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烽》第八章效法强秦(下)

天烽最新章节目录
   一月五日,第三份公告下达:郡内女子年龄在十六岁至四十五岁之间无论婚否均可到郡府登记申请进入郡府织布工坊做工,有纺线、织布经验者优先。工钱预定按月结算,具体方法另行通知。
    与此同时,一道密令送至赵胜手中,要求其加派人手赶赴南方各州贩卖纸张书籍的同时大量收购麻、棉、丝等纺织原料,并开始秘密收购粮食、铜、铁等物资囤积。赵胜将密令与公告联系在一起,立刻明白到高勇的用意,不禁赞叹高勇的手笔越来越大。
    这是一份最怪异的公告,居然以郡府的名义召集女工开办织布工坊。在家纺线织布也就算了,毕竟那是几百年流传下来的老规矩。可是如今竟要将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改为集中生产,换句话说女子不可以轻易露面的保守规矩将被打破。
    荀彧非常不解,得知消息后连夜由辽阳赶回,大清早第一个踏入郡府:“主公,这个郡府开设工坊招收女工是怎么回事?”
    高勇伸个懒腰笑答:“荀公莫急,看你双眼通红满身尘土想必是赶了一夜的路,快进屋内歇息一下。”
    荀彧毫不理会仍旧说道:“男主外女主内,此乃先古之礼法圣贤之教喻,怎可轻易破除?纺线织布只在自家屋内即可,何故召集一起徒生是非?”
    高勇知道硬来不得,只好解释道:“荀公所言仅代表一家之辞,平心而论并无太大过错。但是,于国于民却也无甚好处。试问:一女子在家中又纺线又织布,生产一匹布需多少时间?”
    荀彧考虑一下回答:“约在两月上下!”
    高勇微笑:“如此推算两名女子至多生产两匹布。但是,如使一人专责纺线,一人专责织布,再辅以新式器械,荀公认为产出又当多少?”
    荀彧稍愣,摇摇头:“不甚清楚。”
    高勇拉着他走到摆放新式纺线机及织布机的房间指点道:“这是刚刚制造出来的,有了它们同样的人力可以生产出几倍的布匹。换句话说两个人两匹布大约只要半月而已!”
    荀彧立时目瞪口呆!
    高勇继续道:“效率提高,布匹价格自然下降,于国于民岂不都是好事!将女工集中劳作利于材料转运统一管理,还可控制质量,造出同规格同样式的布匹,且女工一起工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更能提高效率。倘若令其在家中劳作,此等好处皆无,事倍功半啊!”
    大户人家的女人自然用不着抛头露面从事生产,可贫苦人家及中下层百姓却顾不得这许多,只要能赚钱糊口什么活都可以做,挨饿的时候他们才不在乎什么礼数呢!一时间,郡府的门槛几乎再次被踏平!
    一月七日,第四道公告下达:凡郡内木匠、铁匠、泥瓦匠及有此技能者需在两日内到所属郡县登记,等待郡府统一征调。
    一月九日,第五道公告下达:凡郡内有志从军、身强体壮、勇武过人年龄介于十八至三十岁之间者均可到郡城申请参军。
    一月十日,三郡开始正式分配土地。首先由郡城周边平坦肥沃的土地开始,每丈量出五十亩即设桩划界,每块土地均呈条状以便尽量保证拥有同样面积的肥沃土地。沿河划分的各地块之间留有水渠通道,以便开春后修建灌溉沟渠。
    三郡贫苦百姓激动不已,这土地是他们祖辈梦寐以求的。在这贪官污吏横行朝不保夕的时代竟然有官府给百姓发放土地,尽管契约里强调该土地归郡府所有,但是对于百姓来说,它归属谁都无所谓,因为契约中明确写着不收租税,并且有效期长达五十年,也即是说这辈子甚至子孙都不用再为无地耕种而发愁。
    拿到地契的百姓第一时间所想到的即是拉家带口到郡府门前叩拜,并且至此才明白第一道公告不准百姓私离郡境的用意。
    此举开创土地国有化先河,并在契约中明确写出只在本任太守治下才能生效,换句话说下一任太守到来此份地契将会失效。由此,百姓们为了自己的生计着想,只有彻底坚定的支持新太守治下的郡府才能保证有土地可以耕种!于是,民心得到空前的凝聚,三郡内百姓对高太守的崇拜更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征兵公告发布后,每日均有数百人应征。而到郡府登记的妇女更达数千人之多,可见因为土地一事,百姓对郡府的信任得到极大提升。面对这一切,荀彧无言以对,民心所向神佛难阻。
    同日,三郡木匠、铁匠、泥瓦匠开始向玄菟集中。高勇下令征集闲散男丁组成伐木队开始砍伐树木为即将开始的各项工程准备木料。来自未来的高勇相当清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过度砍伐会导致气候异常、水资源匮乏直至沙漠化,于是在下达砍伐森林的命令同时亦随同下发指导手册,详细说明如何保护古树、如何保护水源地、如何保护稀有树种、如何分批砍伐等知识。
    此外,高勇又令裴石组织人力在适宜种植林木的平地上建设人工林场,为五年至十年后的木材需求提前作好准备,还鼓励百姓种植适宜做木料的树木,比如杨树、桦树等。
    十二日,首批木料运回,同时各地木匠、泥瓦匠、铁匠陆续到达。高勇立即下令木匠开始制作新式纺线机与织布机,并召集女工开始培训,准备短期内大规模投产。尽管仍处严冬,可三郡却热火朝天,郡府、百姓皆繁忙异常。两日一道公告,令人目不暇接,不仅将三郡带入急剧变革之中,还环环紧扣目标明确,引导百姓朝着既定的方向大步前进。
    十三日,由于使用煤炭,窑温得到大幅提高,砖窑烧制出首批合格红砖,水泥亦开始逐渐接近预定要求。得知此消息,高勇大喜,立即调动郡兵将首批红专运至郡城,并要求泥瓦匠研究如何利用这种红砖建设新式房屋。当然,高勇也画出自己那时代的房屋样式及基本结构供其参考。
    如同木匠一样,泥瓦匠首次看到红砖亦目瞪口呆,翻转细看抚摸敲击,任凭想破脑袋也猜不出这种红砖是如何制作出来,比起土坯不知强出多少倍,尽管仍不及青石坚硬,但红砖拥有规格统一、利于搬运、方便建造、适宜大量生产等诸多青石所没有的优点。许多泥瓦匠忍不住想要立刻试验建房,看看这种红砖究竟有多好!
