,也不管什么唐俭的生死,依然发兵袭击劼利,一举破敌!
    当然,唐俭比郦先生幸运一点,趁乱逃了出来···
    或许,一切从战局出发,果断把握战机,求得胜利,不惜“作恶人”,是这些天才军事家的“通病”吧。
    对此,只是揣度他们的私心,以为他们一切是为贪功,或许狭隘了一点。
    齐,其追求是“复国”。无论向楚还是投汉,都是其“纵横”的一部分。
    而不真正控制齐,韩信将无法实现“南绝楚之粮道”,从根本上摧毁项羽的目的。
    因此,齐“麻溜”地降汉,而韩信非要武力解决!
    胜利,是良将唯一的追求。
    至于一些“道德争议”,留待后人品评吧。
    刘邦用尽了办法,保证韩信的军队“姓刘不姓韩”,防止韩信“尾大不掉”。
    在大多数时候,韩信的军队,确实“姓刘不姓韩”。
    不过,在韩信最强大的时候,韩信的军队,“可以不姓刘”。
    当时的韩信如果真要搞事,刘邦是拦不住的。
    韩信的兵“韩信方面军”成立之初,兵是刘邦的兵,将是刘邦的将。
    不过,情况很快就变化了。
    “韩信方面军”成立后,自关中出发,破魏、下代、灭赵、降燕,总共只用了3个月!
    韩信威震天下,刘邦睡不好!
    高祖3年6月的一个清晨,刘邦仅仅带着夏侯婴等少数几个人,佯称自己为汉使,闯入韩信大营,收了韩信的兵符,调走了韩信的军队。
    刘邦刚来时,韩信、张耳都还在睡觉···
    刘邦以“袭击”手段夺回自己的军队,可见:刘邦对”常规手段“调遣韩信的军队已经没有足够的信心了!
    随后,刘邦带着韩信的军队去了荥阳战场!并下令:韩信、张耳,你们在赵地再召集军队,准备攻齐!
    所以,从这一刻起,韩信的兵,就不是刘邦的老部下了。
    韩信毫不含糊,征兵、训练、成军,仅仅2个月!
    刘邦为了加强控制,又把曹参、灌婴等将领调了过来,”加强领导“。
    随后,韩信平定齐国,击败楚军,占据了齐地!
    此时,韩信军的结构是:高级将领,多是刘邦亲信;中基层将士,多为赵、齐军士。
    曹参、灌婴等人,固然威望、能力都很出众。但是,他们是在韩信成军后“空降而来”(当然,他们自己也带了一些部队来)。韩信这支军队的征集、训练、成军,都是韩信自己一手操办的。
    所以,如果韩信真的决心不跟刘邦玩,是不难控制,甚至除掉这些忠于刘邦的高级将领的。
    这个时候,韩信真要搞事,谁也拦不住!
    十字路口灭齐以后,韩信,成了决定历史走向的人物。
    韩信“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楚王胜”。
    此时,项羽的使者武涉,韩信的谋士蒯彻都提出:韩信当自立!
    面对诱惑,韩信似乎犹豫过。
    一方面,韩信以刘邦的“知遇之恩”,谢绝了项羽的使者;但另一方面,韩信又没有理会刘邦的不断催促,按兵不动达数月,没有立刻挥失南下攻楚。
    而刘邦呢?他在不断催促韩信进军时,除了封王,许地之外,什么也作不了。
    看来,本出自汉军的韩信军,已经跟英布、彭越这些“加盟商”一样,非刘邦所能牢牢控制的了。
    还是那句话:韩信这时候要搞事,刘邦只能“干瞪眼”。
    不过,韩信在犹豫再三后,还是挥师西进,与刘邦会攻项羽。
    垓下决战,汉军鼎定天下!
    窗口关闭在刘邦这种权游高手面前,机会转瞬即逝,错过就不再有了。
    垓下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刘邦就动手了。
    这次,刘邦用的是老办法,“袭夺齐王军”。
    搞这一手。韩信,真的不是刘邦的对手。
    如果给韩信反应时间,刘邦是制不住韩信的。
    只有在垓下之战刚刚结束,大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