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梦》第七十七章振兴川北

盛世梦最新章节目录
   川西的事和家庭让正仕看着,刘芳把芙蓉抽出来跟他一道跑嘉陵江流域。从广元开始,由北而南,山势很快变得低平,广元剑阁由于是入川孔道,是战场,受害很深。而且人们畏其为战地,陕西移民根本不愿意在此停留。因此,人烟稀少,本来耕地就不多,但开发的更少。但从广元往东往阆中方向,情况就渐渐不一样,到苍溪农桑的垦殖渐有起色,到保宁,已渐有鸡犬之声相闻的样子了,查礼贤在川北道为官几年,也刻意农桑,故以保宁为中心,加上附近几个县,形成一个经济相对较好的片区。刘芳与芙蓉正下船看着一个上百亩的桑园,这时走过来一位年轻的农妇,芙蓉忙过去打招呼:“大嫂,还在忙采桑叶呀?”
    大嫂:“可不是,这是为下半午采的,一天要采四五道啊!”
    芙蓉:“大嫂,你们家这百多亩桑园要养上百蚕簸啦。”
    大嫂:“哪的是我们的桑园哟,我有这么大桑园就好了,是要养上百蚕簸的,每年光买蚕茧就有几百两的收入。”
    芙蓉:“那你们的蚕茧卖到什么地方哟?”
    大嫂:“是保宁府来的人在收,那的有个织绸坊。”
    芙蓉:“大嫂,这一带的蚕茧都是那家织绸坊在收吗?多少价一担啰?”
    大嫂:“我看到的都是他们在收,多少钱一担只有老板才晓得,听我们老板在抱怨,收价一压再压。自己不善经营,靠压别人蚕茧价来维持,哪有这样的道理?妹儿,我忙。我先走了。”
    芙蓉:“妈,有门!”
    刘芳:“芙蓉,你看出什么门道了?”
    芙蓉:“看这几个县桑树长势这么好,说明这里养蚕户定然不少,产茧量也不少,如果我们在此经营个丝织坊,将锦官城的高级匠人调过来一些,一定织出和锦官城同样的产品来。”
    刘芳:“妈也有这个想法,丝可运。蚕茧不可运,只能就地加工成丝,有了丝何必外运,就地织成绫罗锦缎卖出去更简单。走,先会会保宁府知府再说。”
    船顺江而下,很快进入了保宁府所在地阆中古城。刘芳与芙蓉在阆中街上看了一下丝织品市场,基本上没有高级织物。刘芳进入一户经营丝织品的绸缎庄“富兴荣”,问道:
    “请问掌櫃,你们这里有杭稠、杭缎吗?”
    掌櫃见是一位衣着华贵的妇人,忙说:
    “很对不起。本庄没有下江织品,本庄只经营本地产品,下江产品,质好价贵,买的人不多,容易造成本钱积压,本地产品买的人多,价格也便宜,赚钱也容易。很对不起。”
    刘芳母女出来。对芙蓉道:“你看这里。店铺罗列,行人熙攘。人们是有钱买东西的。下江产品由于长途贩运,中间的老板层层加价,运到保宁这里。价钱就比下江高多了。”
    芙蓉:“妈的意思,我们就生产高等级丝织产品,由于没有运价,也没有层层加价,其价格肯定比下江舶来品低,因此,销路一定不错。是这样吗?”
    刘芳:“是的。”
    保宁知府杨陵森一见是刘芳的投刺,急忙跑出来迎接。又是打拱,又是作揖,说道:“昨天下官收到查大人的信函,得知刘大人巡视嘉陵江,不知今天就光临保宁,未曾远迎,请刘大人恕罪!”
    刘芳:“当今圣上对我们四川的农工商发展极为重视,寄予厚望,命我替他到各处看看,这是公事的一面,另外,我也想在嘉陵江流域拓展我们管家的事业,也顺便考察考察看有无中意的目标。”
    郁芙蓉:“杨大人,我母亲沿途看来,见保宁一带桑树广植,气象恢弘,想必丝织作坊定然兴盛,但在街市之中却只见一般的绸绢缣帛之类,鲜有上等货品,很是不解,杨大人能否告知一二;贤妻良母难为。”
    杨陵森:“刘大人,这位是令千金吗?”
    刘芳:“我儿媳妇兼义女,兵部主事郁芙蓉。”
    杨陵森:“原来是少夫人郁大人,失敬、失敬。少夫人所言下官已经察觉,蚕桑兴盛而织造滞后,但我却束手无策,因为保宁就只一家丝织作坊,且又经营不善,每况愈下,濒临倒闭,我一点忙都帮不上。正好刘大人成都的新锦官城红红火火,上等织品层出不穷。咦,刘大人,我有个主意,不如刘大人低价把他的作坊买过去,你们来经营,情况就完全变了。”
    芙蓉:“杨大人,且慢!他的作坊怎样?工匠技能如何?蚕茧来源是否充份?等等,我们尚且不明,那的就谈收购了呢?杨大人还是先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家丝织作坊的情况怎么样?”
    杨陵森:“请大人们见谅,这是下官的疏忽。这家丝织作坊叫阆苑兴丝织坊,老板跟我同姓不同宗,叫杨茂林,这是他祖上传下来的,位于阆中城东边的东山头,嘉陵江先绕阆中城,再绕东山,因此交通也便利,后面的东山原来全是他家的,后来山南卖给了人家,只留山北的半岛形地块。由于此人十分平庸,不善经营,又为人刻薄、寡恩、匠人也不出力。致使产量不升反降,他也想把作坊卖了,连厂带地皮,没得二万两他肯定不卖,问题是这个杨茂林像个无赖子弟,谁都怕缠上这个怪物,都是退避三舍,谁还敢买?”
