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记事簿》第三十一章摁下葫芦起了瓢

重生记事簿最新章节目录
   临近年底,海鑫集团的整体盈利形势依旧看好,美国那边暂且不提,仅仅海鑫地产的收入就极为客观。
    即便有着高科园等的税费上面的优惠,海鑫集团的整体利税也近亿元,在滨海的民营企业里,绝对是个庞然大物。
    不过,因为海鑫集团的各项产业相对独立,全滨海也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知道它的真实“实力”,而海鑫集团在普通的市民眼中,并不觉得海鑫的规模有多么的大,就像是有很多人并不注意海飞丝和飘柔实际上是一家公司的一样。不过海鑫集团给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集团内员工的高收入。
    老百姓都是实在的,他们不会去关心什么销量,什么渠道,什么gdp,他们只对收入的多少敏感,只关注关系到切身利益的政策。
    而海鑫集团的高收入,也让不少的滨海年轻人以能进去工作为目标。当然,这个目标并不难实现,因为海鑫总是在扩张,人员的需求也日渐增大,他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一家企业能跟海鑫集团似的,每年扩展的步子都迈的那么大。
    就在不久前,滨海第一家网络公司迅捷网络在海鑫大厦落户,据传言,这也是海鑫集团的一个子公司而已。
    就在网络公司成立的同时,大规模的招聘又展开了;谈情说爱,前夫好霸道。但是,因为网络公司对专业有很具体的要求,并没有多少人能直接得到录用的机会。
    实际上,在当时,北京类似的科技、网络公司才是最多的。许多媒体甚至不理解为何这个“迅捷网络”要开设在滨海而不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只不过当地人总会有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迅捷网络能在滨海,即便是吕文也觉得能填补滨海产业链上的空白,自然是十分支持的。
    而得到了吕文的支持。公司的申请之类的琐事办理起来相当的顺利,倒也省却了韩俊不少的麻烦,这种情况也是韩俊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果吕文他们不支持那可真就出了鬼了。毕竟1996年国内的大环境就是快速的发展,且临近香港回归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各地都在做着准备,吕文他们也需要一份政绩来粉饰一下。
    韩俊觉得,如果让美国的“知名网络公司”来滨海投资抑或合作,是不是能成为一个吸引力十足的噱头呢?用这个理由来说服自己,韩俊都觉得实在太简单了。
    所以,他找到了麦克代森,让他跟维斯格联系一下。由创业出面跟滨海的迅捷网络联合。为icq打开中国市场预热。
    与此同时。韩俊还有一个需要他关心的,是海鑫地产。它的第二项工程海鑫大厦已经交付使用,孙孟军的施工队韩俊可从来没有让他闲下来的打算……
    ——————————————————————————
    刚刚进入96年的时候。韩俊就囤了不少地。他的这种做法在海鑫集团的高层看来,是想等地价上涨之后。再做统一开发。不管是自己盖房还是整地出售倒手获利,都是很好的选择。
    所以,韩俊在这上面花费大量的金钱,并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甚至连一向对钱袋子掐的比较紧的金芳也十分支持韩俊的举动。
    年下半年,滨海老城区的改造进度加快了不少,随处都能看到被拆成废墟的棚户区。可当海鑫地产的员工建议询问韩俊是否准备进军老城区改造的时候,韩俊并没有答应。因为老城区改造的时候,并非你光把平房拆掉就没事了,还要立刻在原址兴建楼房。
    韩俊想要大量的建筑用地不假,他屯了不少地也没错,但他手里的那些地,都是此时看起来地段并非多么好,但却十分有发展潜力的地段。
    他拿在了手里,即便第一时间不开发也不会有人找他的麻烦,可如果参与到旧城改造里头去,那就不能随心所欲地想盖嘛就盖嘛了。只能在第一时间盖起楼房,不管是回迁,还是发售,并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了。如果韩俊只拿地不去开发,不光是市政要找他麻烦,连带着公司实力也会被别人质疑——是不是没钱了?
    而且,虽然滨海的形式看起来一片大好,可实际上,作为半个业内人士,有些情况他远比一般的市民更清楚。
    就是年代初,“上海模式”被全国范围内借鉴,浦东新区的建立树立了一个“建新城”的典范。只是,在全国范围内,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有上海的财力和投资吸引力。
    滨海作为最先开发的沿海城市,她的财力和投资吸引力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沿海一线大都使用这种模式,从而造就了滨海沿海一线的繁华,但是旧城改造并非只有沿海一线,市区之内的情况则有些不太一样。
    “货币拆迁”作为一条不错的经验被推广开来之后,市区内老城改造许多都采取了这种模式,并非全部都是“房屋还迁”。
    也正是因为“货币补偿”的问题的,经常造成许多尖锐的矛盾。韩俊不想招惹这个麻烦,他也没有那个功夫跟别人扯皮,所以,韩俊只选择那些没有相关问题的土地。他所囤积的不少地段“荒凉”的土地,就是这种类型。而他现在的着眼点,也并非住宅,而是写字楼。
    就在滨海的地产圈里,几乎所有的同行都没有注意,韩俊旗下的海鑫地产,连一起在开发过程中的纠纷都没有;[综]福寿仙。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滨海市以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因为滨海沿海,且有港口,进出口、货运代理以后将会在小公司里成为主流,这样的公司往往不需要很多人,一个办公室足以。可数量上,绝对不会是小数。
    这一点,即便不用笔记的提示,在海鑫集团的高层中也是一个早就达成的共识。
    而对于办公地点的选择。也是十分有学问的,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能在沿海一线租到办公室,也是公司实力的象征。试想,一个设在居民区的公司,他怎么可能有雄厚的实力?
