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回七九当农民》第五卷辉煌第一百六十三章拜寿(上)

醉回七九当农民最新章节目录
   梁州地区有一个乡俗,老人们从六十岁开始的时候,家里的儿女们,就要为老人每隔十年大规模地过一次生日了,所谓做“整寿”,这其中也有着对老人的祝福,祝愿老人长命百岁的含义在内。可在八十年代之前,老百姓们连自己的肚子也填不饱,那还有心情和能力,去搞那些花胡哨呢?!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生日说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好了,可这积重难返啊!几十年的亏空,哪能一下子就弥补起来呢?!
    于是在九十年代之前,家境好一些的老百姓们,也只是刚刚地解决了温饱问题,也没有想着去恢复过去的那些老乡俗。
    但当岁月不知不觉间、慢慢地踱进九十年代的时候,这股为老人们做“整寿“的风气,开始又时兴起了。
    当然了,开始带这个头的,绝对是农村首先富裕起来的一少部分人,城里人所鄙视的“暴发户“们----因为他们的政治地位低下,也就只能在经济上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了。
    吴有德老汉今年也整整七十岁了。老汉的生日是个好日子,农历的八月十四,第二天可就是传统的团圆节----八月十五呀!
    在前十年他六十岁的时候,因为那时候国家也刚刚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无论是国家这个大家,还是个人们的小家,都在这种新的巨变之下,处于非常忙忙碌碌的状态。
    在那一年,别说是吴永成这些当儿女们的了,就连吴有德老汉和他老伴。也都一个心眼地,忙着他们家喂养地那些家畜和那几百亩的枣树,那还能顾得上记着给自己过什么六十大寿呢?!
    更何况。面对那么好的政策,吴有德老汉心里根本是不服老地,他最不愿意听别人说他老了----只要国家对农民的政策一直不变的话,他还可以像村里的后生们一样,到了九十岁的时候,一样有精力经作地里的那些活计。
    可这十年过去了,现在两位老人也在吴永成等的强制“说服“下,已经在前两年的时候。就“剥夺”了他们劳动地权力。两位老人就只能在家里清闲地颐养晚年了。
    正月初十当吴永成要回到J省开始工作地时候,早已经在北京呆不住了的吴家两位老人,就坚决不肯再在北京那“鸟笼子”似的地方呆着了,吴永成也只好顺从了两位老人的心愿。把他们送回了鱼湾村。
    在老人们看来,人老了那总是要叶落归根地,外面的世界再好,也比不上自己家里的那草房。
    人一上了岁数,当他们忙忙碌碌的时候,还不觉得怎么样;可这人一闲了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已经是真的老了。这离开阳世间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尽管吴有德老汉嘴上并没有说什么,可和他朝夕相处了五十多年地吴家妈妈。那可是心里跟明镜似地。
    回家之后,每逢村里有人为自己家的老人们操办六十大寿、或者是七十大寿地时候。生日吴有德老汉和老伴一起应邀赴宴的时候,脸上显得十分光彩---这是村里地人们抬举他吴老汉呢!
    可回到家里以后,老汉却是一脸的黯然。
    当村子里有年纪大的老人病逝的时候,吴有德老汉几天里都会唉声叹气的,连饭也没有心思吃,只是捧着自己的旱烟袋,一口一口地抽着闷烟。
    吴家妈妈知道,老伴这是心里有心事了。不过,她和老汉有着一样的心病,又能怎么开口安慰他呢?!
    到了八月份的时候,吴家妈妈就试探着和吴有德老汉,说起了他七十大寿的事情:“五儿他爹,今年你也就七十了吧。”
    吴老汉照例蹲在自己的炕头上,吧嗒、吧嗒地吸着自己的旱烟,连头也没有抬,闷声闷气地答应了一声:“嗯。”
    “那今年咱给你大办一办吧。”吴家妈妈还是小心翼翼地看着老伴的脸色。
    人真是个奇怪的感情动物,吴家妈妈和吴有德老汉生活这前半辈子来,大多是是她对老汉指手划脚的,老汉也从来是听着老伴的指示,要他朝东、他也不往西去。
    可这人老也老了,两个人都到了六、七十的这把年纪了,有什么事情反倒是吴家妈妈开始看着老汉的脸色行事了----尽管老汉还是像以前那五十多年一样,平时并不肯多说一句话。
    “嗯?!”吴有德老汉抬起头,眼睛里充满着疑惑望着自己的老伴:她今天怎么想起来这个事情了?!
    吴家妈妈见老伴并没有不高兴的样子,就给他解释道:“你六十岁的时候,咱家里的条件虽然还可以,可那时候孩子们,也都忙得连个喘气的工夫都没有。再说,那时候也还不时兴这个。
    今年吧,咱们两个也都歇息下来了,孩子们也都挺争气的,可就是一个个东奔西跑的,一家人老也聚不到一起。趁着给你过七十的这个机会,咱让孩子们都回家来,一大家子热热闹闹的吃一顿团圆饭。”
    吴有德老汉把旱烟嘴拿开了自己嘴边,犹豫着说到:“这个嘛,好倒是好。可孩子们都在忙大事哪,要是因为给我过寿把他们都叫回来,会不会耽误他们的事情呢?!”
    “啊呀,也就是几天的时间,那又能耽误了什么呢?!”