    高勇想想也好,反正水泥尚未弄好,让他们使用当时的泥料试验也不错。于是,当日午后,郡城河边一栋房屋开工建设,按照高勇的建议:设计房屋结构、挖地基、砌红砖、绑垂线……古今建造技术开始尝试结合统一。
    十四日清晨,高勇被苏雪莲欢快的笑声弄醒。出门一看,苏雪莲正坐在石椅上笑看院墙上蹦跳嬉闹叽叽喳喳欢叫的两只喜鹊,他们互相追逐时飞时落,扑动的翅膀将墙上的积雪扇落,在朝阳下绚烂美丽。
    苏雪莲目不转睛观看他们的即兴表演,偶尔侧头噘嘴,偶尔轻声欢笑。高勇驻足观望,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
    郡府内,征调来的铁匠聚在一起低声细语,均在猜想新太守召集他们的目的。此时看到太守跨门而入,尽皆叩拜。
    高勇伸手示意免礼:“此次召集诸位是有要事相求。”
    “太守有事尽管吩咐!”
    “好,一会启程赶赴郡城东边的抚平乡,大概要住在那里一段时间,吃住皆由郡府供应无需诸位担心。只希望各位竭尽所能,完成郡府交付的工作。”
    次日,抚平乡突然出现三百郡兵驻扎,随即全乡被严密封锁,乡内百姓已于五日前接到郡府通知搬往他处。在铁匠赶到的同时,另有三百余民夫进入。很快,通向高显铁矿及东南煤矿的道路开工建设。铁匠则开始在抚平修建炼铁的设施,尝试用煤冶铁。
    十八日,高勇仍在为郡内工业分布绞尽脑汁时,门卫禀报:几名工匠抬着大木箱要拜见太守。高勇将笔扔到案上,舒舒服服的伸伸个懒腰,心道:“看来又有好消息啊!”果然,这几人正是试验烧制瓷器的工匠。
    为首之人叩拜道“禀告太守,草民等按照太守吩咐,经过百余次试制,终于在昨天烧出第一窖瓷器。知道太守一直为此事烦心,故连夜送来请太守过目。”说着,后面几个人抬进一个大木箱,打开箱盖将里面放在稻草中的瓷碗、瓷盘、瓷碟一一拿出摆在案上。
    这几件按照高勇要求绘有图案的瓷器制作精良、晶莹剔透、光泽四溢,拿在手中清凉顺滑,绝非当时普通陶器瓷器可比。
    此时沮授等人闻讯赶到,在高勇介绍下每人选一件捧于手中细细端详,看到瓷器上图案色彩竟有三种之多,浓淡相宜绚烂异常,目光中充满惊讶与赞叹。“主公奇才,此等瓷器世所罕有,乃是无价之宝。主公由何处得之?”沮授最先开口。
    高勇当然不可能告诉他们这是两千年后学来的,只好再次将莫须有的师傅搬出来:“此乃家师传授,只是少时顽劣,不曾用心学习师傅所制方可称作无价之宝。唉,睹物思人令人感触甚深!”一句话,将这技术来源彻底封死。沮授也没多想,继续啧啧称奇赞不绝口。
    倒是陈晋端详几遍之后喜道:“高太守,如此上佳瓷器如果拿到外面贩卖,依晋看定能有个好价钱。”
    “那你看此物价值几何?”
    陈晋考虑许久方才咬牙道:“非三万钱不卖!”
    高勇哈哈一笑,遥头道:“三万钱太少,非十万不卖!”接着对几位工匠说道:“诸位数十天来辛苦了,离府前每人到账房领五千钱,此外给予协助的工匠每人一千钱,由你们代领。回去后立刻扩大规模,将生产出来的瓷器秘密交于赵郡丞。有两点务必注意:第一,烧瓷工艺要严格保密,如有泄漏下场不说你们也能猜到;第二,诸位回去后还需辛苦,研究研究能否烧制出更多样式,比如酒杯、花瓶、手镯等。此外,色彩仍然太少,要继续摸索试验,对于发现新颜料者均有重赏。”
    工匠离去,高勇心中的半块石头落下,有了瓷器,再加上造纸、印刷以及纺织三大行业,郡府几年内的建设资金总算有了着落。看着众人喜爱的模样,高勇当即将这几件瓷器分别赠予了他们,并将样品立刻送至赵胜手中,要其准备在富户大族中推销。
    三郡建设的初期基础工作已经起步,剩下的就是等待发展壮大。手中的人才各司其职,荀彧主抓民生,整顿吏治、丈量土地、安排分配忙得不可开交;赵胜虽然挂名右北平郡丞,可自从接手工商生产后便再也没有过问郡内之事,尽心尽力帮助高勇开展工商事业,督促设备制造、加紧培训工人、巡视各处工坊烧窑、安排原料采购、物品生产、组织贩卖,几乎没有片刻清闲。<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