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烽》第十章雏鹰展翅(上)

天烽最新章节目录
   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十月,高勇彻底控制了西起大兴安岭、北到外兴安岭、东达库页岛、南至辽东半岛、辽南半岛的大片土地。领土面积比冀州、并州合起来还要大出许多,土地肥沃、丛林遍布、河道纵横,唯一欠缺的就是人口。
    夫余国灭,高勇将其与挹娄合并,设立三江郡,三江为:乌苏里江、松花江和黑龙江。三江郡拥有三块巨大的肥腴平原,非常适合农业耕种。并给祖居此地的夫余人和挹娄人优惠政策,允许他们先行挑选优良土地和居住地,以此减弱他们的反抗和抵触情绪,达到稳定政局的目的。
    三江郡局势稳定之后,高勇将新来的移民迁往三江郡,与当地人混居,以向其传播先进农耕技术达到民族和谐的目的,使得三江郡内各民族和睦相处,成为后来帝国的第二大粮仓。新占土地上,高句丽剩余人口三十余万,沃沮十余万,挹娄五万,夫余四十余万,综合下来高勇治下总人口已达二百二十余万,计四十四万三千余户。
    数月连番作战,高勇完美达成以战养战的战略目标。以郡府一年税收及从张纯、乌桓丘力居部抢夺的钱粮为基础,发动了吞并高句丽战役,缴获金四万五千余斤(包括国库和宗族、富户家产)、粮二十余万石;而后以此发动沃沮、挹娄战役,得金千余斤、粮万石;而收获最丰的乃是灭夫余战役,抢其国库金六万六千余斤、粮二十六万石!
    士兵战力消耗殆尽需要休整,而与夫余作战时损耗掉的马匹也需要时间购买补充。基于这些原因,高勇只好安心治理新地、发展经济、划分耕地、鼓励农桑,为对抗即将来到的粮荒而全力准备。
    乌桓苏仆延部收留夫余王尉仇台后,立即将这块烫手的山芋扔给丘力居。丘力居因为领地不与高勇接壤,故此毫无顾忌积极支持尉仇台煽动夫余百姓复国反抗高勇统治,同时邀请乌延配合在辽西、右北平频繁制造麻烦。对此,高勇只得将还保持充足战力的辽西郡驻军调往夫余用镇压当地叛乱,由此与乌桓接壤一线被迫采取守势。乌延、苏仆延也趁机得以休养,并联合素利、丘力居、难楼夹击轲最和慕容。若不是由高勇在背后鼎立支持轲最,只怕他连半年都扛不过去。当然,这种支持也换回来慕容部的大量上等马匹,使高勇能够尝试着在三江郡设立马场自行繁衍。
    看着草原打得热火朝天,自己却无能为力。高勇总算明白过渡扩张的弊端了!其一,过于消耗军力,造成战力下降;其二,过于消耗本身实力,对于新占土地要进行建设和安顿,开销巨大,且收益往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体现出来;其三,战线过长,新占土地需要派兵驻扎,直到稳定之后才能分批撤出交给地方警备队,如此造成兵力分散和机动兵力的减少。
    不过,有一件事即值得高兴也令人悲哀,那就是新军装备的问题。抢来的钱刚刚好将督军府和警备部的部队彻底换装。以前换装都由督军府和商务部协商解决,高勇从未过问,只以为冷兵器的换装并不需要太多金钱,军队开支的大头应该在作战消耗上,可是实际接触后才明白自己的孤陋寡闻,也为战争的残酷与巨大消耗而震惊!
    东汉时,军用剑=把/700~900钱,军用刀=把/660~800钱,弓=把/500~600钱,弩=把钱,盔甲=套~8200钱,马甲=套~8600钱,战马=匹/2~10万钱。(注:某位大神根据几位历史牛人的著作统计的,主要出自《居延汉简研究系列》、《两汉军费研究》等等。)
    而新军装备的刀、枪比之成本高出许多,每把刀要1500钱,每杆枪要8000钱,每支标枪要1000钱;弓、弩因为需要改装加固,成本增加不少,弓每把800钱,弩每把2200钱;至于盔甲、马甲考虑到工艺复杂和生产成本(包括采矿、炼制、打造),平均下来每名新军士兵的全部铠甲要(轻型甲)-(重型甲)钱,黑骑兵马甲要钱!
    当高勇看到装备费用时几乎晕厥过去!全套装备下来:重步兵(刀、重型甲、枪)需要钱,轻步兵(刀、轻型甲、标枪x10、弓、弓箭x40)需要钱,弓弩兵(轻型甲、弩、弓、弩箭x40、弓箭x40)需要钱,龙骑兵(刀、轻型甲、弩、弓、弩箭x40、弓箭x40)需要钱,黑骑兵(刀、枪、重型甲、马甲)需要钱。若是加上战马,一名龙骑兵需要钱,而黑骑兵更高达钱!不愧许多人说重装甲骑兵是费效比最低的兵种。
    粗略一算,一个步兵师全部装备下来需要金斤,机步师要金斤,黑骑师要金斤,龙骑师要金斤,弓弩师要金斤。
    看着每名士兵需要差不多3斤黄金的天价,高勇险些吐血,暗自庆幸:“幸亏郡府几大行业赚的钱足够支撑,否则……只装备两个机步师都会让郡府破产的!怪不得东汉集十三州之力才勉强支撑三十万左右的精锐部队!战争打的是后勤,更是金钱啊!”
