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回七九当农民》第五卷辉煌第二百四十八章借力发力(下)[2]

醉回七九当农民最新章节目录
   ,可不算小呢!他们都是历年来担任过桓毕地区副地市级以上的领导们,带队坐镇的,自然是前地委书记、现任桓毕地区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的张伯达了。
    这些老干部们虽然说,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多年了,但那颗对党和人民事业忠诚的赤子之心,却一直为桓毕地区的发展而牵挂着。
    于是乎导致了他们心中对现状的极度不满、和对体制内少数干部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疾。只是由于没有了用武之地,只能整天呆在家里生闷气,或者是到老干部活动中心,几个老头围在一起,大发牢骚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吴永成又给了他们重新出来工作的机会,你说大家哪能不倍加珍惜呢?!甚至在一夜地工夫,不少老同志觉得又找到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那股子革命激情。
    在老同志们的强烈要求下,吴永成在动员大会之后,就派出了包括他的一号专车在内的、所有地委、行署领导的专车,把这些急于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老同志,送到了各自的岗位上。
    这些老同志到了各县市之后,所在县的主要领导们,见昔日地这些老领导们来到了自己地盘,哪能不倾尽全力地接待呢?!
    可面对宾馆包间里丰盛的酒宴,老同志们却一个个严词拒绝:“我们是下来工作地,是来督促你们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的,不是来督促你们怎么讲吃喝地!你们这是搞的什么名堂?!你们现在摆出地这一桌的酒席,够老百姓们一年的总收入还多吧!
    唉,看来永成书记到任后,领导实施的这个三讲教育很有必要啊!不少同志都忘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了!”
    得,就这么着,可以说百分之百的县市领导,都是把自己的热脸,贴到了人家的冷屁股上,而且还都是有苦难言——来人可都是自己的老领导,又是这次三讲教育督促组领导,自己县能否通过“三讲”的每个阶段,这些“糟老头”们可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的啊!
    ……
    G省日报社驻桓毕地区记者站的张丽娟,这次的动作也不算慢。
    早在桓毕地区召开动员会的前夜,也就是吴永成他们的那个地委委员会议,还没有就三讲教育实施方案讨论出台的时候,
    就接到了地区报社记者王大发的信息:“小张,今有重要消息出台。我们报社的全体编辑,都接到了地区宣传部的紧急通知,让连夜在报社待命,原来安排好的明天报纸头版内容,也全部被临时撤下,开了‘天窗’等待地委委员会议的结束。”
    张丽娟当时好奇地问道:“明天的头版现在还是‘天窗’?!啊呀,张大哥,你知道是有关什么内容的消息吗?!这自从物品参加工作以来,我还没有听到那家报纸的头版,直到这会儿还开着天窗呢?!这能赶得上明天报纸的发行吗?!晚上印刷厂还得连夜加班哪!”
    “我和地委办公室熟悉的一位副主任打听了一下,估计是有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的讲话,其中好像有个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内容吧。地委准备在全区范围内,召开一次‘三讲’教育。你可以看一看今天的《人民日报》。”
    张丽娟将信就疑地翻出了桌子上今天的报纸,短短的一段新闻报道呀,怎么这个新上任地地委书记要拿它做文章?!
    不过,尽管心里不太相信张大发的这条线索,可张丽娟知道,自己和张大发相处的这一年多来,两个人地配合还是相当默契的,从他那里得到的桓毕地区的新闻线索,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准确。
    于是已经准备休息的张丽娟,马上跑到地委宣传部,找到了那里地一位熟人,从她的口中,再次证实了张大发所言非虚。
    于是,张丽娟马上设法搞到了一份还没有出台的“三讲”教育实施方案,回到自己地办公室仔细研究。
    可看了半天,张丽娟面对桓毕地区即将出台的全区三讲教育实施方案,比照那份当天的《人民日报》,她也额一直没有发现其中有什么值得深挖地新闻价值:不就是一次简简单单的学习领导讲话活动嘛,桓毕地区犯得着怎么大动干戈、兴师动众的吗?!
    苦苦思索半天,始终觉得索然无味——或许是这位年轻地地委书记,在上任伊始想出个大风头罢了,可这也不是什么好题目啊!
    到了这个时候,张丽娟也就打消了动笔的念头,洗洗睡了。
    不过,第二天在丹阳市大礼堂召开地桓毕地区三讲教育动员大会,张丽娟还是抱着看看热闹的想法去参加了——不管怎么说,作为省报驻桓毕地区的驻站记者,桓毕地委有这样的大动作,她即使应个景、点个卯,那是必须去应付的。
    可到了会场之后,大会上吴永成慷慨激昂地发言,激发了张丽娟心中那颗火热的心,她这时候才意识到了这个年轻的地委书记,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搞的这个教育活动的,她潜意识中,也意识到桓毕地区或许因为这次地“三讲”教育,又将闻名于全省、甚至于全国地。
    在会后,张丽娟马上找到了吴永成,想对他进行采访。
    这一次吴永成倒一点也没有拒绝张丽娟的采访,就在他的办公室里,吴永成向张丽娟再次表明了他搞这次活动的本意。
    张丽娟马上表示:自己将把桓毕地委搞的这次三讲教育,写成专题新闻,争取发表在明天的省报头版头条。
    “呵呵,张记者,你要报道我们桓毕地区的这次教育活动,我不仅没有意见,而且还不是热烈的欢迎。不过,你写地这条报道,能不能上明天的头版头条,我看很成问题。如果你要写地话,切记不要把我讲话中有关王素珍的案件写进去。”
    “为什么?”张丽娟忽闪着她那双美丽地大眼睛,不解地望着面前这位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地委书记:“吴书记,我认为,王素珍案件是你们搞这个‘三讲’教育活动地最佳切入点,要离开这个案件的话,‘三讲’教育不就显得空洞无物了吗?!”
