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安居乐业》第六卷第五十九章政治这玩意儿

大宋之安居乐业最新章节目录
   大明朝的土地十之八九都是苦寒之地,辽东辽西还好些,而山南河东那旮旯基本上就是常年积雪,这个时代可比后世要冷得多了,大明的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辽东、辽西、柳州、长兴、关内等寥寥数郡,也就是说集中在渤海湾一线,再往北……别说汉人,就是女直、契丹等异族人都受不了,也就是山南室韦人勉强能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生存。
    林靖文不止一次地想派兵将西伯利亚收归囊中,那可是足足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资源极其丰富,将千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冰原留给后世子孙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他是这么想的,可是这个时代的气候远比后世寒冷得多,西伯利亚那旮旯实在不是人呆的地儿,更重要的是,目前的明人还无法适应那样恶劣的苦寒,故而占领西伯利亚一事只能搁浅,不过瀚海总算是拿下来了,外兴安岭以南的远东也被纳入囊中,可以说,西伯利亚的精华大半已为大明所取,这多少是一个安慰。
    赵佶这个夯货对大明朝一知半解,可赵不一样,他是从大明立国之初伴随着大明朝成长的,在赵的眼里,大明就像一只猛兽,永远也填不饱肚皮,大明朝对土地的渴求永远都无法满足----也就是说,他的老师,那位大明天子的胃口是一个无底洞,金国被吞了,辽国被灭了,整个大漠也没逃脱虎口,甚至山南河东那样的旮旯也没能逃掉,赵现在十分担心,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老师的目光会转移到中原。他可是知道地,别看那些宋人整日里以天朝上国自居狂妄自大到没变没谱,可若大明将目光转移到中原,大宋也只有灭国一途。
    中原的那些士大夫目光短浅而且无才无德。他们对大明不屑一顾,视之为蛮邦小国,在那些人的眼里,让女直人、室韦人、契丹人、蒙古人和达达人畏惧万分的大明朝不过是一个偏安一隅地野蛮国度,比之西夏也好不到哪儿去。
    ----天知道这些人是什么垃圾来的,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可这些士大夫,所谓的国之栋梁倒好,他们完全不去调查。也不想调查,直接就盖棺定论了,他们说出口的话还就成了事实?!
    而赵却是知道的,中原的那些士大夫瞧不起明人,反过来呢,明人却更加瞧不起宋人,中原历朝历代,论及“懦弱”从未有如宋朝一般,万乘之国,子民亿万。却整个被异族按在地上暴踩了两百年,大明朝要是有那么肥沃的土地要是有那么多的人口,早就打到云和山的另一边去了,宋人,简直不值一提。
    因国力所限,在攻取了金山、青河二郡之后,目前地大明已经无力征服新的土地,庞大而恐怖的战争机器终于暂停运转。不过这是在陆地上,可在海洋之上,大明却转眼发起了南方战争。
    ----赵还真就说着了。大明朝就是一只猛兽,对土地的渴求永远也无法满足,太阳月亮旗啊,只要太阳照耀到的地方就是大明的土地,只要是生活在月亮之下的人民就是大明的子民。这是怎样的豪气!
    目前中原动乱,两浙已经反了,河北灾民百万,指不定什么时候这堆火药桶就会爆炸,赵已经接连接到赵佶的请求四次,都是请求他出兵平叛,而天子也允许了。不过赵总是有顾虑。思索再三,援兵他是没派。只是派快马给赵佶一个答复。
    中原,东京。
    赵佶接到赵地回复,默然不语。
    这阵子可真是让人头疼,灾民千万不说,南方还有叛乱,而最主要的是,国库已经差不多空了,大宋百万禁军也在去年的北伐中损失惨重,赵佶现在不但要忙着搜刮钱粮赈灾,还得重新募兵平叛,那日子过的,直叫一个凄惨。不过么,天知道,赵佶以往都是以太平天子自居的,朝政能不打理就不打理,只知吃喝玩乐,这两年好不容易亲自处理朝政吧,面对的却又是一堆烂摊子,赵佶可从来不是什么明君,连平庸之君都算不上,他完全就是一个昏君,才德浅薄不说,只知宠信奸佞,只知搜刮百姓,穷奢极欲,以往他撒手不理朝政还好说,大宋朝廷总是有一些能臣干吏的,在这些人的帮扶下大宋朝还能勉强维持,可这两年赵佶亲自一插手----得了,越弄越遭,天灾人祸再加上叛乱四起,传承百余年的大宋朝已经变得岌岌可危,历史上还有一个外族入侵来帮宋朝聚集民心,可现在辽、金都没了,没有外患,那就只剩下内斗了,按照现在的历史,宋朝还能不能继续存在真地不好说。
    皇宫之内是没有秘密的,赵佶刚收到赵的回复,当晚,蔡京、安公焘、钟师衡、童贯等重臣就收到消息。
    “陛下,未知十七皇子如何回复?”蔡京知道不该是由他先出口询问,至少是他不应该这么问,可是现在的局势这么糟,他也顾不得了。
    赵佶暴跳如雷,“这个逆子,他居然对朕说,他已经为朕想好了退路,他将调集北明关内郡驻军谨守拒马河一线,必要时他甚至可以出兵河北迎朕北向,真是……”
    蔡京大惊失色,“陛下,前时不是说十七皇子已经答应出兵助大宋的吗,怎么才几日功夫就变了?”
