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纪事》147.147章:[2]

七十年代纪事最新章节目录
   ,虽然清楚首都里的医生水平高,但也担心得吃不下饭呀!
    “爹,我会的。”齐淑芳感激地道。
    醒来后的七斤见到祖父和父亲都来了,十分开心。
    然而,开心过后,他就道:“阿爷,爸爸,你们快出去,别被我传染上了。等我好了,我们叫上金爷爷金奶奶和弟弟妹妹一起吃饭。”
    听得贺建国忍不住擦了擦眼睛。
    “不出去,阿爷陪着你说话。”贺父到了这把年纪,早就什么都不怕了,他担心齐淑芳也像贺建国一样劝阻自己离开,明着跟孙子解释,其实也是变相说给齐淑芳听,他小时候得过水痘,所以对这种病是终身免疫。
    贺父说完,拉出自己带来的行李,“七斤啊,阿爷给你带了弹弓和陀螺,你哥哥们玩的弹珠都托我给你带来,还有阿爷给你做的木马,一会儿让你爹组装。”
    贺父和贺建国专程赶来探望并照顾自己,七斤心里欢喜,顿时活泼了很多。
    同时,为了照顾不能吃油腻辛辣之物的他,贺父和贺建国也和齐淑芳一样,和七斤吃一样的饭菜,不管齐淑芳和七斤怎么劝都没用。
    有了贺建国和贺父,齐淑芳肩头的负担跟着减轻了不少,如果不是因为近距离接触过七斤,贺父和贺建国都想去看看住在陈迟家的金教授夫妇和三个孩子了,可是孩子娇嫩,他们不敢冒险,只能强硬地按下心中的思念之情。
    “老师和师母照看着,我姐经常去看望,每天都会递信给我。”齐淑芳道,“就是五一和五二吃点苦头,等不到一岁再给他们断奶了。”
    五一和五二八月生,现在是五月。
    想到五一和五二受到的待遇,齐淑芳就觉得心疼,像刀割了一样,本来他们两个一起吃奶,自己的奶水就不够供应他们,不得不一直喝奶粉,现在断奶的时间也提前两三个月,哪像七斤和平安都是一岁左右才断奶。
    可是,自己现在照顾七斤,为了不把病菌传染给他们,必须狠下心。
    贺建国明白,因为明白,所以愧疚。
    孩子离不开母亲,照顾孩子的重责大任就落在妻子肩上,而自己却留在古彭市只需上下班即可,现在孩子病了,所有压力也都是由妻子承担。
    “不能这么说呀,你不怪我照顾七斤不周……”
    “这怎么能怪你?你一个人照顾两个老人四个孩子,他们一直都很健康。”七斤的病不是照顾好就能避免的,谁能想到他会有一个同学得了水痘然后传染给他?贺建国虽然心疼儿子,但不会迁怒妻子,也没办法迁怒那个可能会留下后遗症的孩子,世上没有人愿意得病。
    卧室里没有第三个人,侧耳听到贺父陪着七斤说话,齐淑芳摸了摸贺建国的脸,“你也不用愧疚,我们谁都不想七斤得病。”
    “嗯。”嘴里说不愧疚,心里怎么可能也是这样。
    其实,比起长期分隔两地的夫妻,比起无法亲自照顾孩子的双职工,他们的情况已经强多了,他们心里也清楚,就是看到病怏怏的孩子感到无比愧疚。
    齐淑芳也知道了贺建国得以来探望七斤的原因,他请了假。
    一般和家人分隔两地的职工无法利用公休日和父母、配偶团聚,那么每年都有一定的探亲假可以让他们去和父母、配偶团聚,不过贺建国和齐淑芳不再此列,因为他们可以利用齐淑芳的寒暑假相聚,所以贺建国没有探亲假。
    幸好贺建国这些年工作一直很认真,加上最近工作上又没有特别需要他的任务,七斤病得这么严重,他顺利请到了半个月的假。
    但是,去掉来回花费的时间,他只能在首都停留十天。
    即使是十天,也够七斤高兴了,他可是三个多月没见到父亲了呀!
    五一和五二懵懂无知倒还好,平安得知后很不高兴,她也想见阿爷和爸爸,最后在医生的同意下,贺父和贺建国又是洗澡又是消毒又是换衣服,和平安见了一面,贺父还背着她转了一圈,就是没有接触年纪太小的五一和五二。
    十天后,七斤的疱疹结痂,逐渐转好,贺建国依依不舍地离开,贺父不放心,暂时留了下来,等七斤痊愈后也没有离开,可把七斤高兴坏了。
    “阿爷,我们去东来顺吃烤羊肉!”
    “好!”听孙子这么说,贺父笑得合不拢嘴。
    平安不甘示弱,捧着自己的储蓄罐出来,“阿爷,阿爷,我请客,咱们去全聚德吃烤鸭!烤鸭可好吃啦,雅皮脆脆的,卷在烙饼里抹上甜面酱。”
    “好好好!”
    七斤拉着贺父的手,“阿爷,你以后和我们一起住好不好?我每天陪你去天/安/门看升国旗,等我不上学我陪你去爬长城。”
    关于这个问题,贺父没有一口答应,而是笑着摸摸他的头,“七斤和平安真乖,不过阿爷不习惯住在城里。在咱们古彭市住几个月阿爷就觉得到极限了,何况首都?这里可是天子脚下,我一口老土话,可别叫人看你们的笑话。”
    七斤嘴巴一撅:“什么笑话呀?才不是笑话,我有一个好爷爷,很多同学都很羡慕呢!”
