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女福妻当自强》第四十章安宁赈灾,舌尖上的大周[2]

农女福妻当自强最新章节目录
   ,恐怕没半个月水池里的水就都干了。”开口说话的是村长李富贵,他听闻安宁过来后,便也从家里出来了。他的眉头紧紧皱着,神色无一不显示着他也在为这天气深深地担忧着。
    安宁一路走来,自然也看到了田地那种裂成了一块块的场景。在那种情况下,庄稼还能生长才奇怪呢。
    “要不,再多打几口井吧?”
    安宁之前为了以防万一,他们家在城里的每一座宅子都打了几口的井水,即使天气真的恶劣到连井水都干了,那么多口的井,总有好的可以使用的几口。
    在古代挖井也是需要银子的,就不知道他们舍得出这个钱吗?
    李富贵的眉毛微展,“在十天之前,我们就一口气挖了十口的井,这笔钱,都是从那笔的建设费里出的。”田地在井水附近的人家多少也就便宜了他们。
    安宁脸上也微微露出了点笑意,“还是村长你们想的周全。”
    这里人多实在不是说话的好地点,她又道:“我听说村长上个月多了一个孙女,长得很是可人,我可以去看看吗?”
    “尽管过来,若到时候我家小玉能够沾点安宁你的本事便是她的福气了。”
    小玉想来就是李富贵孙女的名字。
    安宁同李富贵一起走到李家。李家的房子也是新盖的,李富贵这一房的人口不少,所以当初盖房子的时候直接盖成四进的宅子。
    李富贵的媳妇还在坐月子,将这小玉抱出来的是李家的一个丫鬟,身上的衣服布料虽然不算好,但也整齐干净。
    安宁逗了一下小姑娘后,丫鬟又将小玉给抱回去。
    安宁直接对李富贵说道:“村长,我看我们村里是不是得买一些粮食屯着,在这种天气。”
    李富贵点点头,“事实上,我同大家也商量过了,之前便拿了一千两银子买了米回来,即使到时候发生旱灾,那些米也够村里熬过半年。”
    安宁眉毛舒展开来,“那我就放心了。”
    这世界的聪明人可不止是她一个。
    李富贵又道:“幸亏这红薯玉米的产量不少,去年大家在你的带动下也种了好些,即使今年有旱灾,家中也有足够的粮食熬过。”
    安宁见李富贵他们将一切安排的井然有序,心中不由也感到十分欣慰。她同他说了一些话后便回去了。
    ……
    在她从玉山村回来后没几天,那几个沈洪才请来的高人也来了。
    在进行了三天的法会后,这天不但没有下雨的趋势,反而越发的炎热了起来。六月中旬,即使百姓们还怀抱着侥幸的心理,一场大旱仍然浩浩荡荡地降临,带走了河里的水流,带走了蓄水池的水源,带走了田地里的庄稼。
    老百姓的哭声和悲恸丝毫无法使得老天爷动容几分,依旧冷酷地将这难得一见的大旱带来了大周这一片的土地。
    不同于安宁所以为的十个州,到了六月中旬,确定大旱的足足有十三个州。
    短短三天之内,城里的粮价便从十文一斗上升到了二十文一斗的地步。安宁皱了皱眉,直接一一拜访了城里那些拥有大粮店的商户。
    安宁曾经在前世看过一句话来着,大概意思如下,百分之两百的利润就足够让一个资本家铤而走险了。更何况是这种一翻就数倍的利润。即使安宁作为乡君,在利益面前,他们仍然选择左耳进右耳出。
    到了第五天,一斗的米一斤涨到了三十文的地步。
    安宁冷笑一声,默默将那些商家的名字记录在册。
    又联系了沈家、蔚家、杨家等交好的人家,才一天过后,一个临时组成的商铺就此成立。这年头,有远见的可不仅仅是安宁,之前安宁默默买粮食的时候,不少的大户人家也防范于未然地囤积了一些,一些人在这个时候将粮食拿出来发灾难钱,一部分人则是更有远见地打算利用这旱灾好好打响一下名声。在这些人眼中,现在的旱情不算严重,即使要赈灾要平价卖出粮食,也应该再等等,等到老百姓们陷入绝望之境再出手,效果自然比平时要好许多。怀抱着这种思想的人,在安宁上门之前,只是委婉地表示家中的存粮暂时不够,得等手下外出购买粮食后才能加入赈灾的队伍。无非就是想以最小的利益来获取最大化的成果。
    对于这种人,安宁也没有再继续劝。她也曾劝县令沈洪才开义仓——开原县前几年的收成一向不错,加上上一任的吴知县又是个好官,开原县的义仓中的粮食一直都是装的满满的。倘若沈洪才愿意开义仓的话,不仅城里的粮食价格会跌落,那些商家看见朝廷出面,也没有那个胆子哄抬物价。偏偏在安宁上门的时候,这位沈县令拿捏着腔调表示开义仓这种必须得等待上头的命令——即使不是皇帝的命令,至少也要是知府的。在命令下来之前,他没法做主。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把安宁给恶心得够呛。
    安宁懒得做他的说服工作,直接走人。即使要同他秋后算账也不急在这一时。
