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纪事》111.第111章[2]

七十年代纪事最新章节目录
   着搪瓷杯倒了开水泡菊花茶,这段时间忧心忡忡,有点上火了,牙龈肿痛。
    人人自危而消极的同事们还在那里唉声叹气。
    等到工会拿着一沓票证过来,让大家抓阄,高兴与不高兴的同事们才兴奋起来。
    这次有两张凤凰牌缝纫机票、两张飞鸽牌自行车票和两张上海牌手表票,还有一张红灯牌收音机票,一张华生牌电风扇票。
    一共八张票,却有上百个人抓阄。
    齐淑芳因为家里有三转一响,就没参加抓阄,只盯着电风扇。
    每年三伏天都特别热,她倒是不怕热,可是贺建国不耐热,她早就想买一架电风扇了,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弄到电风扇票。
    轮到电风扇票抓阄时,她踊跃上前,然而,手气并不好,没抓到。
    王大姐抓到了收音机票,顿时如获至宝,她家就缺收音机了,见齐淑芳拿着空白纸团,不禁笑道:“你没抓到?那么是谁抓到了电风扇票?”
    机务段副段长抓到了,但他家庭负担比较重,没钱买风扇,见齐淑芳想要,就让给她了。
    这种情况很常见,今天抓到票的有三个都让给同事了,有的是家里买不起,有的是自己家里已经有了,不需要再买。
    齐淑芳再三道谢,珍重地收好了票,明年年底到期,那么明年春夏之际买下比较好。
    “淑芳,你听说了吗?”暂时没事干,王大姐靠到齐淑芳桌边和她聊天。
    “什么事?”
    王大姐眼里闪着光芒,“首都百万军民游行,庆祝粉碎四。人。帮的胜利!可以说是举国沸腾。是不是说以前那四个人说的话办的事都不算数了?”
    原本热烈拥护那几个人的同事听了这句话,脸色更加灰败了。
    齐淑芳抿嘴一笑,不予置评。
    过了一会,齐淑芳问是从哪里看到的新闻,王大姐说是收音机,随即道:“对了,站长说把电视机搬出来,休息时间好收听电视上的新闻。淑芳,我记得钥匙在你那里吧?”
    “是啊,是在我这里。”
    一台上海飞跃牌的九寸黑白电视机,在火车站简直就是宝贝一样的存在,平时都是仔仔细细地锁在单独的房间里,舍不得搬出来用,齐淑芳都快把这件大宝贝给忘记了,没想到站长这时候突然提起来。
    以齐淑芳的门路,也能弄到电视机票,鉴于电视机的吸引力非比寻常,价钱又特别贵,最少三百六,多则四五百,她暂时就没把心思放在上面,想等等再说。
    她请示过站长,拿钥匙开门,几个男同事小心翼翼地把电视机和天线搬出来。
    播放时得扶着天线,而且画面不太清晰,还得完全正对着电视机才能看到,侧看的话根本就看不清楚画面。
    午休时,放电视。
    齐淑芳发现所有同事都在场,一个都不缺,挤挤挨挨地看电视机,有的人吃饭速度慢,甚至捧着饭盒一边吃一边看,哪怕是已经知道的新闻,大家仍然看得津津有味,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来影响播放效果,态度非常之好。
    其实,齐淑芳也很喜欢看电视,虽然不是书里说的什么彩色电视机。原因很简单,在她那个时代,气候恶劣,每个人苦苦求生,返璞归真,很多东西都没有了。
    电视机就开了半个小时,大家意犹未尽地离开,三五成群地议论刚刚看到的画面。
    齐淑芳喜欢归喜欢,没到大家狂热的地步,一下班,就匆匆回家,薛逢已经做好饭等着她和贺建国了,简单的家常小菜,和剩的羊肉汤。
    齐淑芳和贺建国一边喝,一边问是哪来的牛肉。
    在城里住了四五年,齐淑芳就买过三次牛肉,大部分农村都没有拖拉机,干活仍然靠牛马骡子,所以国家禁止宰杀,齐淑芳买到的牛肉两次是牛老了干不动才杀掉卖肉,一次是壮牛出事故断了腿不能干活,后者味道还好,老牛的肉质特别老,吃起来费劲。
    薛逢道:“听说是运煤的平板车翻了掉沟里,砸死了牛。”
    “哦。还是八毛钱一斤吧?”
    “是呀,骨头九分钱一斤,别看就这么一节,三四斤重呢。”
    那可不,一头牛的体积重量显而易见,骨头自然大且重。
    薛逢提出想让老父来住段时间的请求,齐淑芳看向贺建国,后者很干脆地道:“来吧,昨天爹还问起薛大叔,还让我捎了点烟叶回来给薛大叔寄去。薛大叔上回不是说有个老伙计喜欢抽烟袋吗?爹特地留的烟叶。”
    得到贺建国的同意,薛逢立即就给薛父发了电报,同时把烟叶寄回去。
    不料,薛父这次却拒绝了。
    薛逢虽然感到失望,但却明白老父不来必有用意,倒也没有强求,她早先停职,现在一心照料孩子,等待恢复原职的那天。她是不慌不忙了,贺建国和齐淑芳一点都不清闲,因为秋收时贺楼九队最先完成收割、耕种任务,其他生产队看着自己生产队里还没把玉米等庄稼收割完,超过半数的生产队都想买手扶拖拉机,回来就下地种麦。
    买拖拉机,一定要收介绍信,然后到拖拉机厂购买。
    有个生产队想买拖拉机,生产队里的钱不够,差三百,就问生产大队借,贺建党哪敢开先河?没见还有四个生产队以没钱的名义不买拖拉机?如果借了,那几个生产队肯定蜂拥而至,只能私人借给他们。
    可是,贺建党手里也没那么多钱,和贺建军两人才凑出二百出头,就来问贺建国借一百。
    和齐淑芳商量后,贺建国借了,不仅借了,还帮忙把拖拉机顺利地买回来,六个生产队里六台拖拉机,突突突地在地里忙碌着,热火朝天,一片好景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