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传说》重见天日(六)

武林传说最新章节目录
   王之风连忙将众人叫了进来,拉着想风到李元飞床前。
    “风儿,过来。”李元飞满脸洋溢着喜悦。[]
    “是,李师伯。”想风说道。
    “风儿,快跪下给义父磕头。”胡想容道。
    想风一愣,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王之风微微点点了一下,相见立即跪下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叫道:“义父――”
    “风儿乖,快起来。”李元飞颤颤巍巍地伸出双手,一手拉住想风,一手递过一条链坠,道,“义父,没有好东西送你,这个链坠是义父的传家宝,你戴上吧。”
    想风接过来戴在脖子上,道:“多谢义父。”
    “哈,哈,哈哈,老李家也有……后……了……”李元飞说完,手一松,就此长逝。
    “老哥哥――”“义父――”“李大侠――”王之风夫妇、想风和严肃同时失声叫了起来。
    李元飞祖籍山东登州,王之风着想风为孝子扶灵归乡,他夫妻六人随护,及至山东境内,远远看到一标人马甲胄分明,向他们围了过来,王之风异常警惕,令张素素等人守护在灵柩前,他与长乐打马奔了过去,尚未开口,对面领头的将军却大声问道:“前面来的可是太保公和公主一行?”
    王之风见那将军相貌威严,但面露恭敬,一时想不起是否是见过面的熟人,道:“在下正是王之风,敢问将军是?”
    那将军翻身下马,参拜道:“下官山东总督戚景通,闻听太保公将入属地,特来此迎候大驾。”
    王之风脑袋飞转,忽然想起一人来,问道:“可是前神机营戚副将?”
    “多谢太保公还记得下官,圣上派下官总督山东备倭事宜,正感国不从心,太保公至此,正好借机求教,还望指点。”戚景通道。
    “戚将军客气了,实不敢当。”王之风道。
    两人一阵寒暄,弄明双方意图,王之风这才知道戚景通在神机营的朋友传信给他,告知王之风到山东之事,戚景通已在入买卖人要道上等了一些日子。戚景通指挥士兵帮忙起运灵柩,一路前往登州,埋葬了李元飞,戚景通又将王之风一家请到府上,两人谈论倭寇武功、东瀛的风土人情,以及防备倭寇的策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王之风还将早年琢磨出的倭寇武功基本招数,传授给了戚景通,戚景通比王之风大近二十岁,却执意要将王之风以师礼相待,王之风拒不相受。在王之风指点戚景通东瀛武功之际,戚景通才六七岁的儿子戚元儆在一旁学得十分认真,王之风见他聪明伶俐,十分惹人喜爱,有意加以指点,谁知儿子竟然比老子灵性悟性更佳。戚景通脑子一转,恳请王之风收其子为徒,王之风盛情难却,只得应允。这无意中之举,后来竟然成就了一个顶天立地民族英雄。
    戚元儆,名戚继光,在王之风一行离开之时,因他要跟随学武,也只得随行。戚继光这一离开父母,一直随在王之风身边练功学艺,直到十年后,嘉靖二十三年,其父戚景通逝世,他承袭父职,这才离开王之风,回到山东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此时他年仅十七岁。嘉靖二十五年,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奉命率领卫所士兵远戍蓟门,春去秋归,每年一次。二十八年考中武举,次年进京会试,正逢蒙古俺答汗兵围北京城,戚继光临时守卫京城九门,并两次上书陈守御方略。三十二年,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到任以后,戚继光整顿卫所,训练士卒,严肃纪律,使山东沿海的防务大大改观。
    在正德初期,倭寇由于受到王之风和特别行动军的打击,不敢再冒犯大明,后来,由于王之风受到朝廷*被迫躲藏,倭寇做了一些试探后,东瀛浪人、商人又逐渐有组织地到沿海活动,勾结海盗走私、烧杀抢掠。朝廷虽然对此进行过一打击,但是由于旧皇驾崩,新皇初登,新皇主要在巩固自己的地位上下功夫,对倭寇打击力度不够,使倭寇势力渐渐做大,等朝廷回过神来之时,倭寇已然十分猖獗,公然与朝廷军队进行对抗。嘉庆皇帝多次派兵征剿,总不见效。及至嘉靖三十三年,江、浙、闽、粤沿海倭寇势力已经势不可挡,朝野上下甚至到了谈倭色变的地步,嘉靖皇帝在朝中商讨征剿事宜,竟然没有人敢挂帅出征,直令龙庭震怒,却又成分无奈。
    “启禀圣上,我朝到有一人曾令东瀛人闻之色变。”一个翰林奏道。
    嘉靖皇帝大喜:“我朝还有如此能人?是谁?如果他能平息倭患,朕封他一品大臣。”
    “皇上,那人只怕看不上这个一品衔。”那翰林道。
    “连一品衔都看不上,难道他要做公侯?”嘉靖皇帝不悦道。
    “那人本来已经是公侯,皇上封他一个一品大臣,岂不是降了他的品级,他怎会愿意?”翰林说。
    “有这样的事?是哪个公侯有如此能耐,快快说来。”嘉靖皇帝十分着急。但是,朝中文武却想到一个人来,那人自然是太子太保王之风。
    “他是太子太保王之风,王公爷。”那翰林说,“皇上可曾听到过他?”
    嘉靖皇帝想了想道:“在朕初登大宝之时曾见过他,他的这个太子太保还是朕亲自封的呢。不过此后三十多年,朕再没有见到过他,不知他是否还健在?”
    吏部回答道:“太保公尚在。”
    嘉靖摇头道:“就算他尚在,朕当初见他时,他就是个中年人,这么多年了,只怕已经老得动不得了啊?”
    那翰林却道“太保公生于弘治二年,算来至今已六十有四……”
    “六十四岁领兵打仗,只怕不行啊?他还能上阵舞刀弄枪?”嘉靖不禁皱起眉头。
    “皇上,对于一般人来说,六十四岁是大了些,但是,对于太保公这样武功盖世的人来说,年纪越大武功越高强,皇上不妨召太保公入朝一见便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