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烽》第五章边地风云(上)[2]

天烽最新章节目录
   先生太抬举晚生了,晚生只是想尽力完成自己的理想。内,使民富国强、百姓安居乐业再无战乱之苦;外,开疆扩土,使异族尽皆臣服并且融入我华夏文明。”
    沮授双目一亮,“呵呵,真是美好的理想。那授要问问了,这吏治腐败如何解决?这民富国强如何达成?”
    高勇整理思绪慢慢讲解道:“首先是依法治国,如强秦商鞅之法,但又不同。商鞅之法过于严苛,虽利于国家管理,却仅限于短时期使用,久之则徒害苦其民。故此——法应不宽不严,其制订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并且允许根据环境修改,任何人包括皇室都要受其约束,换句话说——彻底实行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制度!其次,将县令、太守等职务细分,专人负责审核案件,专人负责掌控郡兵,而县令、太守则专职管理指导,此三部分互相独立、互相监督、互不统属,所有官员都要受到民众监督,但有违法遭举报者即可立案审查治罪。如此则民可安、吏可清、国家可富强。”话音已落,余声犹自绕梁。
    沮授、田丰眉头紧锁,显然还是不太能够理解。毕竟高勇所说的东西都是经过两千年的发展人类经过不断的实验改进而总结出来的平衡制度,是经过古代包装的民选监察、类三权分立结构,不是他们这些被皇权思想洗过脑的人所能理解的。
    许久,田丰开口道:“这或许是个好方法,但是丰还是觉得王化之治更好。皇帝乃是百姓之首,天下万民皆是皇帝的臣民,官吏只需按照皇上的命令办事即可,律法皆有皇帝制定,只有这样才能够上下齐心,国家才不会变得混乱,才是真正的治世之道。而像你所说官吏由百姓选出还要受到监督……这个吗……不可,不可!”
    “这个田丰怎么还想着忠于皇帝啊!没治了!”高勇心想,却没有开口,转而望向沮授。
    沮授缓缓抬起头,看着高勇,深邃的目光豁然开朗,“依法治国、民选监督、职责细分……嗯,或可一试!”听到这四个字,高勇暗自庆幸先于袁绍收得沮授,否则他极有可能如史书所写投奔袁绍,名望、身份、背景是大多数士子选择辅佐对象的主要标准,沮授也不例外,如果不是高勇的分权、民选理论更吸引人,只怕一个小小的郡守无论如何也招不到他。
    “既然如此,我等何不来个约定,你们去实现你们的哪个理想!而我来完成我的志向!看看将来谁能让百姓更幸福!”
    “好!”三个人在碧天红日下立下了一个关乎中华未来的赌注,而谁会是最后的赢家?
    当天,高勇住在田丰府内。夜里由田丰做东邀请高勇和沮授喝酒。酒席上,高勇将自己在洛阳的见闻和一路南来的经历讲诉一遍。特别在提到太平道教的时候,高勇向田丰问道:“田公,这太平道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教派?他们借着传道为名广收信徒,据我所知在长江以北的各州都有他们的道众。”
    田丰沉重的说道:“丰也颇为担心这个太平道教,他们借口传道广收信徒,其中尤以贫苦百姓居多,恐怕有朝一日,张角振臂一呼,天下便要大乱。”
    沮授看了一眼田丰那忧伤的神情,劝慰道:“元浩兄,不要再为卖官卖爵、吏治败坏忧心了,这些并不是你一个人能够改变的。”
    田丰摇摇头,淡淡的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这句话最能够表达丰此刻的心境!”
    三日后,高勇与沮授告别了田丰回到了他的家曲周。沮授将曲周的家产交付他人打理,自己则与高勇一同上路,用沮授的话说“要多了解了解高勇这个他未来的主公。”
    一切安排妥当,高勇与沮授径直奔并州雁门马邑,去下完成一个任务:高顺、张辽。
    说到高顺,不得不提他的为人。三国文献里记载:高顺清白威严,骁勇有智,衷心仁义。不饮酒,不受馈遗。每谏布:“以智者、慎思而行”。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后郝萌反,更疏之。顺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下邳败,为曹操所俘,就戮。
    由此可见高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统帅,可惜却不太懂得变通,一生忠于一人,如果是明主,则其必显赫于世。可惜是吕布这个武力第一、谋略倒数而且刚愎自用的家伙,空负了一身本事。
    而高顺也是高勇及众多三国迷所推崇的一个人物,‘每所攻击无不破者’仅这一句话八个字足以证明他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如果不是英勇就义,历史恐怕又要出一个绝世猛将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