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科技巅峰》第九十章萧强的奇思妙想

重生之科技巅峰最新章节目录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现代战争,就是信息传输之争。信息传输的成功率和时效性,最直接地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负!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萧强见到周主任的第一句话,就奠定了这次高科技演习的准备基础。
    这一点,周少将和在座的科学家们,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我军早期作战,由于通讯能力低下,很多时候只能采用电台遥控,部队一撒出去,不到约定好的联系时间,连影也找不到。最高指挥官对战场形态、敌我变化,只能由前方将领传回来以后,给予有限的战略指令:攻占某某地区、对敌阻击、争取取得某某地域的控制权等等。而且命令也是含糊的,很少有非执行不可的坚决性。具体临敌指挥,还是右前方将领自我决断。
    到八十年代初期,西南边境战役时期,我军已经普遍配备了军用步话机,指挥部队战场的形态,有了更清晰地了解,也能做出更为明确的指示,快速调整部队,作出有针对性地计划。
    可以说,对信息的重要性,所有的军人,都不会有不同意见。
    对此,萧强也是深刻地明了。
    说句老实话,国内军方,对于什么是高科技,怎么才算是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一直并没有非常明晰的概念。
    我军从创立以来,就是一把小米一把枪,一点一点熬出来的。
    开国之初,就以劣势装备,和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人,在朝鲜大打出手,在有限区域内,打了一场高烈度的战争。
    此后,唯精神论的战术思想,长期成为军队建设的主要方面。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国内处于混乱状态的时候,在我国一直被美苏集团是做眼中钉肉中刺的时候,在连国家经济建设也不能正常开展的时候,奢谈军队现代化建设,这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在高层之间,始终存在着两种思维:苏式建军和美式建军。
    老一辈的将领,大多亲眼见识过二战苏军,集中数千门大炮齐射,所形成的钢铁火焰地狱。无可置疑,这种壮观的场面,确实能在人的感官刺激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并在多年以后,还被人津津乐道。
    但萧强自己,则属于美式建军思想的拥护者。
    苏联万炮齐鸣,非常雄壮威武,不过其效率实在低下,它*的是无休止的覆盖式炮轰,用雷霆万钧之势,将敌人碾为飞灰。
    然而,这要消耗多少的资源呢?
    高科技武器的必然性,就在于它的精确性,也因为精确性,从实际上,大力节约了国家资源,减少了战场消耗。因为它消耗的,更主要的是技术储备!是无形的高技术结晶!
    而不是粗劣的大规模集约化产物。
    至于说到高科技武器的昂贵,作为保有部分前世记忆的萧强,是有着最直观认识的。
    在他模糊的记忆中,他那个时代的中国,生产能力让世界为之震惊。无论什么产品,在中国参与生产之前,都是价格高昂的,一旦中国的生产形成规模,那种产品的价格,就会急剧下降,从而成为大多数人都能买得起的消耗品。
    最开始,这种状况还不突出,因为主要集中在下游劳动密集型产业。
    但随着国内厂家的技术革新,生产线换代,电子产品也很快走下价格的神坛,到几十年后,美英等国,只能死死地抱着它们的一部分核心技术,紧守防线。
    所以,萧强对国家未来有着绝对的信心,这和大多数这个时代的人都不同。
    他们对未来会怎样发展,改革是否能取得成效,能够取得多大的成效,心中没有底,用一号首长的话来说,叫做“摸着石头过河”。
    信心,就是萧强最大的依仗。
    既然多年以后的中国,具有强大的生产力,那为什么要走苏式建军的道路,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在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的发展道路上来?
    用一百枚、两百枚炮弹,作覆盖性炮轰的目标,一枚战术飞弹就解决了问题,这会为军队后勤,减少多大的压力?
    所节约下来的资源,可以多生产多少的民用产品?促进多少人的就业?
    所以他借着这个机会,牢牢把握着对高科技战争的诠释权,用一句信息决定一切,为国防科工委精心组织的这场讨论会,打下了注脚。
    萧强的这个结论,毫无疑义地被全部通过,他戴着一顶八一大檐帽,快慰异常。
    他身上穿的是一套军装,这是周主任为他特意准备的。
    军队是一个集体,是一个纪律单位,是集体荣誉感胜过一切的部门。萧强要是以一个普通平民、还是个不到二十岁学生的身份,对着满屋子的军人指手画脚,从情理上也讲不过去。
    所以,他穿着一套军装,一身中校军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现在是军方的临时代表。
    不过,在座的,国防科工委那些资深的老科学家,哪一个不是大校以上的技术级别?还有好几个老科学家,肩膀上都扛着金星,是将级技术军官!萧强一个小小的中校,在这么多将官的包围下,也显得微不足道了。
    但是军队讲求的就是服从。
    作为军方的特派军官,他的中校只是个军阶级别。临时的行政级别,则只要周主任不干涉,这里就是他最大。
    萧强趁着大家统一认识的时刻,立即就把任务分发下去。
    !
