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回七九当农民》第八章巧遇“杨百万”

醉回七九当农民最新章节目录
   “吴永成,你知道为啥子我们上海将要成立的这个交易所,要叫证券交易所,而不叫股票交易所吗?”韩福平见吴永成一脸沉思的样子,担心吴永成误会自己是在骗他,连忙又给他揭开了一个秘密。
    吴永成懵然地摇摇头:“不知道,难道这个也有讲究吗?!”
    “这里面的讲究大了去了。”韩福平自得地一摆头:“别小看这两个小小的字眼,这可是当时大家讨论了三天之后,才研究、讨论出来的一个结果。”
    原来,大家在当时都认为“股票”一词带有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八九风波刚过,谁也不想在这个敏感字眼上“触霉头”,就改用了较为中性的“证券”这个词。
    当时上交中央的方案中也提到:新成立的证券交易所以国债为主,然后逐步转为国债与企业债务、股票并重。
    在证券交易所成立前,中国企业的融资模式几乎集中在银行系统。当时成立证券交易所的目的一是疏导银行系统的重负,一是为国企的融资提供新的窗
    “别说我搞不懂股票是个什么东西了,就连我们市政府选中未来证券交易所的所长,奥,也就是筹备组的组长,他也拎不清。用他前天在会上的话说:他既不知道股票该怎样交易,也不知道证券交易场所长什么样,属于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这一类型的。”韩福平有补充了这么一句。
    吴永成灰心了,丧气地问道:“那你们总应该有个依照吧?总不能两眼一抹黑、瞎子过桥吧?”
    “依照有一点点啊!我们就只能从一点点资料中去摸索,从一个个概念中去理解、去推理。这个其中就包括咱们中国人自己写的一本书,写书的人叫禹国刚。是我们国内最早出国学习证券知识地人之一。他在去年年底写了一本《证券市场》地书。成为对中国股票市场最早的启蒙。那本书写的也不错地。”
    吴永成身子往后一仰,心想:算了、算了,看来从韩福平这里也揣摩不到什么股票方面的内部消息。这小子前两年赚的那点钱,纯粹是出于他爷爷指点才搞了那么一票。而国内刚刚起步的股票市场,是极为不规范的,韩福平爷爷那一套解放前的理论,肯定也排不上什么用场,和他爷爷的见面那就见不见吧,也不用打扰老人家地清修了。
    就在吴永成失望地起身欲告辞的时候。他的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上海民间股票界的传奇人物,于是兴奋地问道:“对了,老三,你认识你们上海一个号称杨百万的人吗?能不能设法给我引荐、引荐?”
    韩福平莫名其妙地说道:“什么杨百万、刘百万的?我们上海这几年倒是出了不少百万富翁。可我不知道你所指的是哪方面的人啊?”
    “就是你们上海玩股票玩的最好地那一个啊?!”吴永成有些着急了,“你这个玩股票的,怎么能连“杨百万”都不知道啊?那可是你们上海人的骄傲啊!”
    “那根本不搭界的。上海就那么几只股票,谁又能搞出什么五十万、一百万的?!”韩福平马上警惕地提醒吴永成:“你是外地来的,你可能不知道我们上海什么人也有地。这可能就是什么人专门搞出来的噱头,专门骗你们这些外地人的。我玩股票对那个***里的人还是晓得一点点的。哪来的什么杨百万、牛百万的。你要小心一点地啦。”
    吴永成一下子醒悟过来,对呀,“杨百万”那是后来十几年里,人们才给予他地美誉,这个时候哪有什么“杨百万”哪?说不定这个时候,这个杨百万还没有沾惹股票这个玩意呢!
    想到这里。吴永成又和韩福平打探了一下浦东开发区的一些情况。
    虽然说,自己现在经济实力太弱,就手头地那一点钱,也只能是在非黄金地段买块地皮的。可他又想和香港的亦心、亦意两个人联合起来,或者是再把自己的二姐夫马林的那几个公司整合进来,在上海的浦东先占一席之地。
    什么事情,那也都是先下手为强。后来的就只能是喝点肉汤了。再往后的,估计热屁也闻不到多少了。
    可韩福平却告诉吴永成。关于浦东开发的具体设计现在还没有完全结束,他们的市长也是准备在六月中旬的时候,出访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也算是出去为了浦东开发区招商吧。
    在上海市政府的设想中,浦东经济开发区需要几千亿的投资,没有外商的介入,即使有新成立的那个交易所筹集到的一部分资金,恐怕还是杯水车薪。吴永成如果有意为浦东招商引资的话,可以等年底的时候,具体实施方案出台再说。
    “对了,吴永成,你如果是为你什么亲戚朋友咨询的话,让他们可以先到上海来注册一个公司,我们市政府有一个优惠政策,只要投资上千万,就可以在税收、落户等方面给予很大的优惠的。”
    啦呱了半天,也就到了下班的时间了,吴永成便起身和韩福平告辞,婉拒了今天到他家做客的邀请:“老三,你现在工作这么忙,我们的感情那也不在这一顿饭、两顿饭上面的。等你过两年时间清闲了,我一定上门拜访你和嫂子。今天你也看到了,我还相跟着两个朋友,晚上他们约定好了还有别的事情,所以只好说对不起了。你放心,这几年,我还要来上海的,到时候,说不定你还嫌我烦呢!”
