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君策,隐身贵女》第215章九月前出阁

倾君策,隐身贵女最新章节目录
   不久后,沐容听闻,梁家分族了:早前的梁氏算作一支,梁宗卿所在的大房又算作一支。
    分支前,梁武业做主,给无父母长辈的梁氏孤女配了好人家,这次选的人家都是请官媒挑出来的,都是小户人家,家有几十亩到几百亩的田地不等,算不得大富大贵,却能保一世平安。
    有母亲、姐妹的姑娘,梁武业建议各家留一个女儿招婿,生下儿子挑一个最聪明的姓梁,支撑一房。若女儿或其他诸子可随父姓等等。
    妇人、姑娘们哭成一团,自是不肯分支,梁武业无奈,自己这房索性没先分出来,却有言在先,十年后,他们兴国公这房是一定要单独分出来的,先带着他们各家度日。他给各家分了房屋、田地,又做主挑了几个上门女婿,有了男丁,就能支撑一家。有几个早前在外游学、游商的梁氏男丁归来,便从中挑了个稳重的做祖宅的副族长,这件事就此定下。几个年幼的梁氏孤女,被梁武业接回兴国公府哺养,最小的,八年后及笄,将来的婚事,自由梁武业做主了撄。
    沐容问梁宗卿,“你不管梁氏孤女的事?”
    梁宗卿神色淡然,“有二叔在,哪里轮得上我过问。我父母、兄弟的坟暂不迁出,我以前未遇到过这种事,也得问问懂晓的老人,这事如何处理才合适。”
    他那日找了梁武业谈话,将沐容说的事讲了一遍,梁武业吓得冷汗直冒,早前还想着给族中侄女、侄孙女们寻的都是文武小官,算不得大事,细细一想,梁氏姑娘可得一百多人,若个个都这样配人,那加起来就了不得了。
    身为臣子,就是犯了君王的大忌偿。
    晋国初建,你收拢到的人心比皇家还多,就算再仁慈的君王也会多心。
    梁武业一琢磨,同意了梁宗卿提的分族建议,先将梁宗卿所在的大房一脉分出来。二房这脉先不分出来,却与族人说好十年后是一定要分的,待得那时,族中招进门的女婿亦有几十个,梁氏一族也能支撑起门庭,自不需他再操心。
    沐容带着试探地问:“大房分支出来,你不怕他们说道。”
    “我以前连家中庶务都少过问,更别说族中琐事。”
    沐容眯了眯眼,真不知如何评价梁宗卿,说他冷心,可他却是最重情之人;说他重情,又是个不问庶务的。族里的事,他还真没管过,早年就连梁家的事他都不问。他从不在乎自己能不能袭爵,也不在乎自己的利益,最是恣意自在。
    “大房的店铺、田庄,你总是要管的?”
    梁宗卿道:“这种琐事何需我管,令得力的管事去做。我只需时不时查看账簿,把握大事,种庄稼、赚银子是他们想的事。办得好,是他们的本份;办得不好,是他们失职。赚得比预期多,是他们的功劳,我自会有赏。”
    沐容一沉,他这种想法,像极了昔日她对未名宗的态度,任了夜龙为副宗主,她只掌控大方向,其他的大小诸事便由着夜龙做主。
    夜龙又下放一些权力给了堂主、楼主们,各人有了权力,干出业绩很明显,而今未名宗起兵成功,还建立了晋国,各人都有甚功劳,真正是一目了然。其他各地的堂主、坛口,见这势头,没有不用心的。
    当副宗主能当出一个一等平国公,当楼主也能当出威远候,可不得好好大干一场。
    世间,若多几个梁宗卿这种心境的人,天下何愁不太平。
    梁宗卿道:“上回你让五娘、十一娘、十六娘姐妹三个去诗社走走。五娘入了520小说诗社、十一娘、十六娘亦入了海棠诗社,我瞧着她们,近来倒比我这丞相还忙。二房的堂妹们,见她们入诗社,也都去拜社,忙忙碌碌地,二婶在家里叫苦不已,说这些姑娘都在外头跑野了。二叔倒是赞同,说是女儿家出去走走也好。”
    梁武业不反对,还是看皇家的公主、郡主都能上战场,这说起来,皇家公主们厉害,这男儿岂不见识更是不凡。虽说梁武业有三个庶女未嫁,可想着要入了诗社,将来能寻更好的婆家。自打听了梁宗卿的劝告,有母亲、婶娘的姑娘,亲事他还真是不管,只管没有长辈女眷的孤女,除了嫁出去的,还有八个孤女住在兴国公府,每个每月领着二两银子的月例。
    梁武业还鼓励孤女们入桂花诗社,说入得里面能学一技之长,无论是女红还是厨艺,学会了,他日总是个依仗。
    女子诗社在如火如荼中组建起来了,依旧是三大女子诗社,换了个名,换了个形势,因叩社门槛降低了,一些小户人家、官宦姑娘纷纷投帖,此次采用了考试制。
    沐容与宫中精通诗词、音律、书画的宫娥出了考题,封存好后,交给三大诗社,京城三大诗社的考题在同一日进行,投帖的姑娘们得到通知,头一天就到自己投了帖子的诗社门前看榜,查询自己的考号。
    京城的百姓们议论纷纷:
    “瞧瞧!姑娘们也能参加应试。”
    “我听说了,青衣营、紫衫营要从中选取女官,有专管账目的,还有专管伙房的,听说是正九太过厉害,他能知道北齐、赵国的动静,又怎会不知康王在他眼皮底下玩的手段。
    沐元浩心里暗沉:晋帝说这些事与他听,是何意?他们是兄弟,这是晋帝的事,他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信任自己。
    为成大业,要盗墓,甚至想到做赌坊的生意。
    秦大毛是惠嫔娘家的大哥,亦是沐家的家生子下人,在户部做正五品的员外郎。沐家的家生子、管事,但凡通些文墨,精通账目的,几乎都做了官。早前是奴婢下人,而今变成了官身,因有大管家一家的先例在,这些从大小管事下人转身成为官身的人都跟拼命似地想立功,各钻门道,只要能替主子解忧,他们什么法子都能想出来。
    会识字、懂算账,有打理生意经验的做文官。
    沐家的护院、暗卫、死士里头,亦有人做了武官,这真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晋帝在以前沐家管事、下人里头一叹“几十万大军要粮饷,朕国库的银子、粮食不多了。”他这一轻叹,下头的人就开始钻营起来,争着替旧主子分忧。
    大管家沐齐在晋地做大都督,一听说晋帝没钱粮,早就在晋地开始征集粮食。
    蜀地大都督裴文藻原是晋帝早前做官时的同窗好友,也是晋阳人氏,七八岁时就相识了,又在同年得中进士,对晋帝亦是忠心不二,此人比晋帝略幼几岁,先头三个都是儿子,妻子年过三十方生了个闺女,比沐十郎略幼五岁,两家早有几年前就订下了亲事,只等裴姑娘就娶回来。
    裴文藻亦在蜀、黔二地积极筹措军粮,此人的次子、幼子皆在神勇军中谋了个职,立有些许战功。
    晋帝与沐元浩叫穷叫苦,这皇帝的差事真不是人干的,官越大,身上的责任越大,絮叨着说了一阵,兄弟俩亦累了,各自就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