    她现在所成立的临时商铺大概有沈家、蔚家、杨家、周家、还有一个城南李家。李家本身就是做粮店生意的,安宁之前对李家小姐李明珠不是特别有好感,觉得这位李家嫡长女爱炫耀又虚荣。但是在她上门的时候,这位大小姐在听闻了她的来意后,却扭扭捏捏地拿出了自己积攒的六百两银子,表示也要加入。这倒是让安宁对她刮目相看,并且有点后悔自己以前对她的态度。从这件事来看,李明珠本质上还是一个挺不错的女孩子的。安宁并非那种做错事因为面子缘故就拉不下脸道歉的人,她直接向李明珠为自己以前的言行道歉。
    李明珠只是抬了抬下巴,“我只是觉得外头的那些哭声烦人罢了。用一千两银子买我清清静静的睡眠还是很值得的。”
    安宁前世看多了所谓的傲娇系女主,自然很懂得如何顺毛,“是是,我一定会努力让李大小姐尽快有良好清静的睡眠环境的。”
    五个家庭里,安宁所代表的周家准备了两百万斗的粮食——周李氏、周慧、周青梅、李南对她的做法都十分支持,多少捐出了一些银钱买支持安宁的大业,加上她自己所买的粮食,周家便有了两百万斗米。这不免让其他几家都刮目相看。倘若周家有一百万两拿出一万两做善事也就算了,明显这次周家拿出了至少两万两银子的物资——在周家家产加起来可能都不到十万两的情况下。沈家虽然家大业大,但是真正账面上能动用的银子也不到一万。其中至少得留下三千两作为沈周两家成亲的耗资。因此沈家拿出了大概七千两的物资。杨蕊家是皇商,钱虽然比不过蔚家,但在宣州也是数一数二的,直接贡献了五万两。李家则是拿了五千两,这五千两也包括了李明珠的六百两。至于蔚家,蔚池拿出了一万两。蔚家虽然钱多,但架不住蔚家要救助的地方也不多,安宁他们作为开原县的人,自然赈灾先从开原县开始。但蔚家就不一样了,直接受灾的十三个州一起帮,这就导致蔚池只能拿出一万两支持安宁了。
    这些银子加起来也是一笔大数额,给了安宁很大的底气,在大旱到来之际,五家联盟的粮店便开张了。
    五家联盟所贩卖的粮食仍然同大旱之前一个价格——皆是十文一斗。为了防止有人恶意购买大数量的粮食来倒卖出去,每个人限量购买十斗。因为担心蜂拥而来的客人太多,容易造成踩踏事件,这五家联盟直接在城里开设了十个分店。每个分店都有十个护卫,外加十个活计忙活,因此不至于会手忙脚乱。
    十文钱和三十文钱,就连傻子都知道要怎么选择。一时之间,大家都排着长队购买平价粮食,甚至其他县的人听闻开原县这边有这么便宜的米粮,宁可坐马车也要赶来一起排队。原先那几家高家卖粮食的店铺瞬间就门可罗雀,好不凄凉的样子。偏偏这五家中没有一家是他们得罪得起的,特别是其中还有一个蔚家,这些人即使内心深恨安宁他们挡了财路,也不敢跟着作对,只能诅咒安宁他们撑不住,最好是第二天就全部卖完没粮食。
    其中一陈姓人家,居然因此昏了头脑,打算收买一个伙计,在米里下毒。只要有人买了粮食回去后出了人命,恐怕这店也开不下去。
    只可惜安宁他们店里所用的伙计皆是各家的心腹下人——谁也不想做好事还惹得一身骚,自然得派信得过的人来。那伙计前脚收了银子,后脚直接就出卖了这陈家。一个下毒的罪名下来,陈家不死也脱层皮。即使陈家花了大钱打点也没用,蔚池深恨陈家的做法,直接一封信告状了上去。
    沈家也去找沈知县喝茶。几天过后,陈家便被杀鸡儆猴了一把,当家的那一房直接判处了流放,家产也被抄了一半。剩余的几房则是围绕着家主的位置和剩余的财产打得好不热闹。有了陈家的下场在前头,一时之间蠢蠢欲动的一些人也收敛了爪子,生怕一不小心伸出去就被人直接剁了。
    在旱情越发严重的时候,五家联盟的出现无疑像是定海神针一样,让原本躁动的开原县平静了许多。即使因为大旱收成不少,有了十斗的粮食,好歹可以勉强挨了过去。
    在安宁他们的粮店开得越来越久的情况下,他们五家的名声也越发响亮了起来,一些受益的老百姓更是因此在家中给他们点了长生灯。
    “听说这米店是周乡君安排的呢。周乡君果然是大好人啊。”
    “是啊,周乡君以前也是农户出身,当然能够体验我们底层老百姓的痛苦了。”
    “这杨家、李家、沈家、蔚家也是好的,据说杨家可是足足出了五万两呢,可见不是每个大户人家都是冷血的。”
    “哼,只可惜也就这几家好的,其他的,不提也罢。”
    “可恨那陈家、苏家,之前居然趁这段时间抬粮价。我当时害怕后面的米会越来越贵,足足买了一百斤啊!我的银子啊!”
    其他同样买了前头的高价米的人也感同身受,和那人一起痛骂起了那些黑了心肠的人家。
    于是安宁他们越是光芒闪亮,那些投机分子就越是被衬托成了地上的泥土。
    杨家老爷子在听闻了市井流言后,不住地抚着自己的胡子,笑眯眯对着孙女杨蕊道:“可见咱们杨家这五万两银子花的值,五万两,嘿,若在平时恐怕买不回来这么好的名声。”
    杨蕊道:“安宁的确是很有魄力的人。”旱灾刚开始,她的这位好友便雷厉风行地联系他们,定下计划,半点犹豫都没有。
    她顿了顿,说道:“爷爷,不过我们和安宁这样做,会不会让上头以为我们这是在趁机收买民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