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传说》皇帝的豹房(二)

武林传说最新章节目录
   二
    皇宫太和殿。
    王之风第一次见到百官临朝的情景,与坊间口耳相传的情况大相径廷。金鸾殿上,小皇帝坐在龙椅中,样子很随意,并不象戏文中说的那样端庄威严。龙椅宽大,小皇帝身材不是很健壮,坐在上面,看起来显得有些矮小和滑稽。
    王之风站班的位置,在离皇帝两丈左右的大柱旁边,这个位置将百官叩拜的样子看得十分清楚,百官却不能看到他。
    百官叩拜完毕,刘瑾喊道:“有事奏事,无事散朝。”
    “启奏皇上,老臣有事要奏。”群臣中一个老态龙钟的大臣站出来道。
    “刘爱卿,你要奏什么事?”小皇帝显得十分不耐烦。
    那老头道:“皇上,豹房不能再修了已经花了近二十万两银子了,再修下去,不知还有多少银子塞进这个窟窿中。中原一带多个省分在闹旱灾,有很多人流离失所,四处逃难,皇上应该想法救济灾民啊。”
    “中原遭灾了吗?户部胡爱卿,怎么你们没有报奏啊?”小皇帝问。
    一个五十来岁的人站出来:“回禀万岁,河南确有灾情,但灾情是否严重,还不知道,为臣也派人下去调查,很快将有结果。”
    小皇帝看着姓刘的老头,道:“刘爱卿,户部报奏与刘爱卿所说不符呀?”
    那老头道:“据老臣所知……”
    “好了,刘爱卿,如果河南确有灾情,朕自当想法子的。”小皇帝袖子一拂,阻止了姓刘的老头。
    “启奏皇上,为臣也认为刘大人所奏属实,皇上应该停建豹房。”又一个五十来岁的大臣出班报奏。
    小皇帝还没有说话,一个六十来岁身体?胖的大臣走出来:“启禀万岁,李大人和刘大人所奏不实,河南有没有灾情与皇上建不建豹房根本是风马牛不相接的事情,怎能混为一堂呢。”
    小皇帝笑道:“焦爱卿所言甚是,豹房与灾情是不能混为一堂,河南有灾朕想法救济,豹房却不能停建。”
    姓刘的老头怒道:“焦芳焦大人,你不要信口雌黄。”
    “刘大人,我怎么为叫信口雌黄呢?难道皇上不建豹房河南就不会发生灾情么?”焦芳道。
    “焦大人,你这不是信口雌黄是什么?刘大人是这样说的么?刘大人和我只是请万岁把建豹房的钱拿出来救济灾民,谁说河南的灾情是因豹房而起?”姓李的大臣道。
    “河南出了灾情,万岁就不能建豹房?李大人不会再推演到河南出了灾情,皇上就不能吃饭?”焦芳一脸得意。
    “不学无术。”姓李的人骂道。
    焦芳道:“李大人,当着皇上的面你敢骂人?”
    小皇帝趁众臣吵嚷之际,悄悄溜下龙椅,朝侧门而去,回头向王之风抬了招手,王之风也跟了过去。
    “皇上,还没有散朝呀?”王之风道。
    小皇帝道:“不理他们,一吵就是一两个时辰,让他们吵去。”
    “皇上这是要去哪里?”王之风问。
    小皇帝狡黠一笑,道:“豹房。”
    “豹房?”王之风问,“皇上,这豹房是做什么用的,那个老头和另一个大臣似乎很反对。”
    小皇帝道:“你知道反对朕的两人是谁吗?”
    王之风摇摇头。
    小皇帝说:“那老头叫刘健,内阁大学士,首辅大臣,从英宗皇帝到现在,四朝老臣了,虽然忠于朝廷,但是,年纪太大了,迂腐得很。姓李的那个叫李东阳,内阁大臣,他跟刘健一样迂腐。”
    “原来是他们呀?”王之风恍然大悟。
    小皇帝有些惊讶:“你知道他们?”
