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烽》第十章雏鹰展翅(下)[3]

天烽最新章节目录
   当然这里面还是少不了张让等人的‘功劳’。
    赫连恒连哭了三日,而后嚷嚷着要为父报仇杀死高勇,可此时他才发现,没有了父亲庇护,他什么也不是,没人再听他,没人再怕他,父亲的女人和自己的女人都被别人抢了去,而且那些曾经遭自己迫害的人也赶过来整治他,吊桩、半跪等残酷的招数逐一领教……
    苏仆延战败牵动了草原上微弱的平衡,素利试探着与高勇抢夺草原,却遭到毁灭性打击,出征的一万骑兵仅返回数百。考虑到慕容、轲最的压力,素利只得放弃调兵南下的打算,独自承担三面压力。
    慕容、轲最得知素利、苏仆延大败后,一个向东、一个向南各自阔地数百里,轲最趁着高勇牵制乌延兵力的时机南侵夺下一块肥美的草场,从而使乌延实力削弱许多,在轲最及高勇的双重打击下走上下坡路。
    ……
    督军府后勤部利用缴获的马匹与财物,在新归辽西郡北方的草原上组建了第2黑骑兵师以及第5龙骑兵师,并与政务院合作新建道路以及数座要塞城池,平时作为商人歇脚的地放,战时可以驻扎军队,并能储备军需物资。如此将这片草原牢牢的控制在手中,成为郡府良马产地。依靠这块草原,高勇将其他部队慢慢的升级为机动部队,这样仅用很少兵力就可以控制东北大片的土地。
    与苏仆延的大战过后,东北八郡获得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秋收过后,政务院组织各地继续修建新路,加宽加固原有道路。近两年内,东北八郡的主要城镇全部连接起来。进入右北平道路立刻变得宽阔平坦,四轮马车飞速行驶,道路两旁种植的树木长高许多,许多鸟儿已经适应了马车的声响,他们叽叽喳喳的在树枝上欢快鸣叫。
    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的由东北各地运往右北平、东沓以及辽南郡的海港,然后或经海路运到青、徐,或在右北平卖给外地商人。为了尽量不让东北的真实情况被外人知道,高勇想尽办法将消息控制住。
    首先是禁止外地商人踏入右北平郡以东,只准许他们在右北平的几座固定城镇进行交易,并且还要对他们的身份进行严格检查。此外禁止他们靠近军营、工厂和作坊。
    其次是在海上禁止一切外部船只靠岸,如有违令船只全部击沉,除非特别批准。而那些经过特批的船也将受到严格监控;
    最后是对外出的本地商队进行保密教育,让他们知道只有保住商业秘密才能获得超额利润的道理。种种措施的实行,将对外信息的泄露减到最少。中原对于东北发生的事情大多一知半解,没有准确的消息和可靠的情报。
    特别是军事上,除刘备、董卓看到过新军的战斗知道新军的部分情况之外,其他人只能通过一些零星的消息来源管窥高勇的新军。即便是刘备和董卓对于新军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几年前。
    经过三四年不间断的战斗磨合,新军的指挥系统以及后勤保障系统已经逐渐完善起来,具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军事装备,有着高机动性、高攻击力和相对较低阵亡率。这也是为什么一万骑兵敢于对两万乌桓骑兵开战,以及经常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
    当然谋略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不过决定一切的还是士兵的战斗力。高勇为士兵配备了最好的装备以及进行高强度的训练,还要对各级军官进行系统教育,让他们了解战术战略提高临机应变的能力,这也保证了士兵的低阵亡率。
    此外,每隔一段时间,军队会举行内部考试,包括武艺和指挥两大部分,武艺很简单只要求具备相当的战斗能力;而指挥却是高勇着重强调的,它要求应考人员有足够的大局观,清晰的战略战术思想,还有坚定的意志以及相当的临机决断能力。
    通过军考选出有发展潜力的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将他们送入军校学习。这种考试与军功晋升并举的制度,保证了最大限度挖掘军队的人才,同时也激励士兵,让他们谁都有机会成为将领,公平的机会是最好的积极向上的动力。这些好的方式确保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即使扩编也能迅速形成战斗力。新军对入伍新兵的第一堂课就是: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合格的士兵!
    在军队德操方面,高勇对新军进行了独特的爱民教育,学习解放军经验,让军民融为一体。东北八郡的军队在没有战事的时候,会抽出一定时间帮助附近百姓修缮房屋、修建沟渠、采石铺路甚至还义务帮助收割稻谷。,个别时候还会帮助商人护送货物。
    这些不同于当时其他军队的举措获得了百姓的理解和支持,中国人民是最朴实的,无论是两千年后还是两千年前——他们反过来坚定地拥护军队。农民拿出最好粮食卖给官府,商人拿出最好的布匹、器物支援军队,甚至无偿为军队打探消息提供情报。
    预备役部队也同样做公益性活动。高勇还将这些上升到道德高度,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助互爱,互相团结协作,人本身是群居的,单个人是无法生存的。这一个观点居然得到了《士报》的首肯!