    沉吟了片刻,吴有德老汉终于把心中的实话说了出来:“五儿他妈,我是觉得这过寿啊,人家都是儿女们主动给老人办的,哪有你这种自己抢着办的呀?!还是孩子们自己说出来比较合适一点。嗯,还是等一等吧。”
    吴家妈妈嘴上没有说什么,心里却暗自一喜:哼。只要你老头子同意,让孩子们开口那还不好说吗?!现在的孩子们一个个都忙得什么似地,哪能记得你的生日是哪天呢?!听说没有,前两天前村的王狗子也给他爹办六十了,听人说那排场啊,还真不小,光摆那酒席就摆了三十多桌呢!”
    “是吗?啊呀,他一个开车跑运输地,看来这几年也赚了不少钱哪!对了。五儿他妈。我记得你家的五儿他爹,今年也快七十了吧。”
    “是啊,他啊,今年整七十了。是八月十四的生日。”
    “啊呀,那可得今年好好地办一办呀!五儿他妈,不是我当着你的面夸你啊,你们家的那几个孩子呀,一个比一个有出息,儿子呢,那是咱省里的领导。女婿呢。又都是有钱又有身份的人,五儿他爹要是办七十大寿的时候。那排场呀,肯定是咱全地区最排场地一家。谁家能比得上呢!”
    “呵呵呵。那也难说啊,孩子们都忙着工作,这到时候还不知道他们能不能顾得上回家呢!”
    “五儿他妈,瞧你说地这话,工作再忙,这么大的事情,那也得回来呀!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七十岁呀?!五儿他妈,你也不用担心,你家的那几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这会儿呀,心里肯定早就有了打算了。”
    正如村里的那位邻居和吴家妈妈说得那样,吴家地几个孩子也早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心里就有了这个打算了。
    只不过,吴永成和他的四姐、三姐,是绝对没有想到的。
    一直心里挂念着这件事情的,而是吴永成的大姐和二姐。
    就在吴家妈妈有意和村里的邻居说过这些“闲话”没几天,这个事情就传到了吴永成地大姐地耳朵里,她知道这是老人们心里也着急了,作为儿女的,也应该把这件为老人过寿地事情,当作一件重要事情来商量、商量了,要不然虽然说现在离老人的生日还有一个多月,可七十“大寿”也不是个小事情,最起码,那也不能低于周围村子里人们办地呀!
    在永明县来说,他们吴家也算得上是要身份有身份、有权势有权势的大户人家了!
    拿定主意之后,吴永成的大姐就出门找二女子去商量了。
    吴永成二姐的心思倒是和大姐想得一样,也想借给老人办七十整寿的机会,好好地炫耀、炫耀娘家的风光。
    可姐妹两个商量了半天之后,觉得这件事情还得通知五儿,让他回来办这件事情。
    因为按照农村的乡俗,这种事情通常都是由儿子来操办的,闺女们一嫁出去,就成了别人家的人了----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嘛!
    这要是再领头办这些事情,那会让村子里的人们笑话的---除非这家没有儿子,是个“绝户头”!
    于是姐妹两个商议好,先由在村里的两家的男人,通知自己的弟弟五儿,让他拿个主意。
    此时,吴永成的二姐夫马林正在京城,和省证券办的同志们,一起忙着办理有关鱼湾村矿泉水厂上市的事情----这个事情已经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如果进度快一点的话,也就是十来天的时间,就可以顺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了。
    在这种情况下,联系吴永成的重担就落到了吴家的大女婿刘珠的肩膀上了----他是吴家女婿中的老大,在吴家唯一的儿子不在的情况下,吴家有什么事情,他这个大女婿,本来也就应该出头露面的嘛,这也就是他的责任!
    可当刘珠给吴永成省城的祥农公司打过去电话的时候,吴永成却不在J省的公司,他的移动电话又不在服务区内,刘珠只好辗转地通过吴永成祥农公司的人,了解到他的行踪之后,才找到了吴永成。
    此时,吴永成还正在海南B县的那个养殖场呢!
    因为吴永成这一次准备利用他遭遇到的那次小混混闹事事件,督促BT县县委一劳永逸地解决养殖场的投资环境问题,所以就多呆了几天。顺便熟悉一下BT县地整体环境情况。
    在这几天里,吴永成到BT县城也转了几圈,发现这个BT县城县小人少。
    说句玩笑话。街上混的二流子们,也大都有可能跟县上的什么领导沾亲带故地。说白了就是里面根系错综复杂,谁都不敢乱动,牵一发很乱全身的
    在这种县小派系多的情况下,N多眼睛盯着就看谁犯错误。这么一来的话,大的治安形势反倒还是不错的。
    吴永成原来还以为那位强哥的背后有着什么背景,可细细了解以后,才发现。那位公安局的那位王秋生局长。说地还真没有一点错:那几个小混混,还就是附近村子里地几个小好吃懒做的农民,看了几部香港电影,就不知天高地厚的。跑到他们这里来收保护费了。
    既然吴永成要求从严从重处理那几个小混混,BT县的领导们那当然一点也不手软了----他们地背后就没有令人顾忌的关系啊!
    在县公安局以刑事案件立案之后,还真调查出来了这一伙小混混们,以前强迫农民们低价卖给他们生猪的一些劣迹,于是检察院迅速向法院提起公诉,把那个为首的强哥,以流氓罪判处了六年徒刑。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