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回七九当农民》第五卷辉煌第九十三章TJ来人了(下)

醉回七九当农民最新章节目录
   就在吴家两位老人失望地准备返回家中的时候,吴永成突然从村委会的会议室里走了出来,他也是在偶然回头的时候,看见了大门口站着的两位老人的。
    “爹、妈,大热天的,你们两个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吴永成疾步走到两位老人的身旁,有些心疼地对他们说道:“走,进屋去吧。”
    吴家妈妈拉着他家五儿的手说:“五儿,怎么你现在瘦了这么多呢?!别太累着了自己,该歇息的时候,就歇息着,这世界上的银钱,那是赚不够的,够咱过日子就行了。我们就不进去了,你不是还陪客人吗?!快点进去吧!一会儿记得回来吃饭。”
    老人嘴上催促着让吴永成进会议室去,手却死死地抓住他,舍不得放开,两只眼睛盯住吴永成的脸,好像永远也看不够似的。
    “五儿,你快忙你的去吧,我和你妈挺好的,你也不用心里挂念,办正经事情要紧。”吴有德老汉说道这里,扯了老伴一把:“行了,五儿你也看到了,他正忙着呢!你就松开手吧。”
    “哎、哎,五儿,你就先忙去吧,一会儿记得回家吃饭啊!”吴妈妈嘴里答应着,手却好像不听自己使唤似的,还是拽着吴永成舍不得放开。
    “妈,要不,让汪虎陪他们就行了,咱们一起相跟着回家吧!”吴永成不忍心就这么让老人离开。干脆也准备陪他们回家。
    吴妈妈手马上就放开了,嗔怪他道:“你这孩子,这说地是些什么话呢?!人家客人大老远的来到了咱村里,你咋能把人家扔下自己回家那?!汪虎他拙嘴笨舌头的,哪能招呼了客人呀?!你快进去吧。妈给你回家做饭去。”
    说完。老人才招呼老伴一起转身回家了,走出去老远,还转身冲着吴永成挥了挥手,那意思是让他赶快忙去吧。
    直到望不见两位老人的背影了,吴永成才抬起手。擦了擦不知道什么时候溢出来的几滴眼泪。转身回到了村委会地会议室。
    此时。汪虎正讲得津津有味呢:“……我们马书记说了,等再过两年地时候,我们村也一定能像你们那里的小龙庄一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呢!”
    刘海玉颇有兴趣地问他:“老汪,那你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又该是个什么样子呢?!你去过我们TJ的小龙庄吗?你怎么知道那里现在就是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呢?!”
    汪虎摇了摇头,理直气壮地说道:“小龙庄我虽然没有去过,可我听我们地马书记讲过。他可是去过那里,还去了两次呢!
    社会主义新农村嘛,那肯定是咱们农村人不用再种地了,像城里人一样,每个月按时领工资,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银行里有存款。那像现在别地村似地,农村里农民们一年到头,种的那点地,根本就赚不到多少钱,还累个半死的。”
    汪虎这句朴实地回答,逗得刘海玉和那几个县长们都笑了起来,可却让吴永成坐在一旁,陷入了沉思中。
    刘海玉刚才提到的这个问题,其实吴永成在前世地时候,直至到他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一直在苦思着一个答案: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
    在他前世的时候,他曾经阅读过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的一些资料,也在县里的组织下,到那里参观过。
    华西村这个从当初负债万元起步的江南穷村,到了后来的时候,发展到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二百六十亿元,成为下辖九大公司、六十多家企业的“华西村集团”。
    那里的村民们,的确正如汪虎刚才所描绘的: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甚至还有上百万的存款,好像也是呈现出一派“农村”发展的新气象了。
    中国所有的农村,都能实现华西村那样的模式,那是不现实的,但无疑华西村,应该说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如此的未来形象,我们为之兴奋,祖祖辈辈的农民身份,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就成为城市人了。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完全接轨,在充分发挥中国的各种资源的基础上,能够达到经济总量2600万元的“村”,一定也不会是少数的。
    可表象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意义,是解决了目前存在的农村问题----收入提高了。
    同时由于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也有利于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基地。
    随着后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第三产业,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增长。
    农民们进入了城市,扩大了内需,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贫富差距。
    可吴永成认为,如此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可能解决了当前面临的部分问题,但会引出另外更难解决的新问题。
    可以说,这样解决农村问题,仅仅是解决农村的落后问题,而没有从落后的根源上解决问题,是对广大农村现在的现状的自我维护,是治标不治本的。
    不管是现在的农民们,还是未来十几年后的农民们,都会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种地不赚钱。
    可就像汪虎所说的,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农民们都不种地了,那他们又去干什么呢?!