    本来同学之间,好不容易见了面,到他家吃一顿饭,那也是人之常情。可吴永成看到韩福平忙得焦头烂额的这个样子。就不忍心给他添乱了。
    再说。他也得回去之后,好好思谋、思谋自己将来怎么才能更好地利用上海现在的这个有利条件,发展壮大自己事业呢!
    回到警备区招待所的时候。那几位已经又坐在一起海阔天空地瞎侃了,无非也是高干子弟那个***里地一些逸闻而已。
    晚饭地时候,吴永成他们坚决谢绝了刘小军再次喝酒的提议,就在招待所的小餐厅用过晚饭之后,刘小军带着杜三儿和文涛到外面去见世面了,据说那个区新开了一家主要针对外资企业职工地酒吧,那里的情调还不错。
    吴永成则独自一个人留在房间里。铺开了几张稿纸,把自己想到的一些东西,简单地理出一个头绪来。
    纸,虽然铺开了;笔也拿在手中,可吴永成手里的烟头丢了好几个,脑子里却一直是在想着“杨百万”那个人。
    在吴永成的前世里哦,他也在两千年的时候,闯进了热得发昏的股市,可几年过来。却赔了个一塌糊涂。可这也换来了他不少地股票知识。
    比如说,当时被舆论界炒得红极一时的“中国第一散户”杨百万的事迹,他就基本上能把有关他的生平事迹,几乎全能背下来。
    杨百万,其实原来的时候,只是原上海铁合金厂的一个职工。仅仅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他的原名叫杨怀定。炒股出名之后,人们都习惯叫他杨百万,反倒都把他的本名给忘记了。
    杨怀定早年起家,其实不是从股票上发展起来的。是上海人地精明与敏锐,成就了杨百万的发迹史。
    八十年代后期的杨怀定只是上海的一名普通工人,连个车间里小组长的头衔也挂不上的。
    在一次偶然地机会中,杨怀定因为看到一份上级有关“鼓励职工自谋职业”的文件。就写下了辞职书。用他当时的话说叫:“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本人决定响应国家号召。辞去工作,自谋职业。”
    辞职后的杨怀定一直呆在家里,翻阅着各种报纸上的信息。
    在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四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刊登一条消息,中央决定在上海等六地开放国债交易。至于是哪六个城市,报纸并未公布。
    杨怀定于是往图书馆查看各地党报,终于找到安徽合肥当时也在卖国债。
    当时杨怀定的爱人已经“下海”为乡镇企业搞推销,家里积累了两万块钱。
    杨怀定就拿着这两万块直奔而去,结果发现合肥的银行国库券买卖价为96-98元,而上海本市地价格却在100——103元之间。
    杨怀定于是每晚从上海出发,早上到合肥买入,晚上到上海后卖出,每天地收入约两千四百元,是他之前一年工资的几倍。
    同时杨怀定他也敏锐地意识到,异地差价是一个漏洞,政府发现有人这么倒卖,肯定要管。他要尽快形成“规模效应”。
    于是杨怀定就把自己所有地亲戚都招来,给他们两倍的利息,凑足十四万元,连夜赶到了到合肥之后,把合肥建行的所有十三万多的国库券,都买了下来。
    跑了两个月以后,杨怀定就通过国库券的倒卖,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由于当时银行存取款不便,杨怀定买国债都是携带现金。随着倒卖的金额加大,现金的重量越来越重。
    当时他具体计算过,面值十块的一万元钱重一斤二。
    通过倒卖国库券,不久杨怀定就获得了他人生的第一个百万。当时他带出去的一百万现金,居然重达一百二十斤。
    当时,进出火车站都要透视检查,火车站的民警们看到杨怀定拿着那么多的现金,差点把他当作了抢劫犯给抓了起来。
    八九年的元旦,一个朋友告诉杨怀定,他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管处时,看到处长桌子上压着一份文件,内容是八八年的国库券准备在不久后上市。黑市价七十五元买进,一上市可能就是一百元。
    于是。杨怀定当即大规模收购。短短时间内,买走上海市面上一半的八八年国库券。
    数月后,八八年国库券上市。价格为一百零四元。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国库券鼹鼠”,杨怀定借此时机,又再次取得了丰厚地财富。
    杨怀定对于投资地触觉非常敏锐,他不但成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时第一个大批购买股票的草根,而且多年来也没有在风云幻变的内地股市中倒下。
    虽然因为倒卖国库券成就了杨怀定这个百万财富,但是当时“杨百万”这个称呼,还未得到了“官方认定”。
    要不然。吴永成今天问韩福平地时候,韩福平也不会感到一头雾水了。
    到了后来,当杨怀定他注意到国债利息开始下跌,而买卖国债的地方同时可购买股票的时候,当时的股票年收益为百分之十五,上不封顶且下保底。于是杨怀定马上放弃倒卖国库券,转而买入股票后,准备拿着吃红利。
    可没想到到了后来,九零年要筹办深圳和上海交易所的消息传出去之后。大批的深圳人士涌到上海买股票,而当时交易市场的股票只有8只,人们地疯狂抢购,让杨怀定手中的真空电子,从当时不到一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