    贺父笑笑没说话,很快岔开了话题。
    七斤病了这么久,这学期没多久就结束了,齐淑芳因为修过大学课程,没有因为一个多月的假就影响最后的考试,顺利迎来暑假,回归古彭市。
    这个暑假十分炎热,七斤却像脱了缰的野马,住在老家到处撒欢。
    他和贺父的感情本来就不错,经过这件事更加好得不得了,天天跟在贺父后面一起放羊割草,差点把自己的功课都给忘了。
    只要他完成自己的功课,只要他不走歪路,齐淑芳就不太搀和他的所作所为,觉得打人应该给孩子一个自由,因此任由他住在老家,在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上山下水爬树摘桃摸金蝉,皮肤晒得黑了一层,暑假结束后再回到校园,同学都不敢认他了。
    夏去秋来,喜报频传。
    贺建党和贺建军家的棉花获得了大丰收,亩产量达到一百多公斤,贺建党家收了一千多公斤,贺建军家收了八百多公斤,每公斤五块钱左右,贺建党家进账五千多,贺建军家进账四千多,棉种钱和拖拉机柴油钱十分有限,国家给的补贴就能抵过来。
    贺建党一下子就把欠下的债务还清了,王春玲喜极而泣。
    她以为自己家欠的这一千多块钱得还十年八年,没想到一两年就还清了,不仅还清了,而且自己家还落下四千多的积蓄!
    四千多啊,这是多大的一笔钱,简直不敢想象。
    基于财不露白的想法,贺建党和贺建军对外一概宣称去掉本钱后,一亩净落百十块,可是就算百十块也够让人惊讶了。
    一边看着贺建党把钱还给贺建国,王春玲一边擦眼泪。
    “老三,真是谢谢你,也谢谢淑芳,要不是你们给出的点子,俺们家哪能有今天呀?有了这笔钱,俺们还清了账,也能重新买砖买瓦盖新房,也有钱娶儿媳嫁女儿了。”大儿子大女儿都到婚嫁的年龄了,这一二年就因为自己家负债累累,没说到好对象。
    也不是说不到对象,贺家毕竟人才辈出,完全能抵消负债累累的影响,这时候选择和自己家结亲,有不嫌弃自己家负债的,可以说人品上佳,可惜没有缘分,也有几个无赖之家觉得自己家欠了一屁股债,兴冲冲地想结亲,但对象却是好吃懒做。
    事关长子长女的终身,王春玲一桩婚事都没答应,贺道荣因为家里的情况也不想结婚,文化程度较高的他决定趁着改革开放出去闯一闯。
    贺道荣早就想出去了,但自己家种了这么多地,他不能就这么离开。
    现在家里挣了钱,出去也有本钱了,贺道荣想出去。
    “挺好。”贺建国比较赞同,“男子汉大丈夫,就得出去长长见识。现在国家发展经济,你去南边吧,那里是出口特区,也是经济特区。”作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妻子又长期居住首都,他的消息当然灵通,再说这些已经有文件下来了。
    贺道荣兴奋地道:“小叔,你也觉得好?”
    贺建国点了点头,“机遇来了,结果好不好,全看你自己的本事。你要是真想做一番事业,去深圳,先学习学习,然后再看情况来决定自己接下来的行动。”
    “可是爹和娘都不同意。”贺道荣看向父母。
    “当然不能去,去干嘛呀?家里的日子不是越来越好了吗?你在家种地,咱家两年就能成万元户了!”王春玲不满地道,“外面有什么好?穷家富路,花钱不说,主要是你就是老农民,到了外面能干啥工作?靠啥吃饭。”
    贺道荣听了,表情一下子低落下来。
    贺建党看了妻子一眼,“你听老三说。老三这么说,肯定有他的用意。”
    王春玲这才停下来,看向贺建国。
    “老三,你说小荣去什么深圳有啥好处?在家种地不好吗?娶个媳妇,明年再多承包几亩地,几百块一亩地的收入,俺能从梦里笑醒。”
    和王春玲根本说不通,话题比较复杂,也无法说清楚,贺建国想了想,笑道:“大嫂,我不是说了吗?国家发展经济,那么一定会给经济特区大开方便之门,现在已经不是以前工农界限分明的时代了,也允许经商了。让小荣去闯闯,抓住最开始的机遇才是最大的成功,如果比不上家里再让他回来就是,年轻,等得起,拼得起。”
    贺建党一锤定音:“就听老三的!小荣想去,就给他带上一千块钱去,成功了,咱们一家都高兴,不成功,家里还剩三千块钱,以后多种点经济作物,不怕没钱花。”他也想让自己的儿子出息,读书比不上老二家的大蛋,必须另寻出路,不然就是一辈子务农了。
    谁想一辈子务农?就算现在赚了一大笔钱,贺建党也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当老农民。当老农民没有出路,这么多年还看不清吗?
    王春玲咕哝几声,不说话了。
    贺父在旁边听着他们的对话,暗暗点头,赞同贺建党的决定,见三儿子把大儿子还给他的钱推到自己跟前,眼睛一瞪:“老三,你这是干嘛?”
    “大哥不是说打算买砖瓦盖房子吗?趁着这次机会,给我们买七间房的砖瓦,推倒茅草屋,正面盖三间,东西盖两间。”家里孩子多,又有老人,贺建国决定多盖几间,以后回老家人人都有自己的房间住,“钱要是不够,大哥先给我添点,回头我再送来。”
    这些钱买五间砖瓦房的砖瓦肯定够了,七间的就不够,而且贺建国趁着便利,决定把房子院子面积扩大一点,必须放得下买来的旧家具。
    他和齐淑芳讨论过这件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