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涅天下》367南北之战(三)

凰涅天下最新章节目录
   小说“触地撞击引爆!全是触地撞击引爆!……”
    北军中军帅台斜后方的望楼上,军器监雷铖和火炮作都事雷晋从开战起就拿着望远镜观测南军火炮威力,这时表情都不好看;情定危险总裁。
    相比雷铖的脸色发青,雷晋在震惊后变得激动,嘴里叽咕不停,“撞击点燃信管引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信管内的装填物必须易爆又稳定,究竟是什么?……”他拿着望远镜的手臂挥动着,蓦然回身盯着雷铖,双眼冒光道:“还打什么?赶紧让何帅停战吧,没准能在战场上找到哑弹,抢在南军之前弄回来……多找几个拆了,不信分解不出来……”
    雷铖眉头跳了下,狠狠瞪他一眼,“你当打仗是喝水,说停就停?……当年从金国弄回来的炮弹,你们拆了这么几年,也没见分解出什么来,还好意思提。”
    他说的是南军渡海与金军作战时,曾经发射出的哑弹被职方司费了老大的劲从战场上暗渡回来,供军器监下属的火炮作拆解研究,但雷晋等人研索了三年,却没什么进展。
    这也怪不得雷晋,卫希颜知道了肯定同情他——雷管是用雷汞引爆硅藻土吸附的硝化甘油制成,这个时代没有元素测试仪可以帮助分析化学成分,光看成品哪能知道它的原料?
    雷晋咕咙着辩解,“如果看样子就能造出来,唐门的毒药早就天下飞了。”话虽这么说,他心里也有着很大的挫败感,叹息着道,“如果阿楚还在就好了。”
    他说的“阿楚”叫雷楚,和雷晋是同一批被惊雷堂收养的,学武天分不怎么好,但很会造器,最先在暗器堂,北廷立朝后进入军器监,后因职方司需要一个精通器械又聪明稳重的人去南方联络雷梁——沈元的义子——于是派了雷楚过去,经过他手的情报,在技术上都有精辟分析,给军器监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可惜在雷梁暴露时,雷楚也暴露了。
    如果阿楚还在……雷铖心里也叹息了,他想起雷楚很早提交的那份有关“钢元”矿石的情报——时至今日,他们已经知道这种矿石被南廷军器监命名为“锰”,取金之猛意,有了这个矿石就能让冶炼出的钢更加强韧,让炮管更能承受炮弹发射的压力而不爆裂……可惜,南军已将拥有矿石的麻逸和瑞宋岛严密管制,他们的船只根本带不出大量锰矿石来,即使带出少量矿石,也是没法大批制造的。
    之所以他们的火炮射程上不去,威力也远不及南军火炮,造炮材料就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即使清楚这点,也没法解决。虽然北廷矿冶已经能够炼出钢块,但冶炼成本超过铸铁,产量上不去,更多是用于打造精钢刀剑和箭矢,而一管炮用钢至少三四百斤,造炮供不起;若用青铜或黄铜代替,韧性确实比铸铁强许多,但造价同样太高,大量造炮也承受不起。毕竟拨给军费监的费用不可能全用到造炮上,弓弩也是花钱的大头啊,还有打造战车和重骑兵的费用——养一个重骑兵就相当于养四个轻骑兵或十个步兵……
    雷铖越想越头痛,雷晋还在咕咙着,“比起三年前,射程又更远了……阵前相距三里,再退后一里置炮营,这么算下来,有效射程至少有四里。”
    雷铖听了这话更觉头痛,南军火炮比起三年前在金国战场上的表现又有进步,这个事实真是让人刺激。有南军火炮“珍珠”在前,他们的火炮就如“鱼目”,还敢拉出来吗?——你打不着人家,人家打得着你,这不是挨揍么!
    雷铖狠狠咬了下腮肉,心道:所幸南军火炮不是没有弱点,只要分散阵形,以骑兵急进,炮弹发射的速度快不过骑兵冲锋的速度,只要两军交战在一起,火炮没用了,而我军还有利器……
    此时南军阵营中,种瑜并没有旗开得胜的喜悦,他的耳中已经听到了马蹄的沉雷声。
    从望远镜中看去,战场上硝烟弥漫,根本看不清视野。
    在横山兵还没完全倒下时,马蹄声已在后方响起。
    北军骑兵发起冲锋。
    硝烟中不知有多少人马,只听见蹄声鼓声急促,到处是吼声,仿佛东西五里的战场上,都是人马在冲锋。
    “好战术;恨由爱传递。”种瑜笑起来,强劲的对手才有意思啊。
    炮手通过瞄准镜也看不清战场上的移动目标,指挥官当即下令炮阵由斜线变成“—”形,根据对马速的估测,下达炮击范围。南军火炮以每分钟四发的射速,在横五里、纵三里的阵地上,两分半内落下八百枚炮弹,如烟花般盛开。
    北军以两千重骑兵冲锋,阵形分散得很开,两名骑兵之间,至少隔出二十步。这种分散阵形使南军的炮弹有不少落在了无人的空地,而在落弹点杀伤半径内的顶多两名北骑,在杀伤半径外的北骑,即使中了弹片,骑兵和马匹身上的重甲也能有效抵御……造成的伤亡在二三百之间。
    炮射两分半后,最前面的北骑离南军前阵只有四百来步了——已能看见硝烟弥散中骑兵重甲的身影。
    便见冲在前面的北骑开始分别向两翼收拢队形,形成两个横长矩阵,向南军左右两边冲去——那里是炮营阵地。