    在文化上,高勇为再现战国百家争鸣的景象,默许并鼓励各种学说发展,不过这些学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于社会有益,于万民有利!否则就坚决打击。高勇在《新报》上亲自写了一片文章,强调各个学派要以强国富民为宗旨,不要虚言妄语,不要制造谣言!最后要求百姓如果发现形迹可疑的人要向当地警备部队报告,如经查属实,还会收到一定的奖赏。
    这片文章发表后不久,右北平、辽西一带相继发现了许多可疑人物,其中一部分还是公孙瓒的间谍,这让高勇提高了警觉,加强研究院、军械厂保护,同时开始适当的向民间出售钢制农具,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过为了防止这种钢材被用来倒卖,高勇规定每位购买者要经过身份核实,还要定期到郡府指定作坊免费维修。如果发现哪位农户的农具不见了,要接受严查,找出丢失原因。
    虽然有一点过分,但是在这种非常时期,对于钢铁这种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严格的管理是必要和必需的。也是因为这些严格的程序,使得东北八郡的钢材基本上没有流出,保证了东北对于外部军事装备的优势。
    身份证的使用使民政部的陈群轻松许多,这要比以前的方法好百倍,方便了人口统计、人口分布,还便于了解年龄分布,这一点对于预备役和征兵工作至关重要。此外还能很好的保证治安,这样整个东北的郡府只需要不多的人就可以很好的实行管理,而且由于官员的设置秉承高勇规定的N-1原则,八郡郡府效率非常之高,事情办起来异常迅捷,上通下达没有丝毫的阻碍。
    管宁和国渊越来越倾佩高勇的才能,他们在这几年中已经逐渐了解了高勇所说的郡府独特运作方式。像这种基层官员由百姓选出的方式非常好,既保证政策下达的快速有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吏治腐败的问题。
    国渊虽然是法院大法官,可是这几年处理的案件还真是不多,所到之处都是官民和谐,地方官员努力为当地百姓办事,而当地百姓也会全力支持地方官员。再加上这些官员要经过考试获得资格后才能够参加竞选,既保证了官员的年轻化也保证了政策实施的灵活性和原则性,特别是高勇强调的因地制宜的思路和制定发展计划的重要性,极大的鼓励了这些官员的上进心,他们根据地方的特点,制定出适应本地的发展计划。
    政务院主要负责研究现阶段的经济状况以及制定将来的发展规划,然后再与各郡县协商,统一制定出全面宏观的发展计划,而地方的具体计划由各地官员完成。这样形成一种很好的互动模式:政务院仅仅指出大的方向,具体细节全由下边完成。不过高勇为了减少那个时代的地方保护主义,规定了地方制定的计划都要报政务院,经过审批后才能实施,而且所有发展计划都要以整体利益为重,对于那些损人利己的地方性法规和规定一律不允许实行。
    在行政体制构架中,高勇将参赞地位进一步调整为类似今天的内阁首长,只有处理一般性事物的权利,防止出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情况,各部部长直接对高勇负责。
    几年的发展与完善,东北八郡基层已经形成了执法与行政分离的结构,而立法权仍然掌握在高勇手中,同时还有军队、警备部队和预备役之间的互相牵制平衡。政务院与督军府二者互相制约联系的结构,这一切既保证郡府运作的流畅性,也保证了预防内部冲突的制约机制,还可以进行自我更新,保证不断发展壮大的活力。
    因为现阶段的非常性,高勇没有将立法权彻底放开,同时也没有设立对自己权利进行制约的机构,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以及将来发展的需要。如果将来不得不与朝廷决裂甚至兵戎相见,到时候可不想被那些拥汉保皇的人拖后腿。
    而高勇的最终目标仍然是建立国民议会,使之成为能够与督军府和政务院制衡的机构,让这个制度彻底的完善。不过现在高勇仅仅才开始思考国民议会的组成方式:将来由州议会每三年选举一次国民议会议员,任期五年,每郡四人。所有州议会错开选举,保证每年都有新的国民议会议员进入。最高议会拥有官吏弹劾权、最高立法权、审批政务院的财政预算、追加财政拨款等。
    国民议会拥有临时军事指挥权:即高勇本人不在东北时,如果八郡受到外敌入侵,督军府就要向立即最高议会申请,由最高议会决定是进行自卫防御——即将敌人赶出自己的领土;还是反击防御——把敌人赶出去顺便在占领一些敌人的领土。
    国民议会设议长一人,由全体议员选出;副议长三人,由全体议员选出。议长和副议长拥有临时召开议会的权利。所有议员都有提案权和举报权。而这个国民议会何时组建以及如何设置就要根据情况再定了,也许是一级议会,也许是两级议会。
    中平五年三月,东北八郡的新兵训练完成,共有海军三个舰队人,陆军人,全部人员共人,可以说在当时是北方最强大的,当然仅靠这些兵力还不足以与鲜卑开战,所以才需要乌桓这样一个缓冲带。等到将来有实力供养一二十万精锐骑兵之后,就会寻机向匈奴、鲜卑开战,争取将他们彻底的消灭,让浩瀚无边的草原大漠成为中华内陆的牧场!
    不过这些消息只有督军府和政务院的高层人士才知道,中原的那些人根本不清楚。刘备认为高勇大概拥有郡兵在七万至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