    刘芳:“杨大人,我带得有船,能否在船上大至看一下我就心里有数了。”
    杨陵森:“行,行,下官带路,下官带路。”
    刘芳居中,芙蓉居右,杨陵森居左,站在船头从南到北,绕过东山嘴再从北到南,杨陵森指了指前、后山的界限。
    刘芳:“杨大人。我到不是说他的丝织坊值二万两,而是他占的这块地利用好可值二万两。后山的主人也没有来经营后山,这又是为什么?”
    杨陵森:“后山主人在外地经商,为一笔生意上的官司。在外地打了一两年至今无结果,刘大人莫非想把整个东山都买下来,这件事只要刘大人帮他了了官司,我看他送你没有问题。”
    刘芳:“那倒不必,只是不知他摊到什么官司,我能不能帮得上忙?”
    杨陵森:“刘大人,我们还是分两步走,先解决杨茂林的问题,后解决后山的问题。我这就叫庄师爷去找杨茂林谈购买之事。今晚我们在阆苑酒家设宴为大人接风洗尘,到时庄师爷就会有结果了。”
    果然,杨大人的酒宴刚开始,庄师爷便找来了,杨大人邀他一同上桌饮酒。庄师爷边饮边说:“杨茂林现在是债台高筑,光欠蚕茧户的就达万两,生产出的丝织品也卖的差不多了,钱被他花天酒地地挥霍了,各方面的债主逼上门,他躲在一个亲戚家不敢露面。我找到他屋里面,见了他妻子,只说有人想买他的作坊及山地,看他卖不卖?”
    芙蓉:“他妻子做得了主吗?”
    庄师爷:“他那种家庭他妻子哪做的了主?他妻子一方面说要卖,而且说了卖价,连厂带整个地皮二万两。我说买卖是双方的事,你出的价人家愿不愿意接受,这有个互相让价的过程,这你能做主吗?他妻子说。这他做不了主。要他男人说了才行。我说,你男人躲起来不出面。那不是说了玩的吗?对不起,你这个忙我帮不了,你自己找买主去。我站起来要走。他妻子说,我夫君说真要有人买,明天上午我带你去见他。我说好吧,明天上午我带买主来商讨。就这样。”
    刘芳:“谢谢庄师爷,先敬你一杯。”
    师爷:“刘大人是朝廷命官,小人担当不起。”立即站起来,立饮而尽。
    刘芳:“杨大人,保宁是川北重镇,虽军事上不如剑门关,但现在是承平时代,理应发挥其重镇作用,使其在农工商方面同样成为川北的中心,成为繁盛川北的地方大都会,一个工商荟萃的地方;爹地,妈咪心已死。”
    杨陵森:“刘大人博古通今,气度宏恢,有刘大人鼎力支持,我阆中古城恢复昔日鼎盛指日可待。”
    刘芳:“阆中古城至少在药材、木材、桑蚕、丝绸上成为川北的交易中心,我嘉陵江客货航运已经全面开通,而且将不断加大船只的投入,这就保证了这四大方面的货运畅通。为了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建议让我们对阆中古城一些主要街道进行修缮,以便扩大商铺分布范围,繁荣阆中的商业。”
    杨陵森:“一切仰仗刘大人了。”
    第二天刘芳母女在庄师爷带领下,来到杨茂林家,杨茂林妻子说:“我丈夫让我全权处理。”
    刘芳:“那就好,我们到你的作坊去谈好吗?”
    杨妻:“为什么不在这里谈呢?”
    刘芳:“我们都是做生意的,做生意的人都明白,你可漫天要价,我可就地还钱,这是要讨价还价。第二是看质论价,你的货是否物有所值,我总要看货,再货比三家,难道你的丝织坊在家里面。以上两点是买卖的起码常识,想必夫人是清楚的,如果夫人存心想卖出去,那就请吧!”
    杨茂林之妻听后自知理亏,只好陪师爷、刘芳、芙蓉去到阆中城东面的河嘴。在河嘴处有一个大院落,三进,第一进为缫丝作坊,第二进为纺丝作坊,第三进为织丝作坊,约有人员一百五十人,其中匠人为一百二十人,设备三成新。再看库存,存丝半间屋,织成品半间屋。
    双方在一间空屋里坐下来谈。
    杨茂林妻:“整个丝织坊的情况夫人已经看了,价钱师爷已经跟你们说了,你们觉得怎么样?”
    刘芳:“请老板夫人回答我的问话,你喊这个价的根据在什么地方?”
    杨茂林妻:“这个,这是我男人说的,我想他有依据吧!”
    刘芳:“总体说不出来,那你说,你的织机值多少钱?”
    杨茂林妻:“我知道它是什么价啊?又不是我买的。”
    刘芳:“杨夫人。既然你什么都不知道,那我们就没有条件谈下去了,看来这件事就到此为止。”
    杨茂林妻:“我男人说可以少价。”
    刘芳:“让多少?”
    杨茂林妻:“少四千两,只要一万六千两。”
    刘芳:“除了作坊外。外面的地有多少亩?”
    杨茂林妻:“以我们看得见的山脊为界,山脊内是我们杨家的,山脊外是欧阳家的,多少亩,我不清楚。”
    庄师爷:“既然你什么都不清楚,说数字也行,干脆来个整数,一万五成交,你交出地契写好契约。把作坊交给这位夫人。”
    刘芳:“既然师爷说道这个份上,我也认了,如果老板夫人不接受,我们就告辞了。”
    说完便站起身来。
    杨茂林妻:“夫人不忙走嘛,我又没说不接受,一万五就一万五!”
    庄师爷:“杨夫人想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