    炮营离前阵有一里半之地,炮营前面守卫炮阵的是南军骑步兵,一直卧马坐地,听着炮弹从头顶呼呼飞过。坐在最前面的骑兵营听到指挥官下令说“上马,出击”,一排排重骑兵在副兵的帮助下上马,拉下面罩,擎起长枪,呼喝着冲了出去。此时,大炮的仰角已经拉高,炮弹仍然从骑上马的南军重甲头上飞过,落到三里之外的北军冲锋阵地上。
    在腾起的泥尘和飞散的烟雾中,身着红色漆甲的南军骑兵和身穿黄色漆甲的北军骑兵很快短兵相接,冲杀在一起。每一次刀枪挥下,要么金铁交鸣,要么带起一蓬鲜艳血花,不时有人跌落马下,有南军骑兵,也有北军骑兵。战况惨烈,南军骑兵人数占优,但北军骑兵单兵战力更强,双方都是以命搏命,却没有一人退后。
    就在两军骑兵相冲之时,北军上万步兵也已经跟在骑兵之后发起了冲锋。
    北军的步兵阵一改以往的密集方阵形式,而是采用小队作战的阵形,以一车为一队,每旗六人,三人一班,轮班推着弩车前进。
    弩车横长四尺七(≈1.5米),安装了一架元戎机,坐在两只轮子上,前方有档板,以铁皮裹厚木,可挡箭矢和弹片,车后的步兵都只穿半身甲。挡板上有七个射口,可同时发射七支弩矢。弩机的发射是通过铁链条的拉弦装置进行,可以自动复位发射——链条每转动一圈,能实现两次拉弦齐射。只需两名弩兵负责上链、填弩。另外配了四名刀枪兵,用于近战格斗,也起着保护弩兵的作用。
    这种元戎机弩车在对付女真骑兵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军器监又进行了改进,将两架弩车分成单机弩车,又牺牲射程将弩机重量减轻,让步兵能够快速推行,同时增大齐射矢数,从三矢增到七矢,这也要牺牲射程。
    北廷军器监做的这些改进都是为了对付南军的火炮,以牺牲射程来达到缩小队形、快速进攻的目的。
    ——这的确是对付火炮的良策。
    可以说,南廷火炮的出现,造成了冷兵器战术的转变。至少,北军不能再用对付金军和西夏军队那样的大密集方阵战术,而是代之以小队形的梯次纵深战术:重骑兵在前,车弩兵在中,最后面是步兵——三人为一小队,一刀牌手在前、两弩兵在后。
    北军有这样的应变,可见从灭金之战后就在筹思对付南军的战术,而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首次大规模交战就能准确应用这样的战术,不得不让人惊叹北军将帅的军事智慧。
    “果然,在近代战争之前,都仍然是中国将领最具有战争艺术……欧洲人在火器时代的战术,可是呆板多了。”卫希颜心里想道,想起欧洲火器时代排成队发射火枪的情形,她嘴角抽了下,心道:如果欧洲当时面对是宋军这样的强弓劲弩,什么火绳枪、燧发枪之类,都弱爆了——宋军的普通弓和强弓,瞄准射程可以达到一百二十到一百六十米,作为强弩的神臂弓的有效射程可以达到三百多米,一个熟练的宋军弓箭手每分钟可以射出二十箭,即使单人神臂弓弩手也能达到三分钟两矢的射速;而火枪的精准射程不到一百米、射速每分钟不到三发,如果这些火枪兵对阵宋军弓弩兵,那就是人形靶子;前世今生之暴君请温柔。
    事实上,在后装膛线枪发明以前,弓箭的威力和射速都比火枪强大——欧洲火枪之所以能取代弓箭的地位,并不是因为火枪杀伤力强劲,而是因为火枪手的训练难度和时间都远远低于弓箭手。
    卫希颜曾经在德国枪械博物馆看到这段评论,她深以为然。
    正因为火枪的各种缺陷,尽管以南廷制造火炮的技术很早就可以造出火绳枪和更进一步的燧发枪,但卫希颜完全没有这个想法,因为没有必要——对宋军来说,一直缺的是骑兵,弓箭手的训练比骑兵要容易得多,弩兵的训练又比弓箭手要容易得多,宋军以前为了对付辽夏骑兵,弓弩兵已经占了超过一半的比重,他们需要的是更严格的训练和更严明的纪律,以提高射击的准头,充分发挥弓弩的射程,而不是用远不及弓弩威力的火枪去代替。
    卫希颜如果要造枪,就一定是比火枪先进的步枪,只有后装线膛式步枪才能在射击精度和射程上与宋军现有的弓弩一较高低。更何况,北廷一直加强对弩的改进,这也迫使卫希颜必须造出步枪来。
    但造步枪比造火炮难——最复杂的是枪管和金属子弹,枪管要求强韧的钢材和加工精度,而金属子弹更要求加工精度。这两者比炮管和炮弹更难制造,因为越小的工件,其加工精度越难达到。
    北廷虽然不清楚卫希颜有造“枪”的计划,但南廷存在的火炮已经是极大的威胁。在这种威胁下,北廷一方面研制火炮,一方面加重对弩的研制改进。
    兵器永远是在对立国家的竞争威胁下发展最快。以雷铖为首的北廷军器监不断改进试验,在单兵弩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但造出了轻骑兵用的诸葛连弩,而且研制出了单步兵用的速射弩。
    根据南廷军情司辛苦获得的情报,北军在灭金战争后,就开始削减弓箭兵,配置单机弩车兵,并取消了纯枪兵和纯刀兵,代之以刀弩兵——刀兵都要习弩,作战时配备速射弩,将近战格斗和远程射击合为一体,此举显然能提高北军单兵的战斗力。
    这让卫希颜感到了紧迫:南军若是仍然按照以前的弓步兵配置和战术,正面对战很可能不是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