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侠寻宋记》第四回猫鬼传奇(22)——我忍(下)

超侠寻宋记最新章节目录
  
    qu 雨越下越大,街道上的人,赶路的赶路、避雨的避雨,行色匆匆。
    话不多说,过了州桥,往大相国寺走了一段,剑肆领着他们来到了一处望火楼。
    楼下正有两个士兵在给几匹马卸鞍子。马儿碰到了雨天,反倒开心,甩着大尾巴享受着雨水打在身上的快乐。
    剑肆招呼了一声,那两个士兵忙上前唱个喏:“神捕大人!”
    “这是怎么了?”
    “没事!反正下这么大雨,没甚火情,这就牵回去了!索性给它们松开来舒坦舒坦!”
    克里斯看着那几匹马,知道它们就是所谓的“望火马”,体型不是很大,四肢却十分结实,适合穿梭于街巷中报信。
    两人牵着马往旁边的屋舍走去,进了院子,把马栓在马棚里。
    克里斯走到门口,探头进去。除了刚刚进去的两个人,院子里面空荡荡的,并没有别的人。
    她小声问:“戴影,这里面是?”
    “这是军巡铺。”
    其实中国古代一直是水火盗贼不分家。西汉长安“每街一亭”,共十六街亭;东汉洛阳二十四街,有二十四街亭。街亭里有大鼓、房舍、院落,可以驻扎警备,跟现在派出所一个性质。东汉的荀悦曾对治理火情发表过精辟的见解“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防患于未然”便是出自于此。
    到了唐代,才有了专门负责火情的组织叫“武侯铺”,铺内有灭火工具、马匹。根据地处闹市还是郊区,配置一二十人到上百人不等的灭火队。
    宋朝是承续了唐朝的“武侯铺”,在望火楼下设立了“军巡铺”。
    但是,望火楼往往建在高处,不利于屯兵,所以作为潜火军仍驻扎在各厢的大营,而非“军巡铺”。
    “军巡铺”每铺一般只有十来个轮流倒班的“仰探火军人”和几个马军的骑兵和几匹“望火马”。这才常常让人觉得铺里冷冷清清,不见人影。夏日里,偶尔能看到下了夜班的兵卒,也是横七竖八的倒在门口补觉休息。
    受五代影响,宋朝在京城、皇帝临幸出行的行宫、以及皇陵都要设置巡检。开封府常设“京城外四门巡检”、“左右厢巡检”、“旧城里巡检”、“新城里巡检”、“厢界及每厢巡检”等等。
    之前王广渊所提,灭火时必须有“都巡检大人”在场才可扑救。都巡检大人就是负责京城治安巡逻、处理突发事故、消防灭火。他不在的情况下,才可通报左右军巡使、失火本地的分厢界巡检,以及员僚指挥使。
    最根本的问题就出在界限的划分。
    宋沿用后周军号,禁军中四支主力部队是殿前司的铁骑马军,名曰“铁骑”,太宗时改为“日骑”,后又改“捧日”;殿前司的步军,名曰“控鹤”,太宗时改为“天武”;侍卫亲军马军司的马军,名曰“龙捷”,太宗时改为“龙卫”;侍卫亲军步军司的步军,名曰“虎捷”,太宗时改为“神卫”。
    捧日、天武、龙卫、神卫,各设左、右厢,便是“上禁军”,也叫“上四军”。按照五百一指挥,五指挥为一军,十军为一厢的正规编制,每厢应有二万五千人。则四军应各有五万人,共计二十万人。然而实际上,上四军的兵力大大少于此数。太祖、太宗时一厢的兵力充足,各厢指挥使的兵权过大,到宋真宗时,已将左、右厢编制缩小。再到仁宗时,四厢指挥使已逐渐成为虚衔。
    眼下,四厢加起来了不过三万上下兵力。它们分为左、右两厢,驻扎在开封城的“旧城”,而其他禁军则驻扎在“新城”、京城外四门、近郊以及京畿地区。旧城是建立在后周汴京的老城区的基础上,却也是皇城边上最核心的区域,自然是重兵把守。
    旧城区每厢都有军营,每坊也有屯兵站。城市里如果起了小火,屯兵站的潜火军便可前往扑救,若遇到大火,则从各厢大营调兵。
    飞马来报,屯兵点的潜火军往往能及时赶到火点,但还要等候都巡检大人。最要命的就是各厢都有重复的辖区。一到关键时刻,屡有互相推脱,延误火情的情况发生。
    兵力不足、赏罚不均、辖区重复,这三大关键性的弊端王广渊是看出来了,问题是如何解决呢?
    在这三点之外,最难逾越的便是调兵的规制。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