    当然,虽然钱花光了,可占领东北平原的好处却是难以言喻的。几年之后,当东北平原的农业有了规模后,完全能够产出足够的粮食,不仅可以支持对南作战,还能开始向北继续占领新地。也许南边还没有拿下交州,北边已经攻到西伯利亚了!
    三年时间,高勇终于将整个东北纳入掌控之中,成为东汉末期最强大的地方势力。只是洛阳朝廷对这边的情况并不清楚。
    十月中旬,高勇率领得胜之军返回阔别半年的奉天城,面对再次倾城而出的百姓,高勇心中充满了成就与自豪。至少现在他们不必再担心有兵祸之灾,现在的东北可以说是东汉最安全的地方,各民族的人遵守着相同的法律,行使着相同的权利,有房子住,能吃饱穿暖。
    几年快速发展,奉天城及其周边已经成为整个东北的政治经济中心,这里是商品的集散地,粮食、药材、布匹、原料、毛皮、珠宝所有的一切都能在这里买到;这里是交通枢纽,通往各地的道路畅通宽阔,各种马车往来不绝;这里是政令和军令制定发出的地方,虽然洛阳朝廷经常有人花高价买这里的官位,但是他们的钱却全部打了水漂,一旦进入右北平他们就会被立刻监控起来,安排到一个秘密地点软禁。而情报部会借用他们的名字不定期给朝廷送上礼物,用他们的名号发出各种不真实的信息,让东汉朝廷难以摸清这里的真实情况。
    奉天城内住着各个民族的人,街上随处可见他们身着异样服饰如汉人一样讨价还价或者四处游览。他们当中有的是商人、有的是游客,但是目的只有一个:亲眼看看这座北方最大最好最繁华的城市。
    中平三年十一月,督军府开始在丸都组建第9步兵师,在三江郡组建第4龙骑师和第8步兵师,并且将第6步兵师、所有四个弩兵师升为机动师,这样虽然统治地域辽阔,却仍能在极短时间内将兵力迅速集中并投置于战场。
    每个作战团只要300辆马车,每个师是1500辆,马匹在1500匹左右。包括组建中的部队,高勇治下总兵力达到十一万,接近东北八郡全部人口所能供养的极限。现在,东北最需要的就是人口,大量的能够劳动的人口!仅仅依靠自己的生育繁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外部想办法大量移民。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一月,仍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东北百姓又一次迎来新年。由这年开始,右北平以东的广大土地上再也没有大规模战乱的踪影,除少数仍在抵抗的死硬分子外,到处是和平的歌声,到处是欢乐的话语。不同民族的人操着或生涩或流利的汉语进行交谈,不同民族的儿童除了要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外还要学习汉语以及中原文化。在这里诸子百家可以畅所欲言,儒家不再居于主体地位。
    都督府后院,高勇陪着苏雪莲、薛兰和任霜在园内散布,苏雪莲看着高勇成熟却不太俊朗的脸庞问道:“哥,今年还要出征吗?”薛兰拉着任霜也以目光询问。
    高勇轻轻踩在白雪上,抬头欣赏院内一株雪松,片刻后说道:“不了,今年我要好好的在家陪你们,如何?不过你们还是要继续读书。”
    苏雪莲听到高勇不再出征,慢慢将头埋在高勇的肩头,轻柔道:“雪莲有在用功读书啊!不信你可以看我的读书笔记,霜妹的课还是我一手教的呢。我倒是奇怪你是怎么知道那么多事情的呢?莫非你是神仙?”
    高勇笑而不答,对着转头望向别处的薛兰问道:“你们姐弟的功课如何?薛奉有没有好好的习武?”
    薛兰看到他们亲昵地样子红着脸回答道:“还好了,就是弟弟整日习武艺、看兵书,学业有些荒废。”
    高勇伸手将薛兰揽过来与苏雪莲一起搂在怀里笑道:“又是一个好男儿!”随后指向南边说道:“今年我带你们去海边好吗?让你们看看美丽的海上日出!看一看壮丽的海天一色!还有海边的螃蟹、海星和海胆!”他们二人从没听过这些奇怪的名称,薛兰低头默不作声,苏雪莲却仰起头俏皮道:“不许反悔呦!”
    新年假日刚过,高勇来到政务院与众人商议如何解决眼前面临的人口问题。
    穿着红色正统大汉官服的荀彧最先说道:“现在东北最缺的就是人口,新设立的三江郡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多条河流交错利于灌溉,且地势平坦、气候怡人,唯一的缺憾是人烟稀少。可是现在治下百姓基本上安顿完毕,能够迁往三江郡得实在不多,头疼啊!”
    青衣纶巾的陈群说道:“政务参赞的话一点都不错!主公,现在八郡百姓一共只有二百二十余万人,四十余万户。其中近三分之一是外族人……”
    高勇打断道:“不是外族,是少数民族!他们既然已经臣服于大汉,便是我们的兄弟,只有我们的敌人才是外族!”
    陈群笑道:“又让主公见笑了。现在总人口比起中原各州还差得很远,要想办法让其他地方的人迁移过来。就算是流民甚至乞丐都好,只要他们能劳动能耕种就行!”
    高勇仰起头看着屋顶,脑中开始努力回忆学习过的东西,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突然灵光一闪说道:“有了!这件事还要靠商人来完成。方法吗……由商务部出面要求那些信得过的商人外出经商时秘密的做宣传,鼓动贫穷或者无地的百姓到东北来。这些商人吗……也不能让他们白辛苦,告诉他们只要能够带回移民,官府会根据人数多少在金钱上给于适当补偿,带回来的越多补偿也就越多。”
    荀彧对面的赵胜笑道:“主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