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抗战悍将》第三百四十九章烽火(一)[2]

重生之抗战悍将最新章节目录
  
    10月2日,林司令员与罗政委、刘参谋长、谭主任等率前线指挥部机关乘火车南下锦州途中抵达吉林双辽的郑家屯。就是在这里,林司令员收到电报,国军正在大批增兵葫芦岛。
    原来,蒋总统因见到东北危急,已于9月30日带着空军周司令、海军桂司令亲临北平,一见到傅总司令就急匆匆地说:“现在东北紧急,立即抽调华北的1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62军、92军一个师、独立95师由塘沽海运北上,同时再令守卫在烟台的39军两个师也渡海北上,在葫芦岛会合原驻那里的54军,将这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在海军和空军的配合下由锦西登陆,向东增援锦州。”
    10月2日,蒋总统匆匆离开北平,抵达沈阳,召开东北剿总师以上军官会议,声泪俱下地号召各级军官珍惜机会,全力西下,就此一拼。“这是我们拯救党国的关键时刻了,”他挥舞着白手套,“如若不利,只好来生再见!”
    会议在蒋总统的一阵抽泣声中结束。
    会后,蒋总统单独召见廖建楚,见面就大发脾气地说:“你是我的学生,为什么你也不听我的命令!这次沈阳军队出兵辽西,解锦州之围,完全交给你负责。如有贻误,唯你一人是问!”
    随后,蒋总统不再理睬身为东北剿总总司令的卫俊如,直接命令新1军、新3军、新6军、71、49军主力和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由廖建楚指挥,向彰武、新立屯前进,先切断解放军的后勤补给线,然后再与华北兵团夹击锦州。
    很明显,蒋总统正在亲自部署东西对进、挽救锦州的战略计划。
    林司令员在郑家屯恰恰收到了大批国军部队从华北开进葫芦岛的消息。畏惧感再一次涌向了他的心头。
    林司令员担心傅宜生的华北兵力大批北上,将会使野战军攻打锦州困难重重,而一旦锦州打不下,野战军将被困辽西,无法回撤。
    想到此,林司令员翻来覆去下不了继续攻打锦州的决心。
    夜里22时,林司令员终于向中央发出一封电报:“由于华北敌军向葫芦岛增兵,目前我们正在考虑两个方案:一个是打锦州,但锦州战斗须相当时间才能完全解决,而且若葫芦岛之敌出动,我打援部队不一定能堵住;另一个是回攻长春,因长春已被围困数月,士气必低,我军实力又大大加强,胜利把握大为增加。”
    由于事情紧急,此电报经罗政委、刘参谋长匆匆看过后就连夜发出了。
    大家各自休息。
    夜是如此地静寂,罗政委打开门,望着漫天的星斗,一阵阵弥漫着庄稼成熟后特有香味的空气扑面而来。刚刚发出的电文仍在他的头脑中闪现。
    “不妥!”罗政委暗暗叫道。目前毕竟是一次关系到全东北的大决战,攻锦计划已经中央军委批准,南线攻势也已全面展开,如临时改变计划,不仅违背军委意图,而且大部队回返,也可能造成混乱。
    想到此,罗政委披上大衣,拉起刘参谋长一起去找林司令员了。
    林司令员没有睡。发出电报后,他的心里也在打鼓,就攻锦问题,毛泽D已多次对他提出批评,现在战斗已经打响,在这个时候发出这样的电报是不是太不合适了呢?
    见罗政委和刘参谋长专为这份电报而来,林司令员更加动摇了。自己的一时糊涂已经铸成错误,现在电报已发,无法追回了。
    罗政委略作沉思:“我建议不要等军委回电了,咱们立即重新起*一个电报,表明仍要攻打锦州的决心。”
    林司令员点头同意。天渐渐地亮了起来。
    10月3日9时,林司令员发出了第二封电报。几乎就在这个时候,林司令员发出的第一份电报已经到了毛**的手上。
    毛泽D果然火气又起:“他又想打长春!都到如此关键的时候了,怎么还要打退堂鼓?”他于17时和19时连续给林司令员发出两封电报:现在绝对不能再考虑长春的事情,必须全力攻打锦州!
    两份电报发出不久,晚上20时15分,林司令员的第二份电报也送到了毛泽D手中。这时,毛泽D才转怒为喜,并于4日凌晨回电:“你们决心攻锦,甚好甚慰。”“你们这样做,方才算是把作战重点放在锦州、锦西方面。”“希望你们大胆放手和坚决地实施,争取首先攻克锦州,然后再攻锦西。”
    就在毛泽D发出回电的4日凌晨,林司令员率领的前线指挥部到了铁路终点阜新。由于前面的铁路尚未修通,再下锦州只能乘汽车而行。
    次日,刚刚走下汽车的林司令员亲自登上帽儿山。他举起望远镜仔细地观察了锦州阵地,望了许久,才心情沉重地叫过罗政委和刘参谋长:“现在,在锦州的两侧,东西两个兵团正在相对开进,东边的廖兵团距离还远,对我军暂时构不成威胁,但西边的侯兵团已离锦州近在咫尺。攻击锦州最重要的保证,就是一定要把锦西敌军挡住。塔山是侯兵团接援锦州的必经之地,那里东起海滨、西到虹螺岘的30多公里阵地务必守住才行。”
    1948年10月5日下午,正在兴城休整的四纵司令员吴克华突然接到林司令员发来的作战命令:现令四纵、十一纵及热河的两个独立师,共同阻击将由锦西向锦州增援之敌。请四纵马上前往塔山、高桥一带布防。
    吴克华带领全纵队的3个师立即启程,一夜行军,于10月6日早抵达塔山。
    经过初步侦察,吴克华发现塔山不过是一个很平常的海边小村,该村位于锦州至锦西之间的北宁铁路线上,地势平坦,村北最高的地方是一座叫做白台山的小丘,海拔260多米。于是,吴克华派江燮元的12师进驻塔山村。
    江燮元分别派出34、35、36团守在塔山村、白台山和附近的潘家屯。由于四纵纵横南满,屡打攻坚战,此时守在如此一个无险可倚的海边平地上,都有点不太情愿。修起工事来热情也不高。
    “别人去打仗,我们却在这样一个小山丘下挖土坑。”一些战士嘟嘟囔囔地说。
    他们却谁都没有想到,就在这座200多米的小山丘下,即将到来的竟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决定了整个东北战局的“塔山阻击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