    而韩俊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他目前正在建设的,便是距离海鑫大厦并不太远的新楼盘。同样是商用,同样是高层,预计在明年7月之前竣工交付,按照孙孟军的速度,并不是不可能的。
    ————————————————————————
    临近年终。也是海鑫集团最为忙碌的时候。因为许多人都在等着一个很重要的时刻——年终分红。
    韩俊自然不必说。老朱、白猛、苏维康、等人,年薪都是不低,且经历过“收购案”之后。他们出力甚多,韩俊也分薄了一部分股份到他们的手中。毕竟才散人聚,一起经历过大事件之后,又许下利益,自此的海鑫高层,那才叫铁板一块!
    虽然因为海鑫集团特别是地产公司不断的囤积土地,支付了大量的土地出让金,影响了集团一部分的盈利,但电动车在东南亚良好的销路、天福花园以及海鑫大厦出色的销售业绩、铜矿、绿茶、蓄电池……各项产业全面开花,让海鑫集团的盈利能力放眼全滨海或许只有滨海烟草厂能跟他一拼。
    跟前两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分红,对于老朱等人来说,之高不低!
    不过让韩俊感到疑惑的是,当他召开会议谈及分红的事情的时候,老朱等人的脸上分明带着一丝跟以前的淡定完全不相符的兴奋。
    按理来说,年终分红的上百万的红利,看起来不少,但对于他们来说,并非什么大钱。也只有第一年韩俊跟朱培江俩人初次获利时分红的时候才见兴奋,从那以后,老朱总是很淡定的,见多了,自然也就麻木了。
    今年的分红虽然比上年多出不少,但韩俊感觉这些钱绝对不可能让老朱兴奋不已,且不光是老朱,连带着苏维康、白猛都是那副兴奋的样子。让韩俊很是好奇,又是不解。
    不过,韩俊的这种疑惑并没有维持多久,晚上的庆功宴上,酒后的白猛不小心将他为何如此兴奋的原因“透露”了出来。
    “老苏,这会儿形势不错,你可得给我多盯紧了点,等分红一到,那两套房子你一定要给我拿下。”白猛红扑扑着一张脸,跟苏维康勾肩搭背地说道。
    “放心啦,其实买豪宅赚的更多啦,不如你考虑一下?”苏维康提议道。
    白猛却笑着摇摇头:“我买那玩意儿干嘛?那东西刚性需求不大,都是有钱人才买的,我可不想去当冤大头,再说我一年也去不了一次两次的,有个不错的临时居所就很好了。”
    听着他们的话,韩俊总算明白了。
    敢情他们他们这是想在香港买房呀!
    略一过问,苏维康也没有瞒着他,便把事情的经过大体跟韩俊一说。
    原来,就在10月底的时候,白猛无意间听说老苏在香港还兼做着炒卖房产的买卖,当然,他自己是不做的,但因为他在海鑫集团的收入颇高,赚的钱交由老婆打理,他太太便拿去炒房。
    年香港的经济大火,前两年因为临近97,面临回归的香港人对陌生的大陆从心底里有些打怵,加上英政府可以妖魔化中国,让许多人香港人以为回归大陆就会被“专政”掉;摇滚奶爸(娱乐圈)。
    但是,随着交流的增多,他们慢慢发现,“一国两制”不是忽悠人的,而且就在不久前,香港第一任特区行政长官选举完毕,香港的政治前景渐渐明朗开来,许多投资者也从原先的怀疑、恐惧,到现在的信心勃勃。
    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也进一步刺激了香港的经济,在97之前,一直都是平稳,快速地发展着。
    而香港的楼市也在96年也达到了一个小高峰,香港甲级写字楼租金平均已达每年每方尺美元,在全球主要商业城市中高居榜首。远高于排二、三位的莫斯科美元和东京美元。且看这目前的势头,不管是商用写字楼,还是民用住宅,在97年的时候大有再创新高的趋势。
    苏维康的太太也正好赶上了好时机。凭着老苏大量的资金支持,让她在炒房大军中赚了一大笔。往往是今天买楼,一倒手就是二三十万的利润,小日子过的那叫一个滋润。
    ——————————————————————————
    无意间听苏维康说起此时之后。白猛也大心动。
    最初,白猛并非想在香港炒房,他在香港买房完全是出于对香港的好奇,仅仅是购物天堂的美称,就让卫青元难以自拔,而白猛在海鑫工作了四年多,身价逐年递增,即便是香港的房价很高,他在香港买房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负担。
    而且。他从来没有去过香港。出省甚至也仅仅是在韩俊拿下铜矿之后让他去趟中条山。除此之外,他几乎就没有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