    安公焘对此倒是颇为理解,“此事并不意外。虽说北明天子许诺应允十七殿下相助大宋一事,然,为人臣者最忌私自调动兵马,此为大忌,前时十七殿下一口应允陛下,当时微臣就觉得奇怪,今日殿下如此……这般说辞,倒是在情理之中。”
    赵佶一想。也是,大宋自身就是崇文抑武,武将,特别是封疆大吏又有哪个敢私自调动兵马来着。这地确是大忌,只不过,现在赵佶自身难保,赵不出兵可让他怎么活啊!
    “这可怎番是好?如今大宋国库空虚,军力更是疲弱,河北大旱,江东大涝,两浙又反,这河北、关中一带局势动荡不堪。无钱,无粮,无兵,难道说真要象儿所的那样?”
    蔡京却道:“陛下毋忧,局势尚不至于此。虽然南北大灾且两浙又反,但朝廷也不是无力应对。陛下,国库空虚是没错,加上去岁北伐,粮草是凑不出多少,但银钱倒还有些。如今辽国已亡,这岁币就省了下来,绢帛更是不少,陛下可以下令以绢帛和银钱与北明换些粮草应急,前年北明伐辽,其从大宋以物易物换取了大批物资,如今我大宋以绢帛银钱去与北明换些粮食,想来明人也不会拒绝。还有,夏国今年的岁币也还没到送过去地时候,但国库却是已经将这批钱粮绢帛给准备好了。陛下,今岁是不是将与夏国的岁币给扣下?这一部分钱粮绢帛也不少,可以拿来应急。”
    钟师衡这时候也道:“蔡大人所言甚至,今岁我大宋自身尚且应接不暇,与夏国的岁币实应扣下。”
    童贯却不怎么同意。反对道:“可是如今中原局势已然若斯,扣下岁币不给,再触怒党项人,若党项人以此为借口出兵劫掠又该如何?以微臣之见,夏国的岁币还是应该按时送过去才是。”
    钟师衡撇撇嘴,“党项人若来,将他们打回去便是。大宋禁军虽然因北伐损失惨重。却也没到不堪一战地地步。”
    童贯一眼瞪回去,没好气地道:“钟大人真是好大地口气。将他们打回去便是,这许多年了,怎的没见钟大人将党项人打回去过?本官与党项人交战多年尚且不敢言必胜二字,到了钟大人口中却成了癣疥小事,真是能耐啊!”
    钟师衡大怒,“象童大人这样地高人自然是不成,若……”
    “够了!”赵佶本来就烦着呢,这些大臣倒好,当着他的面就吵起来了,这不是添堵么!“朕召你们来是想让你们为朕分忧,不是让你们吵架来的,要吵滚出去吵。”
    真是难得,赵佶一惯注意风度仪表,很少有这么大声喝斥的时候,可见他也是真的急上火了。
    童贯二人唯唯诺诺,再不敢言。
    赵佶稍稍平息了一下怒气,道:“儿尚有他言。如今辽国已灭,与辽国的岁币是没了,但儿建议,这笔岁币却不能省下,大宋应将与辽国地岁币主动给予北明。目前北明天子尚无南顾之意,但明人叫嚣着要入主中原也不是一日两日,今日北明天子对此毫不在意,但保不定什么时候他就改了主意,大明宫里的那位天子的胃口可是好得很,他对土地的渴求从来就没有满足过……明宋虽然有姻亲之好,去岁北明天子也遣使应诺两国和平共处,但儿建议,大宋更应该主动示好才是,比如说大宋就应该主动输予岁币,而且这岁币的数目一定要比给辽国的多。诸位爱卿,以爱卿之见,此事应当如何?”
    蔡京等人无言以对,他们能说什么,刚走了一个辽国,现在却来了一个更恐怖的大明朝,他们还能怎么样?
    看这些人的德性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赵佶叹了口气,无奈地道:“岁币一事就这么办吧,蔡爱卿,此事就交由你处理,在辽国岁币的基础上增加一半送去北明。”
    “是。可是陛下,夏国的岁币又当如何?”
    “也只能扣下了。”赵佶忽然眼前一亮,“宣和三年地时候北明不是兵压夏国,让那些党项人不得劫掠中原么,蔡爱卿,你且选些口舌便给之士去奉天,务必要说动北明在大同一线屯兵,如此一来,党项人当不敢出兵南向。”
    还大同,现在该叫云中郡了。
    蔡京可不象赵佶那么无知,他对大明的情报多有收集,对北边的事了解得多些,听了这话。忙道:“也不必如此。陛下,今北明六十万大军云集关内、云中二郡,其中云中郡,也就是原大同府一线已有十数万明军铁骑。想来党项人这个时候是不敢动弹的,另外,北明天子以云中、南方、赦勒川三郡之地分封了一个诸侯,称代,就是原辽国西京道那个地方,微臣听闻代王已然之国,代国新立,国库空虚,以明人一惯地作为。那代王肯定是要挥军劫掠夏国以填充自家国库,如此一来,党项人自身都难保,更不会出兵劫掠大宋了。”
    赵佶大喜,“真是如此?”
    “微臣不敢欺君,真是如此!”
    事实是这样没错,代国新立,国库岂止是空虚,简直是穷得叮当响,而韩卫也的确是派兵劫掠西夏。这些都没错,可党项人都是些什么货色呀,那可是完完全全的野蛮人,那些蛮子可就是靠抢劫吃饭的,现在轮到他们被人抢劫了,党项人不敢向明人报复,自然,为转嫁自身地损失,党项人在被韩卫劫掠之后应当会出兵劫掠大宋,好将损失转嫁到宋人头上。这一点几乎可以肯定。可笑的是蔡京还乐滋滋地说党项人自顾不暇,自顾不暇跟不会劫掠大宋可是两码事。
    不过赵佶倒是心安了,在他想来,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