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抗战悍将》第二百三十二章血战落幕(三)[2]

重生之抗战悍将最新章节目录
   在东南亚地区的两个主要指挥官,韦维尔上将和亚历山大将军他们在欧洲战场上,一个是因为组织了敦刻尔科大撤退而闻名,一个是因为打败了入侵埃及的意大利军队而出名的,实际上他们两人一个只擅长组织撤退,另一个只会捡软柿子捏(相信我说二战时的意大利军队是软柿子,没有多少人会反对吧),他们在强硬的德国军队面前都是一败涂地。两人的战术风格都很保守。而且,我认为在缅甸的英国军队现在最渴望的不是如何打败日本人,而是顺利地从缅甸撤出去。相信这一点,史迪威将军应该没有多少不同意见吧?”刘建业面对面地盯着史迪威将军,问道。
    “对于这一点,我没有不同意见。”史迪威将军点头说到。
    “相信以日本在东亚地区的情报网络的能力,他们早就知道我国军队出兵缅甸的消息了。所以,为了顺利攻占缅甸,及早的切断我国的国际大通道,他们肯定会从其他地方抽调出部队来加入缅甸战局的。况且,现在整个英属马来亚和新加坡都已经被日军占领了,日军南方军完全可以从这些地方抽调出部队来加入战局的。实在不够的话,他们还可以从中国的南方特别是海南岛抽调出部队来参战的。而且,这些部队肯定是擅长丛林作战的。我在桂南地区作战的时候,就遇上过一只很擅长丛林作战的日军部队,日军的第18师团。根据情报,这个师团长期以来一直在海南岛进行热带雨林的作战训练。缅甸正好是遍布热带雨林的国家。这样的战场环境正可以让他们施展开手脚。相反的,我军的部队在丛林战方面几乎是完全空白,可以说从来没有接受过相对应的训练。这就很显然会吃亏的。”
    “由于英国人在缅甸长期实行的殖民政策,缅甸国内的主体民族缅人早就对英国人的统治充满了仇恨,他们急于寻找机会来推翻英国人的统治。日本的首相东条英机此前不久在讲话里把日本侵略东南亚的战争打扮成亚洲人推翻白种人殖民统治的战争,这个调调正符合他们的希望。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缅甸的缅人独立势力的首脑昂山应该早就和日本人站到一个战壕里了。有了缅人独立势力的帮助和引导,日军在缅甸的行动将不会是盲目的。而我军如果得不到当地人的支持,在那里的行动就会像被蒙上了眼罩一样。”刘建业越讲越激动。
    “综合以上的结论,我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军既是进入缅甸作战,结果也不会好,最多也就是被英国人用来掩护他们从缅甸撤退,做他们的炮灰。”刘建业做出了自己的结论。
    刘建业说完以后,整个房间都进入了沉默。
    “你说得不错,但是,丢失了缅甸,也许对英国人不算什么,但是对我国来说,却是很难承受的。”沉默了良久,最高统帅终于打破了沉默。
    “委座说得很对,丢失缅甸对于我国来说,实在是不能承受的损失。”陈长官的语气也很压抑。
    刘建业此时已经明白了,无论如何,他是无法拒绝任命了。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为了确保滇缅路,中国必须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一旦中国丢失了滇缅公路,那么想要继续维持抗战,就只能依靠漫长而充满了危险的驼峰航线了。哪怕,最后只剩下缅北地区能够控制在中国远征军的手里,那至少还可以把中国境内的公路通过缅北地区的密林,延伸到印度境内,成为另外的一条国际交通运输线。如果这样的话,那也不算情势坏到了极点。更何况,刘建业也不想让当年的10万远征军损失六万,部队被迫翻越野人山回国的惨剧再次出现。
    “好吧,我收回我的话,接受这个任命。”刘建业无奈的说。
    “果然是我的好学生,关键时刻不会让我失望。”最高统帅的奉化口音再次响起。
    “但是,我接受任命是有条件的。”刘建业抬起头坚定地说。
    “先讲讲你的条件吧。”虽然最高统帅平时最讨厌别人敢和自己讲条件,但是这个时候,他无论如何也要卖一个面子给初来乍到的史迪威将军,毕竟,这个时候,国民政府必须依靠美国的援助来维持抗战全局。
    “首先,我们派到缅甸作战的部队数量,必须从目前的三个军数量,至少增加一倍,也就是不少于六个满编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力量应对最困难的局面,也就是日本人从其他地方抽调部队加入缅甸战局和英国人不顾盟友单独撤退。我想这两个局面不但是有可能发生,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必然发生。”刘建业说道。
    “这个,可以考虑。可以让军令部和军政部商议一下。如果能够得到美国朋友的帮助,应该问题不会大的。”最高统帅说着,眼睛转向史迪威将军。
    “如果中国方面可以投入更多的部队,我想我国政府会乐意全数提供这些部队的装备。”史迪威将军点头说到。如果中国政府能够提供更多的部队加入东南亚的战局,那正是美国方面所希望出现的,美国政府自然会乐观其成。