    “坊间流传,这两人和一个叫谢迁的人,是孝忠皇帝给皇上留下的肱股大臣。”王之风道。
    小皇帝笑道:“他们要真是朕的肱股,只怕朕的两只腿就不能随便走动了。”
    王之风不敢接口。
    “你刚才问朕修豹房做啥用,豹房,顾名思义就是养豹子的房子。”小皇帝说,“从元朝到本朝,象房、虎房、鹰房都有,甚至还有羊房,又称为象坊、虎坊、鹰坊等。这帮老家伙成天都在讲祖制惯例,既然前面都有了,朕建一个豹房,也算符合祖制惯例,他们却又唠叨不休。还好,有焦芳他们帮朕搅搅局,要不然的话,不知又要闷到何时。”
    王之风跟在小皇帝身后,在皇宫中东弯西拐,最后来到西华门外太液池的南岸,这里有一处一丈多的高墙围着的地方,四周很静,四名侍卫守在紧闭的大门前。
    侍卫见到小皇帝只是躬身行礼,并未开口说话。一人侍卫在房门上拍了两下,大门旁边的一道小门打开,小皇帝和王之风从小门进去,里面的情形却让王之风大吃一惊。
    高墙内,有好几栋房屋,其中有两处看起来很特殊。一处是东北角上的一个建筑,看上去有些象回人的清真寺,另一处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大四合院。这个四合院在高墙内的正中位置,空地上除了花草树木、假山亭台外,还有水池、廊道,在空地上不时有巡逻的小队,每队有五六个人。四合院的房屋房门全是向外开的,房门对着院外。这个院子有一道大门通向里面,门口有四人值守。进了大四合院,里面又是一个四合院,两四合院之间的宽度只有三丈来宽,没有任何多余的饰物,地面全是用青石板铺成。第二个院子比第一个院子要高出一层,是一楼一底的两层设置,朝外这面是背面,与第一重院落形成背对背的状态,两院之间也有人巡逻。第二个院子大门也是四个守卫。进入第二层院落,王之风不由一惊,里面居然有第三重院落。二三重院落之间也有三丈来宽,地面铺设的是白色大理石。第三重院落,看上去不是很大,却比第二重院落又高了一层。正面的大门两则各有三间房屋,对着第二重院落这面是背面,一二层都没有在背面开门窗,三层不但有门窗还有外楼栏。王之风想,站在这楼栏上,整个大院的三重院子里的情形将尽收眼底。
    小皇帝来到三重院落的大门边,一个三十多岁的人快步迎了出来,跪下叩拜道:“臣钱宁参见万岁爷。”
    “老钱,里面整得怎么样了?”小皇帝似乎和那个叫钱宁的人很亲近。
    “回万岁爷,快弄好了,只是还差些银子。”钱宁点头哈腰地说。
    “还差十万两。”
    “太多了,朕最多再给你五万两,朝中不少老臣都在说三道四,再多给,更会惹得那帮人来对朕指指点点。”小皇帝说,“老钱,你要是花多了,不够的话,就只有你自己掏腰包拿银子来整了。”
    钱宁苦笑道:“万岁爷,微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小皇帝静静地盯着他,没有说话。
    钱宁被小皇帝看得毛骨悚然,连忙道:“微臣尊旨。”
    “好久能够弄好,朕已经等不及想住进来了。”
    “恐怕还得两三个月。”钱宁说。
    “不行,最多再等十天,十天后,要是朕还不能住进来,就把你脑袋割了当球踢。”小皇帝道。
    钱宁不敢还嘴。
    “带朕到里面看看去。”
    钱宁连忙叫人打开大门。
    门*,里面是一块大坝子,地面全是厚厚的青石铺成,上面却是一个巨大的铁笼子。铁笼子的高度与二楼齐平,铁笼子对着的每一个房间,房间与铁笼子之间都是和铁笼子一样的通道相连,房间里黑洞洞的象监狱,房间中是一个几乎与房间同样大小的铁笼子。内外铁笼子之间,在通道处有铁栅栏门。
    不说守卫的人员,就是这铁笼子,一层又一层,被关在这里的人,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是逃不了的,王之风打了一个寒颤。
    小皇帝在钱宁的指引下,从进大门处铁笼子外面的楼梯上了二楼。二楼有楼栏,站在楼栏上,下面铁笼中的情形尽收眼底。小皇帝点了点头,返身随手推开一间房门,屋里桌椅书画床帐一应俱全。他又随便看了两间,房间里布置大同小异,小皇帝就朝三楼走去。
    站在三楼的楼栏上,除了将底层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连二楼的情况也能全部收入眼中。小皇帝推开一间房门,里面比二楼房间要漂亮得多,各种金银器物,玉玩珍藏,名家书画,比比皆是,桌椅,床帐全是上品,甚至还有专供夫妻使用的逍遥椅等,把王之风看得目瞪口呆。
    穿过房间,打开后门,站在外楼栏上,整个院落内外三层包括过道,全都看看得清清楚楚,院子外面的其它房屋的情况也能看到。
    小皇帝十分高兴,道:“老钱,这里除了豹子外,什么都不缺了,你怎么还问朕要银子啊?”
    “万岁爷,这里缺的东西可多了,除了这观豹房外,清真寺、乐采房、值事房、议事房、养心房都还没有全部弄好,何况,这些院子里都是空的,还没有人呀?”钱宁道。
    “好,你尽快去办,反正最多再等十天,朕就要到这里来住,要看到这里很热闹。”
    小皇帝出了观豹房,又到清真寺去走了一转。
    负责清真寺里的,是一个叫于永人,这人年纪约三十六七岁,长得有点不男不女,不过面皮还算措手白净。
    清真寺殿堂楼亭,大小适宜,布局紧凑,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建筑群。寺院大门对面有大影壁一座,在正门牌楼上悬有“达天俊路”金字匾额,两侧有双重双字影壁。门内正中高耸着一座平面六边形的亭式楼阁,称为望月楼。大殿由三个屋顶环以围廊构成勾连搭形式,围廊上方有小型经文匾十余块,内部组成一个大空间。殿的最前面是一座六角形的攒亭式的窑殿建筑,内部穹窿结构,形状似窑,故称窑殿。窑殿顶上横壁的雕刻和绘画色彩艳丽。窑殿两侧各有一个雕空的窗棂,图案为*文,殿内前面两侧,挂有四个圆匾,殿内正中悬有金字匾额,并有主柱18根,组成了21个拱门,各处都写有古兰经文和赞圣的词句,经文字体苍劲有力,其中库法体较为突出。柱子上饰有蕃莲图案,皆为红地,沥粉贴金,精巧细致,完全按照原样油饰一新,殿内金光灿烂,彩艳夺目,显得十分庄严肃穆。殿内天花板上有描绘的赞词和真主的尊名,大殿里铺着供礼拜用的一排排洁白的毡毯。
    清真寺的结构看起来远比观豹房复杂,内部的设置没有观豹房里的金银玉器多,豪华程度一点也不比观豹房差,甚至给人一种难以名状的庄严和肃穆。
    “好,好,好。”小皇帝连说了三个好字。
    “多谢万岁爷夸奖,这全是钱大人的功劳。”于永献媚道。
    钱宁也很高兴。
    “老钱,你们加紧办。”小皇帝说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