    他的任务,是打造一支真正的试验部队,一直以现有科技为基础,努力再现他记忆中高科技部队的实验性部队——一支纯粹的数字化部队!
    当然,这只能是一支技术极为粗糙的数字化部队。
    不可能有现成的GPS定位系统,也不可能为每一个士兵都配备这样一套系统。
    他的打算,就是将定位的任务,交给每个班都会有的、专门的步话机报务员。由这么多科学家,对我军现有的步话机系统,作了全面地改进。
    撤除了许多沉重粗大的电子零件,只要能用集成电路代替的,统统采用集成电路!
    步话机上,加装了一台肩扛式监视镜头,这东西现在还没法做小,在厂家的努力下,也足有一块板砖大小,重达三公斤。
    监视镜头传输的电信号,经过专门的芯片加密,再高度压缩之后,用军用放大器对外放送,类似于电视台现场直播一般,但只有配备了解密芯片的接收机,能将之还原为视频信号。
    这样的视频图像吗,只能说马马虎虎,凑合着用,总还是比没有要强多了。
    经过改进的特制步话机,达到了语音和视频信号同步传输的能力,总重量达到了二十五公斤,其中军用电池就重达十五公斤,没办法,要支持放大器正常工作,电池的消耗也比普通步话机大得多,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班用定位器,限于功率,所传输的距离只有二十公里,并不能涵盖整个战场,在深入敌人后方之后,更无法传递回及时的信息。
    这就需要一个中继系统。
    萧强的中继系统,非常有意思,他选择的是一架军用运输机,经过改装之后,它可以充任战场信息传递节点。
    而且,更有趣的是,按他的说法,那不是飞机,而是卫星!
    国内的卫星数量还有限,达不到为一个演习专门调拨过来的奢侈程度。但在萧强的坚持下,大家接受了他的观点——我们扮演的就是外军,我们没有这么多卫星,但外国有,他们的卫星遍布整个外太空,连接成网。
    我们没有足够的卫星,但可以采用土办法,模拟卫星的存在,让飞机在一万五千米天空盘旋,形成对地信息传递中继的作用。
    定位系统,其中心思想就是定位。
    这个,萧强想的也是土办法。
    他知道后世的卫星定位系统,以特制的卫星,在全球形成网络,通过信号的角度差,以特殊算法,确定信号的精确位置。
    这个定位,在国内要解决不是难题。
    难就难在,哪里去找这么多卫星来定位?
    萧强找到了陆航团,调用二十架直升机,经过改装以后,将之变成二十个信号接收中介,转发给高空的中继飞机(卫星)。中继飞机,又把这些信息,传回地面指挥中心。
    地面指挥中心,才是这次定位系统的重中之重。
    他从国防科工委,找到了研制出中国386的长城公司,请求他们的协助。
    长城公司第一个扬名的产品,叫长城0520,其实就是基于大名鼎鼎的286芯片组,全套模拟IBM-PC的兼容机。
    可别看萧强前世的时候,什么显卡、声卡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有配套卡件购买,自己买回来,像搭积木一样就能独自完成。
    这个时代,所有的东西都没有现成的,显示驱动需要自己动手设计、板卡需要自己设计、主板需要自己设计,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长城集团把这些技术都吃透了,重新设计制造出来,让萧强得知以后,佩服之至。
    他找到长城集团,并不是想要他们的386,而是希望他们,在国防科工委巨型机研究专家的帮助下,以几百块386芯片,搭建一套战场计算机中心。
    为什么让长城公司为首,而不是巨型机专家来负责,就是考虑到长城公司已经把这种芯片的技术研究透彻了,只要经过巨型机设计专家的帮助,就能组建起一个有效的计算机系统。
    巨型机,这是国内的称呼,在国外,都被称之为超级计算机。
    当最后这套计算机系统构建完成之后,萧乾也给吓了一大跳:三个并行主机系统,足足需要三辆重型军用卡车来运载。
    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巨型机了。
    三个主机,各有任务:一个是资料信息库,在接到资料请求之后,传送信息库资料;一个是服务处理系统,对传来的服务请求,进行处理,需要提供资料的,从资料系统调拨以后,转发给服务请求方。
    最后一个系统,才是中央计算单元,根据现有资料,在程序要求下,对战场的形态进行计算。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套系统,已经达到了准巨型机的标准。
    它的主要职责,是接受中继卫星传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出每个信号源的所在位置,以及他们的识别编号。
    同时,在战场,还有十个小型地面雷达站,它们扮演的角色,是敌人的预警机。
    没错,虽然很让人发笑,但萧强针对外军的设备,都只能采用土办法来解决,这也是国内军事科技的现实无奈!对此,国防科工委的科学家们,在听到萧强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设想之后,都只是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