    “我希望这些部队最好是同时进入缅甸的,分成两批也可以接受,但是绝对不能逐次增加兵力,那样只能被日军各个击破,使全局陷入被动。”刘建业特别多说了一句。
    “这个的确是要注意的,这个意见很好。”最高统帅点头表示同意。
    “第二,我们这一次的作战计划必须做大幅度的更改。依照目前的情况,我想想要依照原先的计划,守卫整个缅甸已经不现实了。至少在日本海军的优势兵力面前,仰光港已经是基本上无法夺回了。我们想要保卫整条滇缅公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我建议把作战的目的缩小为保卫缅北地区。”刘建业继续陈述着。
    “这是为什么?”史迪威将军不解的问道。
    “以目前日军表现出来的强劲势头,再加上他们的全面海空优势,不知道将军还是否认为盟军能够在没有空中力量保护的情况下,能够击退已经侵入下缅甸的日军吗?”刘建业反问道。
    “应该很难做到。”史迪威将军不情愿的承认道。
    “那就对了,我们既然无法击退已经侵入下缅甸的日军,那么我们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守住上缅甸,把缅甸的北部山区尤其是从中国到缅甸再到印度的路上通路保护住。这样我们至少还可以从缅北山区穿过丛林再修筑起一道新的公路,用这条公路代替已经被日军切断的滇缅公路。虽然这一带地区的地形非常复杂,修筑公路的条件非常恶劣,但是只要美国朋友提供足够的工程部队和机械,相信修筑这一条公路并不是做不到的。”刘建业说道。
    刘建业这样说的依据就是在原先的时空里,在中国驻印军前面不断向日军缅北地区部队发动进攻,不断推进的时候,美国的工程部队依靠大量的工程机械,紧跟着中国军队的脚步,在缅北的山区和丛林里修筑了一条从印度的利多通往中国的公路,这条公路被最高统帅亲自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既然以前的时候能够做到,那么现在肯定还是能够做得到。
    “这个建议看起来比较符合现实。”陈长官点着头说道。
    “说得不错,情况变了,计划自然也要跟着变。”最高统帅也微微的点头。对于最高统帅来说,能够维持一条供给运输线,就是他发动这次作战的最低目的了。只要保证这一点,那么其他的东西能争取多少就争取多少,争取不到也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
    “我不这样认为,只有不断的向日军进攻,才是最好的战术。我们必须向日军进攻。我军立即反攻,或可得大规模胜利之战果。反之,如再拖延十日,敌在此期间,必尽速增援,加强仰光之防御,恐击退之非易事矣。”史迪威将军对刘建业的想法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根据刘建业在后世对史迪威将军的了解,史迪威对中国之行雄心勃勃,3月6日,当史迪威得知最高统帅将把缅甸战役指挥权交给他时,如释重负,写道:“现在我不必每天早上在惶恐不安中醒来,搞不清楚我究竟能做些什么来证明我的存在价值了。那种日子实在难以忍受。”可见,史迪威一开始就没有把其在中国的位置限于最高统帅的参谋长地位上,指挥军队建功立业,是史迪威衷心追求的目标。而他当时对中日两军的素质、特点、战斗力均未有全面了解,在缺乏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按照他“具有以最快的速度轻率地作出最生硬的结论的才能”的个性,进攻战显然更符合他的选择。
    当然,史迪威之所以主张在缅甸进行积极的进攻作战,更主要的还是源自于美、英的全球战略。美、英以欧洲战场为主要战场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对保持英国作战能力的重视也当然要远远超过中国。缅甸作为印度屏障,保住缅甸,对防止日本攻印,减轻英国在印度的压力,使其在欧洲战场充分发挥作用有重要意义。早在3月份,“英国和印度政府开始担心印度的安全。韦维尔怀疑以他所能使用的军队能否保护印度。因此曾经指定调往缅甸的地面和空中分遣队被转派到锡兰,在印度境内的部队继续留在原地。”而史迪威积极主张在缅展开进攻作战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已被迫在缅甸动用了(本来)可能派往印度、澳大利亚或其他地方的兵力。这是中国此时能够把它所拥有的东西-兵员-贡献给盟国事业的最好办法。”所以虽然史迪威对英国在缅甸的避战退却极感不耐,但他仍然接受这这一现实,并在战争指导中多次以中国军队作为英军退却的掩护。战役结束后,史迪威告诉最高统帅:“英方在缅甸战役之终,参与军队约一万六千名,唯撤退至印度者,则为三万六千名。”对英方在缅力量有清楚了解。但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他却多次以英军力量薄弱、如不增援将被击垮为由,调派中国军队增援英军。了解了史迪威的这一战略背景,对其后来在战役指挥中出现的一些违背军事常识的决策,就能够有更准确的把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