    吴永成微笑着摇了摇头,看来这位年轻地女记者,还不清楚省委领导对于王素珍案件的暧昧态度啊!在这个时候,某些领导们,是极不愿意看到有关“王素珍”地这几个字,再次出现在省报上的。
    “这样吧,张记者,我建议你采写我们桓毕地区这篇报道的话,可以搞两手准备:其一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发表在省报上;其二,也可以写一些东西,用于内参的发表啊。
    呵呵,我们桓毕地区的这个三讲教育活动,那是要持续一年的,这也是针对大多数县市、单位而言,如果有不能顺利通过转段验收的市县,这个活动还得继续往下延长,直到他们达到实施方案上的标准为止。
    因此,我也建你可以对我们的这个活动,采取跟踪报道的形式。”
    从吴永成办公室出来之后,张丽娟并不相信吴永成的话就那么绝对。她在写好有关桓毕地区的这篇报道之后,并没有按照以往的形式上报回去,而是自己专门找了一辆车,亲自把稿件送到了报社总编室。
    事情发展到最后的结果,还真应验了吴永成的那句话:这篇稿件作为一篇学习领导讲话的新闻报道,也不是说不能上,毕竟是自己驻站记者采写的东西嘛,但也只能是放到二版、或者是四版上面,字数也不能超过二百字——说穿了,也就是一个“豆腐块”新闻而已,要想上头版头条,那简直是说笑话了。
    张丽娟在总编室据理力争,甚至于提到了王素珍案件对此事地促动。
    可主编一听到王素珍案件,马上摇头不已:“小张,这篇稿件要上的话,绝对不能再提王素珍这三个字,否则的话,别说是二版、四版了,根本就不可能让你地稿件见报。”
    “为什么?!”张丽娟再次睁大了她的眼睛。
    “这没有什么为什么!再说了,你自己看一看你拟定的这个题目,也极为不合适嘛。
    ‘以整风精神开展三讲教育’,你知道什么叫整风吗?!这也有点太过激了嘛!这根本就符合现在时代发展的潮流!”
    最后,在张丽娟的死缠硬磨之下,主编勉强同意了把这篇稿件放到了第二天的头版,不过却不是什么头条,充其量也只能算个头版新闻而已,字数却还是按照主编地意思,由原来的三千字,压缩到了二百字,题目也改为了极为简单而不起眼的一句话:“桓毕地区认真学习江总书记北京视察时地讲话”。
    到了这个时候,张丽娟这才信服了吴永成的未卜先知,心里也更加佩服这位年轻的地委书记了。
    好在张丽娟也听从了吴永成地建议,在回省城之前,就另外写了一篇文章,于是她从报社出来之后,马上把那篇备用的稿件,递交给了新华社驻G省记者站
    。
    ……
    G省报社第二天刊发的有关桓毕地区“三讲”教育地内容,由于篇幅太小,位置也不显赫,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地注意,大多数的人们只是浏览了一下标题,把它当作了一篇简简单单的例行活动而已。
    而吴永成在动员大会地当天,就向省委分管党务的副书记李成、以及包点桓毕地区工作地省委常委、省常务副省长兰关新,汇报了桓毕地委开展的这个教育活动——地委有什么大地工作安排,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汇报,这也是一条组织纪律嘛!
    兰关新听后倒是无所谓地嘻嘻呵呵地应付了两句,没有多说什么,而李成在电话中给了吴永成一些热情地鼓励:“永成同志,不错嘛,刚担任了地委书记,就能迅速地进入角色地转换,不错、不错,党委书记就要管党务工作嘛!我希望你们全区地领导干部中,都能在这次地学习教育活动中,确实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也是说,连省委领导们,都没有把吴永成此时开展的这个活动,当作什么大事,只是认为吴永成进入地委书记这个岗位之后,开始给自己找点活儿干了。
    不过,这些都没有影响到桓毕地区“三讲”教育轰轰烈烈地开展。
    本来按照桓毕地委下发的“三讲”教育实施方案,从十一月九日到十二月九日,是活动的宣传发动阶段。活动的高潮阶段,应该是从自查自纠的第二阶段开始的。
    可各县市、地直各单位,以及驻桓毕地区企事业单位中,由于有了那些老干部们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他们尽心尽责的督促下,各县市、各单位在宣传发动群众这个阶段一开始的时候,就开足马力投入了工作,提前迎来了一个小高潮。
    地区、县纪检部门、以及三讲教育领导督促组,在人群密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