    难道真地。就像他描绘的那样,大家都到工厂里去上班,按月领取工资吗?!
    吴永成却是清楚,再过几年,不少的农民们。的确已经离开了农村。挤进了城市,就像汪虎所说的,按月领取工资,不用种地了,大量地土地。荒废在农村。
    但是进城之后地农民们。他们的收入水平。是否会跟上城市的发展呢,还是拖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后退?这就是一个很值得思索的问题。
    吴永成认为,不管是现在也好。还是将来也罢,如果三农问题地解决。只是停留在农民收入地提高,而不是农民种地收入地提高的话,那么就不是从根源上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了。
    在吴永成前世地时候,也有的专家们,曾经提出一种观点:鼓励农村人口走向城市,从事第三产业,城镇建设加快,这样是解决了部分农民地收入问题。
    可吴永成就有点不明白了:如果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农村又是什么样子呢?!
    肯定地讲,由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减少、城镇的扩张、土地追求经济效应,所有人赖以生存的粮食会减少。
    这不仅会影响到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稳定。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有了问题,用什么能解决呢?
    从经济学的供求关系分析,似乎粮食价格就会上涨,农民种地就可以赚到钱了,而且农民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流动,达到一个城乡经济发展的平衡。
    但其实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城镇化发展占用的耕地,那是无法恢复的;其次由经济效应发展的农副产品使用的耕地,也无法短期恢复,还有就是工业污染造成的土地贫瘠。就算国家动用储备粮食、向国外进口粮食,仅能解决暂时的危机。
    从战略意义上来讲,没有粮食,我们国家将完全处于被动。
    说得土一点儿,我们没有高科技,但可以原始一点生存;没有等离子电视,可以看普通电视;没有汽车可以坐火车、骑自行车。但没有了粮食,我们怎么办?!
    虽然,从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一再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可地方上的不少干部们,却远远低估了目前中国农民肩负的国家重任----他们虽然生活水平低下,经济收入低,但他们只是季节性或临时离开农村,对于他们不赚钱的种地,也没有放弃。
    种地不赚钱,但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自给,少量的农产品交换,还解决了社会的供给,减少了社会对农民的必要支持。在后来取消农业税的时候,不少专家们曾提到由此减少的国家财政收入是多少多少,而每个农民因此增加的收入,他们却认为不值得一提。可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每个农民少种若干地,少生产若干粮食,那个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更重要的是,只有如此的社会稳定基础,才有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居民才可以把更多的钱,投向房地产等,促进了GDP的增长。
    吴永成认为,农村的现状,直接和间接地维持着社会经济环境的稳定。
    为什么农业是第一产业,一定有它的道理,这不会是偶然的。
    即使像小龙庄那样高度工业化的“都市村庄”,鱼佐明那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土皇上”,那还知道每年从工业企业的利润中,拿出大量的资金,贴补到农业发展当中去呢!
    在这一点上,吴永成一直很佩服鱼佐明的这种大局观念---说到底,他也不算是一个忘本的“农民”!
    农业是基础,每亩地生产多少粮食,即所产出的实际价值是基本固定的,因此衡量这个价值的标准,也就成了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可能这样才合乎客观的规律。
    未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里,农民仍然需要种地,收入的提高来自土地的产出增加、在于农产品交换中的价格提高,这才是建设未来新农村的根本呢!
    TJ来的客人们参观完鱼湾村的时候,已经是中午将近一点了,这时,村委会已经在两个企业中准备好了午饭----也没有准备什么整桌酒席的,也就是J省得特色----大锅烩菜、面条管够。
    二百多人的饭,能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准备出来,那也算不容易了。
    当然,这也是TJ客人们的要求。因为这个时候,永明县的领导们已经得到了这个消息,特意从县城赶过来,邀请吴永成和TJ的客人们,一起到县城招待所用餐,但他们的好意,被刘海玉他们婉拒了----他们准备在这里简单地吃点饭之后,就马上赶赴此次考察的下一个地点----永安地区的南德县。
    今天鱼湾村的所见所闻,已经使他们相信了吴永成公司生产的、这个祥农牌饲料的神奇了,下一步就是具体实地考察一下吴永成的生产场地了。
    这倒也不是他们不相信吴永成公司的实力,可既然出来专门考察这个项目,那总得有始有终吧!
    吴永成在简单地陪了他们一会儿后,就把这里都交给了薛红、赵平贵和汪虎负责,他则匆匆忙忙地回到家陪两位老人吃饭去了----别小看那一顿午饭,那里面浸透着老人们对儿子无尽的爱怜和想念。
    可就在吴永成回到家吃饭的那点工夫里,又有不速之客闻讯赶到了这里,而且又带来了一个令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消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